<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治平</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中秋夜。</p><p class="ql-block"> 月亮照例是圆圆的,光色澄明如洗,洒在禾场地上,竟泛出冷冽的银白。我与伊对坐在白果树下,中间隔着一壶已凉的茶,正如两颗已凉的心。</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伊已结婚,我亦有了家室。</p> <p class="ql-block"> 十五年前,在这同样的月色下的誓约,竟如被风吹散的薄烟,再也拢不回来了。那时,我俩都很年轻,刚踏上工作岗位。伊梳着两条乌油油的辫子,眼睛亮得赛过天上的星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仰头与月亮对视,月亮的光像穿透了我们的眼眸,直达心底。我们请月亮作证,说着“天长地久”之类的痴话。此刻,我们竟以为人生可以如中秋月,永远团圆美满。</p><p class="ql-block"> 谁知十五年间风云变幻,人为地阻隔,以至于我们在其间,未尝通过一封信,未曾再见过一面,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里浮沉。那时以为,一诺千金是铁定了的,现在才晓得,世间最易碎的便是誓约。</p> <p class="ql-block"> 今夜重逢,伊的眼角已爬上细纹,那种职业炼就的稳重、成熟,已和十五年前大相径庭。我也由一个单纯的青头小子,变得老成持重、理智。我们相视一笑,竟无半分尴尬,亦无丝毫怨怼。</p><p class="ql-block"> 月光还是那片月光,人却已非旧时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伊说起家事,语气平静如水。伊说,十五年前相会,私定终身后,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到处求医,却不见好转。在已奄奄一息时,无奈何,听从朋友荐引,找到一位乡间土医生。在他的精心诊断,治疗后,病奇迹般的全愈了。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在朋友和家人的撮合下,嫁给了医生远在监利新沟工作的儿子。后来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家庭幸福。我亦述说了我的妻贤子孝,生活平淡、安稳,工作也很顺心。我们谈着寻常的话题,后来竟谈起了各自的工作。我向伊介绍了这些年来在作文教学上的研究,创新和初见成效的经历,还有经验。于是,伊恳请我日后辅导孩子作文,我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竟像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滔滔不绝地交流起工作经验和教学改革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夜已很深,月亮从云层的缝隙中探出头,像一个羞涩的少女,散发着清冷的光。</p><p class="ql-block"> 忽然,伊轻叹一声,那时候真是年轻啊!我点头称是。月亮透过白果树叶隙,在伊脸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我忽然明白,我们怀念的或许并不是彼此,而是那个敢于海誓山盟的自己,是那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时光。</p><p class="ql-block"> 夜渐深,茶早已凉透。我们起身作别。伊说,我们握个手吧。于是,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没有约定再会之期,也没有互道珍重。因为我俩知道,此后大概不会再相见了。其实有些缘分,一次重逢便已足够。</p><p class="ql-block"> 月光照着我们各自的路,一东一西,拉出长长的影子。走出一段路,我回眸一望,见伊的身影在月光下愈来愈模糊,终于在拐角处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来,每逢中秋,我总会想起那个夜晚。不是想起伊,而是想起那轮明月,它照过青年人的誓约,照过中年人的怅惘,还将照着晚归人的路途。月光依旧,人间已换。我懂得了,人间最珍贵的不是曾经的拥有,而是放下后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故人如明月,相见亦无事。别后忆君,如此便好!</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中秋节前)</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党员,中师语文高级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荆州日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巜荷韵洪湖》、《遇见荷莲》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并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追寻洪湖之光》、《弦歌灼芳华》等书。另外,还有《洪湖放歌》、《探访州南古镇》已定稿,即将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