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川作家贾飞是位青年才俊,高中时代即出版了长篇小说《中国式青春》,现已有长篇小说《一只北方的狼》《蓉城之恋》《观沧海》,短篇小说集《远灯》、散文集《野有蔓草》,诗歌集《屏山古韵》《锦里》,学术集《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天才鉴定历史档案》《历史的一半是女人》《人类群星闪耀:先秦诸子篇》等二十余部作品面世,是才思敏捷的多产作家。在他的同龄人中,很少有人有他这样丰硕的创作成果。</p><p class="ql-block"> 他在《屏山微记》中写道:“40,50、60年代出生的这三代人,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于是,这一批人中,很多成为了优秀的作家,比如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之所以能成为优秀,或者说顶级,最大的原因反而不是天赋,而是时代。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阅历,足以支撑创作出一部或多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更重要的是,八、九十年代对于文学的需要。倘若放到现在,以年轻时莫言和贾平凹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十有八九他们成不了知名作家。很可能,他们连网络写作都不一定能突围出来。而当下的作家,尽管绝大部分学历至少是本科以上,知识水平较高,天赋异禀,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太单薄了,支撑不了创作出一部顶级的文学作品。于是,80,90,00,这三代人,离优秀或顶级,便有着较远的距离。因为这些人还需要锤炼,更需要去经历壮阔的人生。至于70后,属于中间派。既难伟大,也不拙劣。因此,这就是时代与文学的彼此需要。”</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他之所言甚是。</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80年代中期出生的作家,他不讳言青年作家们的软肋,非常可贵。</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成都“金熊猫奖”的一个活动中,我在对年轻编剧们的创作充满期许的同时,也特别谈到:“对于年轻的编剧朋友们来说,能否真正挑起中国电影创作的大梁,除了文学准备和艺术创作技巧,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两点:1,对社会生活体察和熟悉的程度,特别是对形形色色色人的了解程度。2,对社会生活、对人,特别是对人性洞察与思考的深度和解剖的锐度。这,可能是相当一部分年轻编剧的短板。希望年轻的编剧朋友们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努力摆脱娱乐精神充盈、思想力量不足的窠臼。”</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段话,与贾飞心灵相通。</p><p class="ql-block">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青年作家们风华正茂,有激情,有锐气,但大都没经历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缺少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烟熏火燎、苦煎苦熬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那一课,因而便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单缺少生活积淀,更缺少对生活独具慧眼的洞察与发现。如果不认真补好这一课,很难成为大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