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是3月23日到达的腾冲,被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是一座极美的小城,但81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惨烈血战。为与中国驻印军共同打通中国抗战的血脉——滇缅公路,为了收复伦陷两年多的滇西国土,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11强渡怒江起,历时127天,艰难收复腾冲,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日军据守的县城(不好意思,我还以为是李云龙收复的平安县城呢)。此役共毙敌6千余,日军148联队是第二个被"玉碎(全灭)"的,第一个是在松山被灭的133联队。然而中国远征军也伤亡1万8千多人,其中牺牲9千多人,付出惨重代价。</p> <p class="ql-block">光复腾冲让受日寇蹂躏两年多的人民欢欣鼓舞,国民党元老,上将,腾冲著名爱国志士李根源倡导,在1945年为攻克腾冲的远征军第20集团军牺牲将士建立了"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入口处有一警钟碑,悬一铜钟,上铸"勿忘国耻"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向里走即忠烈祠,额匾为于右任所书。下为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再下为蒋中正题,李根源书写的"碧血千秋"。</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有于右任题的草书"天地正气"。</p> 忠烈祠后小团坡顶是纪念塔,远征军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影题写"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斗士纪念塔"。塔座正面是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其余三面为腾冲战役经过。 <p class="ql-block">腾冲战役分高黎贡山,来凤山和腾冲城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是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3000米以上,崖陡路滑,弹药粮粖全凭人背,加之情报泄露,日军事先凭险据守,仰攻之难可想而知。山上气候多变,远征军竟有数百人被冻死摔死,比阵亡人数还多。谁能想到云南5,6月份还能冻死人!远征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官之一谭子斌团长就因腿部受伤不能运下山而血尽身亡。美军观察团形容这是二战中海拔最高的云层上的战场,是"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坚持下来的战斗"。经过一个半月的浴血苦战,第20集团军终于越过高黎贡天堑,逼近腾冲。</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是肃清腾冲外围,日军因兵力不足,放弃海拨更高的飞凤山,而死守来凤山。来凤山有五座石头山峰,均有堡垒,之间堑壕相连。欲攻腾冲必下此山。然而攻击并不顺利,仅蜚凤山40几个鬼子就与远征军两个团纠缠了两整天。自7月2日起至26日,进展不大。好在26月天气放晴,飞虎队的飞机与远征军的大炮对着来凤山一通狂轰乱炸,这是当时的照片,可见逃窜的日军。终于拿下来凤山并打退日军反扑。</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自8月2日起总攻腾冲城。腾冲城墙由火山巨石及砖建成,极为坚固,后在飞机炸弹上绑上钢钎,才把城墙炸出缺口。城内日军以每间房屋为依托,远征军每前进一米都要鲜血铺路。</p> <p class="ql-block">8月13日美军飞机炸死日军在东门门洞中指挥的最高指挥藏重康美大佐等三十几名军官,然而这支作恶多年的日军指挥体系还是成熟的,部队并未崩溃,在继任者太田正人大尉指挥下又坚持了整整一个月,以致远征军也并未及时掌握这个信息。</p> <p class="ql-block">火焰喷射器成为腾冲巷战的利器。美军观察团用录相留下了活烧日鸡的景像。</p> <p class="ql-block">在腾冲博物馆中有一口明代铜钟,钟的中部有一个拳头大的射击孔。44年8月30日,远征军进攻文昌宫时,受到钟内日军机枪手的阻击。重机枪手榴弹均炸不开厚2厘米的铜钟,直至4天后钟内无动静,远征军几十人搬倒铜钟,发现日军士兵己被震得七窍流血而死。真不知日本人怎么想的,这可真是置之死地而后死啊!当时53军可能还没配发火焰喷射器,否则喷一家伙,就凭铜的导热性能,日人早就成烤鸡了。据说这名日本兵叫敲钟太郎,不知真假。</p> <p class="ql-block">战事久拖不决,蒋介石深恐战事逆转,严令9月18日国耻日前必须拿下腾冲。9月13日,在远征军强大的压迫下,绝望的太田正人烧毁军旗,率60余人进行了死亡冲锋,被全部击毙。9月14日,历时4个多月,伤亡1万8千多人的血战,腾冲终于宣告光复。此时全城90%房屋已被夷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9月13日,远征军预二师李颐团长爬上竹梯观察敌情时被日狙击手击中头部身亡。李团长年仅30,新婚妻子送来的咸姜和辣酱还未打开,就倒在离胜利只差一天的路上。墓碑中间两位少将(追授)就是在腾冲战役中牺牲的这两位团长。</p> <p class="ql-block">在国殇墓园的小团坡上,排列着3346块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的基碑,53军和54军分列左右,各按军阶大小自上而下排列,俨然一支蓄势待发的军队!</p> <p class="ql-block">墓园有一处坟茔,当年李根源把藏重大佐(追授少将),太田大尉等贼首尸骨以双手背缚,朝向远征军基碑以跪姿埋于此处,并手书"倭塚"二字。后来日方七次要求迁回尸骨,甚至许以3.5亿投资为条件,均被腾冲县政府以一个"不"字盖章退回。</p> <p class="ql-block">国殇园中的一个雕塑,描写一妇女饿死在送粮路上,但其所送军粮颗粒无损。44年大反攻开始,具抗日政府动员4万6千民工运送弹药,修路,向导,侦察。运粮基本由妇嬬承担。卫立煌感叹:反攻腾冲的胜利,半由将士用命,力摧强寇,半是由于腾冲民众大力支援之功。这话听着似乎有点熟悉吧?</p> <p class="ql-block">在国殇园中,有一座寸性奇将军墓,他是在41年在中条山战役中被日军包围,因双腿负伤无法撤离,乃用中山剑自刎,所部见状无一人撤离,全部壮烈殉国。因寸将军是腾冲人,于1989年迁墓于国殇园。左边国殇园的雕塑是寸将军的父亲寸大进。此公1878年因抵御英军入侵云南,被清朝封为"巴特鲁(勇士)"。他41年丧子,42年日军占领腾冲,失去家园。届时他已88岁高龄,恨己不能上阵御敌,于是在一棵被雷击过的古杉下绝食七日而亡,死时双目未瞑。其后他又有两子在抗战中捐驱,端的是满门忠烈,义薄云天!</p> <p class="ql-block">在写此美篇时,了解了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与53军军长周福成的一段往事。53军是东北军唯一留下的整军,因不受老蒋待见,已从一支6万多人的队伍变为只有2个师,毫无斗志的弱旅了。在远征军反攻前的检阅时,卫立煌发现53军未按规定每连配备6门迫击炮,得知是集团军扣发,立即下令配齐应有装备,并通过运作使53军成为除中央军外唯一的全美械军。多年来周福成哪受过这待遇,自然是上下用命。当在高黎贡山部队再一次犯怂时,周毫不犹豫撤换了130师师长,直至从东门打入腾冲,从弱鸡逐渐变为可战之师。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在指挥腾冲战役中居功至伟,可作为陈诚土木系大佬,在排挤吞并杂牌军上也毫不含糊。44年9月,霍给老蒋写信,要求以53军作战不利将其撤编,查办周福成等军师长。蒋征求卫的意见,卫斥责了霍,并将53军调入第11集团军。53军得以从龙陵打过畹町,率先与中国驻印军汇合,后又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保持了东北军最后的荣誉。卫立煌为53军所做的这一切,自然被周福成铭刻在心,以致几年后辽沈战役中,卫己逃离沈阳,周福成作为兵团司令迟迟不肯投降,事后据他自己说就是不愿意辜负卫公!愚则愚矣,但这种战场上结下的信任与忠诚,还是挺让我感动的。</p> <p class="ql-block">80多年过去,腾冲早从废墟中焕发新生。这是有百年历史的和顺图书馆,当年第20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这里,霍揆彰就在此处观察并指挥来凤山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幽静的和顺古镇。</p> <p class="ql-block">山林之中的温泉。</p> <p class="ql-block">98℃水温的大滾锅。</p> <p class="ql-block">奇异的火山石。</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北海湿地。</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沉浸在仙境般的山水之间时,不应忘记滇西抗战纪念馆墙壁上挂着的10300顶入缅中国远征军的钢盔,当年正是这些钢盔下的热血青年,用生命捍卫着国家尊严。借用一部老话剧的台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