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的美篇

强强

<p class="ql-block">上海无线电九厂:转制后的发展与革新</p> <p class="ql-block">1997年,我站在厂门口看着那块换下来的老牌子,心里五味杂陈。上海无线电九厂四个字,写了几十年,风吹日晒都习惯了,可那天,它被轻轻取下,换成了“上海卫讯电子有限公司”。那一刻我知道,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是听着机器轰鸣声长大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厂起,波段开关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四十年如一日,螺丝、铜片、绝缘材料,在老师傅手里像有了生命。可时代变了,计划经济的温床养不活未来的企业。转制不是赶鸭子上架,而是逼着我们跳进江河自己游。好在,底子还在,手艺没丢。</p> <p class="ql-block">新公司成立后,大家憋着一股劲儿。研发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图纸改了一版又一版。终于,超小型密封式波段开关出来了——国内头一份。那东西小得像指甲盖,却能在零下四十度到高温八十度之间稳稳工作。有同事开玩笑说:“这开关要是会说话,怕是能讲出一部航天史。”可不是嘛?它真就上了天,用在卫星测控设备里,也进了工厂的精密仪器,连高校实验室的学生做实验,手里转的也是我们做的旋钮。</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年去北京参加航展,展台上摆着几台模拟飞行器,操作面板上的切换开关清一色是我们产的。一位老工程师走过来,摸了摸旋钮,说:“手感真扎实,跟当年九厂的风格一模一样。”我站在旁边没说话,心里却热了一下。传承,有时候就藏在这么一个细微的触感里。</p> <p class="ql-block">市场也慢慢打开了。从前是等订单上门,现在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和国内几家大电器厂合作后,我们的元件悄悄装进了高档音响、医疗设备里。后来胆子大了,开始参加国际电子展。德国、日本的客户蹲在展位前,拿着放大镜看我们的产品,问材料、问工艺,最后竖起大拇指:“Chinese precision(中国精度)。”那一刻,我觉得那些熬过的夜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管理也变了。过去是“师傅带徒弟”,现在是制度管人、数据说话。ERP系统上线那天,老会计盯着屏幕直摇头:“这玩意儿比人算得还快。”但我们知道,不改不行。生产线也升级了,自动化设备进来了,效率翻倍,废品率却降到了历史最低。人才更是关键,年轻人来了,带着新思路,搞仿真、做测试,连CAD图纸都画得跟艺术品似的。</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慨的是,这家老厂的灵魂没散。虽然名字换了,西装革履的多了,可车间里那股认真劲儿还在。老师傅退休前最后一句话是:“别怕改,就怕忘了根本。”这话我一直记着。</p> <p class="ql-block">如今,物联网、5G、智能家居扑面而来,我们也没闲着。给智能音箱做微型切换器,为5G基站开发耐高温连接模块,甚至和一家机器人公司合作,定制特殊感应开关。技术在变,应用场景在变,但我们做的,依然是那个“小小旋钮决定信号通断”的事。</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路过老厂区,那里已经改成了创意园区,玻璃幕墙闪着光。可我在角落看见一块保留下来的旧墙,上面还依稀能辨出“质量第一”的标语。我拍了张照,发给了现在的技术团队,附了一句话:“咱们的新产品,也得让人三十年后还记得。”</p> <p class="ql-block">这厂子,从收音机时代走来,穿过改革的风浪,如今又扎进数字世界的浪潮里。它没变成化石,反而越活越年轻。或许,真正的革新从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那条通往未来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