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引言</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美联储启动的降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宽松周期开端,而是一场充满矛盾与分歧的货币政策实验。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正同时扮演着避险港湾与风险试验场的双重角色,面临着复杂的机遇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2025年华盛顿时间9月17日下午,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4.25%。这是年内首次降息,也是自2024年12月以来时隔9个月再度重启降息。</p><p class="ql-block">     市场对此的反应复杂难解:道琼斯指数上涨0.57%,代表风险偏好的纳斯达克指数却下跌0.33%,标普500指数几近持平(微跌0.1%)。这种分化态势,凸显出市场对此次降息的分歧与困惑——表面宽松的政策背后,实则蕴含着美联储应对"滞胀"困境的艰难权衡。</p><p class="ql-block">      01 鹰派降息:政策表象与内在矛盾</p><p class="ql-block">     非同寻常的降息背景</p><p class="ql-block">     本次降息发生在极为特殊的经济环境中。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2.9%且呈加速上行态势,核心CPI维持在3.1%,食品与能源价格同步走高;与此同时,就业市场明显承压,失业率攀升至4.3%,为2021年以来的新高,长期失业人数达190万,创下疫情后的峰值。</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正面临典型的"滞胀困境"——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压力并存的双重挑战。鲍威尔选择此时降息,实质上是优先应对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就业危机以"续命",却要冒通胀反弹的巨大风险。</p><p class="ql-block">       政策信号的复杂面向</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此次降息具有显著的"鹰派降息"特征。尽管实施了降息,但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强调"当前没有大幅度降息的必要性",并将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1.6%。</p><p class="ql-block">     这种看似矛盾的政策姿态,反映了美联储的艰难平衡:一方面需要通过降息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通胀预期失控和市场过度乐观。</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内部投票结果显示出高度一致性——11位票委支持降息25个基点,仅刚上任的理事米兰一人支持降息50个基点。包括沃勒和鲍曼等被认为立场亲特朗普的成员,均投票赞成降息25个基点,可见鲍威尔对委员会仍保持着强有力的掌控。</p><p class="ql-block">     02 流动性传导:三层释放机制与规模测算</p><p class="ql-block">     基础流动性释放</p><p class="ql-block">      从流动性规模来看,此次25个基点的降息释放的资金远超表面。第一层账面现金释放约4200亿美元,涵盖美国财政部国债利息节省、银行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家庭债务利息减少以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与回购市场的活水注入。</p><p class="ql-block">      这种基础流动性释放主要通过降低借贷成本实现。美联储降息推动美债利率回落,中美息差倒挂收窄,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压力,使中国央行在实施货币宽松时对汇率因素的顾虑减少。</p><p class="ql-block">       货币乘数效应</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通过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产生的货币乘数效应,4200亿美元基础现金可撬动超过1.5万亿美元的真实流动性。</p><p class="ql-block">     这种乘数效应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尤为显著。银行通过信贷创造过程,能够将基础货币放大数倍,最终形成规模可观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市值增长预期</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受市场情绪带动,估值膨胀将最终映射出约3万亿美元的市值增长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种财富效应不仅体现在股票市场,还会通过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传导至实体经济。历史数据显示,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全球权益类资产表现通常更为亮眼。</p><p class="ql-block">    03 资金流向:三大核心赛道与逻辑</p><p class="ql-block">      "AI卖水人"科技成长股</p><p class="ql-block">      这3万亿美元资金并非均匀流向市场,主力将集中涌入"AI卖水人"相关科技成长股,如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数据中心散热技术企业、网络与光模块公司,而非已被炒高的AI龙头。</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后,A股科技板块领涨,尤其是AI芯片、存储芯片等概念涨幅居前。截至发稿,科创芯片ETF富国(588810)盘中涨幅达5.80%,芯片龙头ETF(516640)盘中涨5.64%,信创ETF富国(159538)盘中涨4.76%。</p><p class="ql-block">     科技成长板块受益于降息环境的原因在于:降息降低研发融资成本,利好半导体、AI算力、机器人等赛道。外资重仓的中微公司、中际旭创等企业已获资金加仓。</p><p class="ql-block">   黄金与比特币:美元信用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黄金与比特币将作为"美元信用对立面",承接规避美元贬值风险的资金。</p><p class="ql-block">      国际黄金市场对降息反应剧烈。伦敦现货黄金在降息后短时间内快速拉升,突破3700美元/盎司整数关口,最高触及3707.47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但随后涨幅收窄,日内波动幅度超60美元。</p><p class="ql-block">     这种剧烈波动主要源于"买预期,卖事实"的市场心理。在降息预期阶段,黄金价格通常上涨,但消息一旦落地,反而引发部分投资者获利了结,导致价格回调。</p><p class="ql-block">     黄金中长期看好的逻辑并未改变。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美元信用体系弱化、各国央行持续购金需求保持强劲,这些因素将共同支撑金价继续上行。德意志银行甚至将2026年黄金现货价格预测大幅上调至4000美元/盎司。</p><p class="ql-block">   高股息价值股:资产荒最优解</p><p class="ql-block">    高股息价值股在低息环境下成为保守型资金的"资产荒最优解"。</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降息后,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全球资本可能向新兴市场转移。A股中食品饮料、家电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如茅台、五粮液、美的、格力等,盈利稳定性强,股息率较高,易吸引外资流入。</p><p class="ql-block">     这类资产的核心优势在于: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同时具备一定的成长性和抗通胀能力,在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中具有显著配置价值。</p><p class="ql-block">     04 金融板块分化:券商与银行的差异化生存</p><p class="ql-block">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金融板块内部出现显著分化。券商股表现活跃,成为市场风向标;银行股则表现相对稳健,凸显其防御价值。</p><p class="ql-block">    券商板块的弹性与分化</p><p class="ql-block">     券商板块的弹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市场活跃度提升直接带动经纪业务收入增长;IPO和再融资节奏恢复有利于投行业务复苏;自营业务在市场上涨环境中获益明显。</p><p class="ql-block">      从具体券商表现看,头部券商与互联网券商呈现出不同的估值逻辑和增长路径:</p><p class="ql-block">     中信证券(600030.SH)作为行业龙头,截至2025年9月19日,股价报28.31元,市盈率(TTM)16.88倍,市净率1.54倍,股息率1.84%。公司基本面稳健,2025年中报显示每股收益0.89元(行业均值0.29元),净利润137.19亿元(行业均值22.49亿元),营业收入330.39亿元(行业均值54.43亿元),ROE为4.91%(行业均值3.39%)。</p><p class="ql-block">     东方财富(300059.SZ)则代表了互联网券商的新模式。截至2025年9月19日,股价报26.55元,市盈率(TTM)37.73倍,市净率4.90倍,显著高于传统券商。公司主营业务构成独特:金融电子商务服务收入14.16亿元(占比89.75%),金融数据服务等收入1.62亿元(占比10.25%)。</p><p class="ql-block">     中信建投(601066.SH/06066.HK) 呈现出鲜明的A/H股分化特征。截至2025年9月19日,其A股股价报24.65元,市盈率(TTM)21.3倍,市净率1.68倍;H股股价报12.80港元,市盈率仅9.7倍,市净率0.76倍,A/H溢价率高达9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溢价既反映了两地市场流动性差异,也体现了A股投资者对其投行优势的更高认可。</p><p class="ql-block">       从业务结构看,中信建投在股权承销领域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IPO承销金额达890亿元,位列行业第三,尤其在科创板和北交所项目中优势显著。其H股更受国际资本关注,因外资对中资券商的跨境业务布局更为敏感——公司近期在东南亚市场的承销业务增长37%,成为H股资金布局的重要逻辑。但需注意,H股流动性较低,股价波动往往更大,近期受美联储降息影响,H股单日成交量较A股低60%,反映出国际资金的观望态度。</p><p class="ql-block">      中金公司(601995.SH/A股,03908.HK/H股)则呈现出A/H股溢价特征。截至2025年9月19日,中金公司A股报35.87元,市盈率22.21倍,市净率1.81倍。而中金公司H股报20.00港元,市盈率11.29倍,市净率0.92倍,A/H溢价率显著。这种溢价既反映了两地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差异,也体现了对A股市场流动性的溢价。</p><p class="ql-block">    银行板块的估值洼地与分化</p><p class="ql-block">     银行板块则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9月数据,银行股市盈率约7.3倍,市净率0.74倍,显著低于国际银行业的1.5-2倍市净率水平。这种低估状态反映了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的担忧。</p><p class="ql-block">    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代表,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p class="ql-block">     浦发银行估值指标预计为市盈率4-6倍,市净率0.4-0.6倍,股息率5-7%,ROE预估8-10%。这种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尤其是对房地产贷款风险和中小企业贷款质量的担忧。</p><p class="ql-block">    民生银行估值指标与浦发银行类似,市盈率4-6倍,市净率0.3-0.5倍,股息率6-8%,ROE预估7-9%。民生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具有特色,但也因此面临经济下行周期中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p><p class="ql-block">银行股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息差依赖到中间业务增长。那些在财富管理、金融科技领域布局较早的银行,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05 A股影响:三重驱动机制与市场响应</p><p class="ql-block">    资金面:外资回流与内资激活</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降息将从资金面、政策面与基本面三大维度对A股形成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从资金面看,美联储降息将推动外资加速流入A股市场。历史数据表明,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北向资金通常呈现净流入态势。据申万证券统计,8月全球被动型权益资金流入中国市场的规模达36.84亿美元,较7月的3.13亿美元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目前,全球资金对中国股市的配置比例处于近十年31.4%的分位数水平,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美联储降息将导致美元走弱与美债收益率下行,进而提升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政策面:自主空间与工具创新</p><p class="ql-block">     政策面层面,美联储降息为中国央行打开政策操作空间。</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9日,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5天后,在9月2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联合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推出包括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并新设两项资本市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内的一揽子措施。</p><p class="ql-block">      今年以来,央行始终维持政策定力,或意在为未来预留政策调控空间。结合8月经济数据全面走弱,当前仍存在推出增量刺激政策的必要性。待美联储降息落地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p><p class="ql-block">        基本面:外需改善与盈利修复</p><p class="ql-block">     基本面层面,美联储降息有助于提振中国经济外部需求。</p><p class="ql-block">      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往往伴随全球增长预期的修复,尤其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软着陆概率上升,有助于改善全球贸易环境,对中国出口形成有效拉动。</p><p class="ql-block">     当前,出口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连续多月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内同比增速最高在3月达到12.30%,不过8月已经放缓至4.4%。若外需环境进一步回暖,出口增速有望保持较强韧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