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

齐军

<p class="ql-block">  这个月的支部活动特别有意义,我们社区党支部聘请了一位被业界 称为天安门文化研究与收藏第一人的著名收藏家、作家闫树军老师。</p><p class="ql-block"> 闫老师 他专项收藏天安门相关照片4万多张、实物1万多件、图书画册(中文、德文、俄文、日文、法文)6000多册,他用收藏天安门题材的行动,记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迹……。并且从1949年到2009年间,每个月的天安门形象他都全部收集到位。</p><p class="ql-block">   听了他的讲述后很是感动和敬佩。</p><p class="ql-block">  一个面朝黄土的农家娃,能成为专门收藏和研究天安门的学者,凭的就是对天安门扯不断的牵挂和挚爱。</p> <p class="ql-block">  闫老师出生于河北遵化,上小学时第一次从课本上见到了天安门,从此天安门成了他终身追寻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他18岁那年考上军校,利用转车的机会第一次见到了天安门,从此与天安门结下一生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他参加工作后来到北京郊区,由此开始收藏和研究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闫老师说: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去一趟天安门,哪怕只有中午的一点时间,也要跑去拍几张照片,重大活动和节日,更不必说,暴风大雨天挡不住他。有人说他是着了魔,但对于闫老师来说,尽管天安门和广场的每个角落他都了然于心,但“天安门有股神奇的魅力抓住了他,所以每次去都觉得新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闫老师为收藏天安门有关文物,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为了把开国之初修建天安门城楼的28张未发表的照片寻到、为了将1969年重建天安门的手写用料账单找到,他飞上海,赴汉口,到长春去沈阳参加现场拍卖;为了仅有一张天安门照片的大厚本外文图册,他宁可全部买下,也绝不让那张天安门照片从眼前流走……。</p> <p class="ql-block">  为了弄清一件事情,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去考证。就是靠着这份不得真相誓不休的执著,闫老师考证出1949年至今,天安门城楼共悬挂八种版本毛主席画像的详细因由。为此,他多次拜访几代主笔画家,更找到一直隐姓埋名的第四代画家王国栋老人,凭诚意打动老人,得到第一手的详细资料。他凭翔实的图文资料,将那些鲜为人知或被误读的历史公之于众。如毛泽东首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时间,一般公众皆认为是在开国大典时。但据闫树军考证是1949年7月7日,为庆祝抗战胜利12周年,毛泽东在大雨中振臂高呼"人民万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吸引他目光的不仅是那巍峨耸立的城墙,还有流连于广场上的人群。他深情的描述天安门及其这块世界最大的广场上,汇集了人们全部的情感。“天安门及其广场上可以说是消费了世界最多胶片的一方土地,在这些胶片里记下了伟人们在公众活动里的精彩瞬间,记下了共和国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和刻骨铭心的时刻,记下了普通与不普通的心情,记下了老百姓难忘的昨天和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的多好呀,他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闫老师心中正在酝酿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在北京建起一个天安门文化中心,内含三个主题展馆 天安门图书馆、天安门影像馆、天安门实物馆,将自己的藏品分门别类展览出来。还要到尽可能多的地方举办公益展,要到全世界每个国家办一次天安门展,让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天安门。凭一己之力想要完成如此开拓性的设想,困难可想而知,但闫树军老师靠的还是那股梦想支撑的"轴"劲儿,"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历史的传承总要有人来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闫老师最后总结说,他从16岁开始等待了18年,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下,接着这些年他一步步走进天安门的前世今生。他说,未来他将永远是那个深情凝望天安门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堂生动的党课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是闫老师当时讲课时的此情此景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是那么执着、那么坚定,还有他那对祖国深深地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祝他将要建的《天安门文化中心展览馆》早日问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