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于巍巍天山脚下,便有这样一位青年师者——雷丹:她以数字为桨,以团结为帆,在小小讲台绘出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和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雷丹,女,汉族,1995年出生,本科学历,和静县第一小学初级教师,兼任校教务处干事及一年级数学学科组长,执教七载,先后获“优秀青年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等荣誉,2025年9月被评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p>  深耕课堂 以数载道  <p class="ql-block">  雷老师笃信,数学课堂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域。执教《分数的意义》时,她将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让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换“份数”,在分享与换算中体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执教《统计与概率》时,她引导学生统计校园中各民族同学最喜爱的传统乐器,用扇形图直观呈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融;执教《圆》单元时,她以“同心圆”喻意,启发学生思考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之间的同心同行。七年来,她不断打磨教学模式,用一道道算式、一串串数据,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童心。</p>  因材施教 润物无声  <p class="ql-block">  雷老师深知,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不同,民族团结教育亦需“润物细无声”。每接手新班,她先用“数学小档案”记录学生兴趣、语言、文化背景,再分层设计作业单: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她悉心施教,让练习充满温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她布置“数学小挑战”,如“用黄金分割设计民族纹样”“用大数据寻找家乡发展足迹”等,让差异成为资源,让兴趣驱动成长。课间,她常与各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并倾听他们分享的“我家里的数学故事”,再把故事转化为全班共享的数学问题,于无声处播撒尊重与欣赏的种子。</p>  文化浸润 花开有声  <p class="ql-block">  虽为群众,但雷老师始终以党员标准自砺:言行一致,表里澄澈。在教学中,她主动共享资源,少数民族教师需要信息技术支持,她毫不吝啬,随问随答。她用点滴善举诠释“身正为范”的深厚内涵,让团结之光在校园里处处闪耀。   </p><p class="ql-block">      雷老师注重因材施教,尤其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她发现个别少数民族的学生因理解有限,在数学符号和应用题表述上常感困惑。她课后主动耐心讲解,并借助图形、生活实例帮助其理解抽象概念,逐步建立其数学信心。此外,她尊重民族文化,节日时送上祝福,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分享家乡风俗,营造融洽班级氛围。通过持续鼓励和个性化辅导,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显著提升,更积极融入集体;她与同年级组教师一同组织“石榴籽”数学文化竞赛,在地面游戏中设置“民族图案设计赛”“团结密码破译赛”等活动,让各族学生在竞技与合作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如今,校园处处可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琅琅书声,随处可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  初心如炬,育梦成光。七年来,雷老师用一道道算式丈量团结的深度,用一次次对话拓展理解的宽度,用一颗颗真心托举成长的厚度。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滴水穿石的坚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童心中生根发芽;她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言,却以春风化雨的温柔,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如今,和静县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自豪地说:“数学让我们更团结,团结让我们更强大。”这,正是对雷丹老师七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最高礼赞。</p>  <p class="ql-block">编辑:毛美霞</p><p class="ql-block">照片:雷丹</p><p class="ql-block">初审:李惠岚</p><p class="ql-block">终审:孙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