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人们为什么忘不了项羽

豆瓣小站

<p class="ql-block"><b>  权力搏杀,成王者不外乎被歌颂。败者,总归是尘埃。但有个例外,这就是项羽。</b></p><p class="ql-block"><b> 《史记》里记着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轻时,他叔父项梁让他去找桓楚商量联兵。桓楚不服气,摆了个千斤大鼎出来,说谁能搬动他就出兵。项羽没含糊,一声吼把鼎举起来,举了三次。桓楚看傻了眼,场面一度气氛很尴尬。没过多久,这桓楚就成了项羽的手下。虽有传奇色彩,但可信。</b></p> <p class="ql-block"><b>  项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听着夸张,其实是把“胜”写进史书里了。据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西楚霸王一辈子打仗七十多次,没输过——直到垓下那一战。</b></p><p class="ql-block"><b> 二十五岁前,他跟着项梁转战各地,军事天分还没彻底显现。公元前208年,项梁在定陶之战被章邯杀死,局势骤变,反秦起义群龙无首,不少人已经准备跑路。这时,项羽接过大旗。巨鹿之战前,秦军四十万,项羽那边只有五万人,全是刚打败仗的残兵。</b></p> <p class="ql-block"><b>  他先把所有锅碗船只砸光,断退路。一场豪赌。结局大家都知道,秦军主力全灭。各路诸侯不再观望,纷纷依附。</b></p><p class="ql-block"><b> 除了巨鹿,还有彭城。刘邦带五十六万兵杀掉楚军老巢,项羽只有三万人,从齐国前线奔回。汉军刚夺城忙着庆功,项羽半夜打进来,几十万人几乎全被杀。刘邦自称逃出来的人不到百人。彭城一战,江山都险些易主。这种对比,谁强谁弱,一清二楚。</b></p> <p class="ql-block"><b>  项羽带着的是八千江东子弟。当年从起义到称霸,这八千人屡战屡胜,不到三年,整个北方局势都易主。</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几千年历史,争霸者大都年过四十才当政。刘邦五十岁称帝,秦始皇三十八岁合六国已算年轻。项羽顶多算是天生主角,二十六成为西楚霸王,三十一兵败自刎。世界说起来这样的速度都不常见。</b></p><p class="ql-block"><b> 可奇怪的是,项羽也不是没有缺点。很多人觉得他刚愎自用、容易冲动。一些将领因为他心胸狭窄都跑了。有人还说他好杀剹,惨案实在多,屠城丧命的不在少数。战略眼光短,喜欢彭城不守关中;有时心软,比如多次放刘邦一马。这些毛病哪一个都致命。</b></p> <p class="ql-block"><b>  比如有的历史材料显示,项羽斩杀敌军,特别痛快,但治理、拉拢却不太会。像编筐的小手艺,东西虽美可用,却不结实。有人还以“失败者”来定义他,这不太公允——胜负并非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b></p><p class="ql-block"><b> 说的再多,也绕不开一点为什么失败的人能引发共鸣?可能正是那种不服气的冲劲儿,在无数史册和小说中持续发酵,成了传奇人物。有时候失败的英雄,比成功的垄断者来得更真实、生动。</b></p> <p class="ql-block"><b>  现代人说项羽,想到的是什么?不是皇帝宝座,而是一种不服输的倔强,一场轰烈的豪赌,一身横冲直撞到底的气派。一代人消失,传奇却没散。</b></p><p class="ql-block"><b> 项羽活得张扬,死得干脆。他没留下王朝,却留下震耳欲聋的余音。这余音,足够让世人记住他勇武极顶、胜仗最多、成就最早。这个纪录,没有后来者。</b></p><p class="ql-block"><b>(图源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