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十章 清华简烽火戏诸侯</b></h1> 从战国到魏晋跨越千年的简牍时代,还有一类简牍属于著作类,即以简牍形式“出版”的图书。中国古代把文字称为“书”,而把地图等文献叫做“图”。把“图”与“书”连在一起之后,“图书”也就是现代所指的书籍、报刊等出版物。作为一种文字载体,图书与汉字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经典图书</h5> 从殷商直到魏晋,正好是甲骨文到楷书初起的千余年间,用竹简制作的图书,曾被古人广泛地用来记录和传播知识。无论是孔子编纂的《春秋》,还是司马迁著作的《史记》,它们的原始作品都是用牛筋串编的简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出土简册的数量剧增,总数已愈50000余枚,其中大部分都是简牍图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简书《论语》示例</h5> 简牍形式的中国古代图书,今天虽然只保留在博物馆供人参观,但它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习惯,许多现代汉语词汇都可以追根溯源到那些竹简或木板上去。例如,就在几十年前,中国大陆的图书还是竖行排版,书写文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自右向左。曾经有个笑话说“看古书都是对的,因为在点头;看今书都是错的,因为在摇头。”从上到下的写字习惯显然出自于狭长的竹简,而自右向左顺序习惯也映衬着竹简的阴影。古人写字,总是左手执简,右手握笔,写完一简便顺手放在右侧,依次排列起来,自然形成了从右向左的竖行图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子兵法》竹简(仿制品)</h5> 我们还能够举出一批与简牍有关的成语或字词:杀青、汗青——作家写成书稿称为“杀青”,“杀青”完毕意味着竹简制成,这与“脱稿”相似。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慷慨激昂地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也指史册。笔削、删改——请人“删改”文章称为“笔削”。“削”、“删”的偏旁都是“刀”。出土文物里发现过这种“书刀”,当竹简上抄写的文字有错误时,古人便用书刀刮去,然后重新抄写。现在我们删改文章虽然无需用刀,但这些带刀的字已约定俗成。下图所示的汉代青铜书刀,就是是文人用于刮削、删改竹简上的文字用的工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代青铜书刀</h5> 最有趣的是目前人们常用的成语——“学富五车”,它的出处就在简册里。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位惠施,担任过魏国的丞相。他每次外出都要用五辆大车装载简册著作,以便随时阅读。人们都赞扬说,惠施真是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学问(著作)足可装满五大车,听起来很吓人。今天我们偏偏来钻牛角尖,估算一下五车著作究竟有多少字。一根竹简大约重50克,平均可记录30个汉字。一辆大车承重不会超过500公斤,满打满算能装下竹简1万根,五车就是5万根简,折合总字数150万,只及半本《现代汉语词典》的字数。如果惠施再世,他一定会夹着这本词典自豪地宣称:我现在已是“学富十车”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惠施“学富五车”图,AI绘图</h5> 我们可以介绍两个出土的竹简图书故事以印证文献或成语典故。 2008年10月22日,由清华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大学的2100枚古代竹简入藏。这批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其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cm,最短的不到10cm。经过专家组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清华简可以说是目前数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简图书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简《楚居》</h5> 清华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发现了失传的古文《尚书》。《尚书》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地位无与伦比,被列于六经之首。它记录了尧舜禹和夏商周国君的诰命、誓言和其他大事,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尚书》的编定相传与孔子相关。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经典,认认真真选出了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给《尚书》带来毁灭性打击,幸好当时的博士伏生把自己的那本《尚书》藏了起来,但到西汉初年也只保留下28篇。由于新整理出来的这些《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而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以前的写本,基本上能断定是失传的古文《尚书》。连司马迁都没看过的典籍,现在就在我们眼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文《尚书》与清华简原文</h5> <p class="ql-block">再例如,《封神演义》演绎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史记》,是司马迁根据战国时期的传说所写。然而,烽火制度在战国秦时期才出现,周幽王拿什么戏诸侯?清华简的记载还原了历史真实:周幽王立了太子宜臼后,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盘。周幽王宠爱褒姒,就废了宜臼改立伯盘为太子。宜臼出逃到了舅家西申国。周幽王一不做二不休,和伯盘一起带兵杀向西申国。西申国实力不够,于是找犬戎一起抵抗。周幽王没料到突然杀出的犬戎军队,和伯盘一起被杀,西周就此灭亡,根本就没有“烽火”一说。</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烽火戏诸侯的故事,AI绘图</h5> 此外,专家们就像玩拼图一般,根据竹简长短,编绳位置,版式,字体和字符间距,竹简内容等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终于在清华简中找到了至少63篇书。其中,有许多重要内容是编年体的史书,如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哲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楚国历史以及古代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持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的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认为,首批整理出的文献有五大学术贡献,他曾笑言:“清华简的内容让人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会让人心脏受不了。”李学勤教授虽然已经故去,但他是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泰斗,肯定所言不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h5>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以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发掘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而驰名,先后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为这两部兵书的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h5> 据《史记》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孙子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之孙也。世传其兵法”,强调了孙膑是孙武的后世之孙。然而,由于《孙膑兵法》在古代就已经失传,有人怀疑《孙子兵法》是孙武和孙膑两人所为,也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孙武和孙膑是否就是同一人,其兵书究竟是一部还是两部,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国时期的兵法家孙武与孙膑,AI绘图</h5> 1972年这两部兵书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顿时引起了轰动。银雀山一号墓不仅发掘出《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而且出土了《孙膑兵法》十六篇,解开了千古之谜团,让世人得以一窥古代兵法的真面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雀山汉墓博物馆竹简</h5> 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孙膑的“必攻不守,批亢捣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想要进攻,必须进攻敌人要害)的兵法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至今仍对军事战略和策略有着深远的影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膑兵法》竹简,银雀山汉墓博物馆</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