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抗战主题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想了解另外几个展厅的内容,请点击链接</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6v3sgx"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走进淞沪抗战纪念馆</a>或<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7h5dre"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淞沪抗战纪念馆--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 </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造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和平正义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上海作为远东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和中国抗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支援抗战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基地,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枢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壹 <b>救亡怒潮</b></p><p class="ql-block">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上海军民以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抗日救亡的恢弘篇章。特别是一二八上海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影响和推动下,上海先后三次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高潮,成为全国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p> <p class="ql-block"> <b>救国会再掀高潮</b></p><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上海各界纷纷响应,成立抗日救亡组织--救国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国会运动。</p> <p class="ql-block"> <b>各界救国会的蓬勃兴起 </b></p><p class="ql-block"> 在声援一二九运动的浪潮中,上海各界以救国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不断涌现,并从上海向全国发展。1936年5月,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相继在上海博物院路青年会召开。</p> <p class="ql-block"> <b> 汹涌澎湃的抗日救国运动 </b></p><p class="ql-block"> 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号召的救国会运动,得到了上海乃重全国人民的热烈响,以燎原之势扩及社会各界,上海各种纪念性集会与游行不断举行,抗日报刊纷纷创办,救亡宣传高潮迭起。</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君子”狱中合书条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6年11月23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span style="color:rgb(0, 3, 17);">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等</span>7人因抗日救国被捕,引起国内外哗然。</p><p class="ql-block"> 图为“七君子”与马相伯、杜重远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时《申报》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b> 一ニ八抗日救亡运动高潮</b></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但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东北三省很快沦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上海各阶层爱国人民眼看大片国土沦丧、政府软弱无能,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政策。</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学生奋起救,,推动了全国各地学生爱国运动的开展。9月25日,上海26所大学的56名学生代表首次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驱逐日军。11月24日,上海8000余名同学再次赴南京请愿。12月中旬,上海学生第三次赴南京,声援北方南下示威同学。</p> <p class="ql-block"> <b>九一八救亡风云 </b></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次年2月,东北三省沦陷。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下,上海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浪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1年12月6日,中共江苏省委领导发起、由上海各界54个团体组成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成立(简称“民反”)。“民反”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援战活动,有力支持了前线中国军队的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 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坚决主张对日抗战。</p> <p class="ql-block"> 上海福昌烟草公司出品《九一八事变影像》烟画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份烟画真实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论陷时的场景,包括“日军**进城”“武装设卡”“禁止百姓通行”等。</p> <p class="ql-block"> <b>一二八援战热潮</b> </p><p class="ql-block">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富有反帝爱国光荣传统的上海人民,怀着与爱国抗日军队同进退的决心,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ー二八事变后,中共江苏省委通过“民反”组织,派出党、团员骨干到工厂、码头发动群众。各业工人纷纷行动,举行反日斗争。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是沪西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p> <p class="ql-block"> <b>《罢工小报》</b>(第二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初,沪西日商纱厂工人举行反日大贸工,支援一二八和沪抗战。该报于4月初创刊,由沪西罢工委员会编印,传播各厂罢工动态,报道各方面消息。</p> <p class="ql-block"> <b>纪念项松茂镇纸</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项泽楠(项松茂之子)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0日五洲大药房新大厦落成时,为纪念项松茂而制作的纪念镇纸。</p> <p class="ql-block"> <b>中国抗日救国义勇团出具给市民王世祥的捐款收据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传夫妇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先后组织发起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上海各团体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维持地方秩序,稳定金融,教济难民,动员和组织民众讲行援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1930年代上海出版的救亡刊物</b></p><p class="ql-block"> 上海进步的文化界是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生力军,他们运用诸种文化工具和舆论阵地开展抗日斗争,为唤醒民众、振奋民心,作出重大贡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号角手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上海各业工人反日救国会对第十九路军募捐通启</p> <p class="ql-block"> <b> 抗日民主运动</b> </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日本在上海虹口、杨树浦等地驻军,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然而,国民党当局顽固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在白色恐怖下,上海各界民众为争取民主、自由,实现团结御侮进行了顽强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1893-1981),20世纪30年代摄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1929年下半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下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在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团体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形成颇具声势和影响力的左翼文化运动,为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b> 八一三全民救亡高潮</b></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8月13日,日本把战争扩大到上海。上海各阶层、各党派、各界民众汇聚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投入捐献慰劳、救护伤员、救济难民、战地服务等救亡活动,用各种方式全力支持抗战,掀起了规模空前、波澜壮阔的全民救亡浪潮。</p> <p class="ql-block"> <b>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b> </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 上海的救亡宣传活动极为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励了各界的救亡活动。</p> <p class="ql-block"> <b>中国童子军证章、行军水壶、军船形帽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文献》</b>(第一卷第二期) </p><p class="ql-block"> 原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由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创办于上海,是刊登中共中央重要文献的文摘性刊物。谈刊所载内容反映抗战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际风云、日伪动向、沦层区情况等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石湘涛工作用英文打字机 </p><p class="ql-block"> 石四<span style="color:rgb(39, 41, 51);">箴</span>(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湘涛</span>之女)捐赠</p><p class="ql-block"> 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湘涛</span>(1909-1970)台演台南人。抗战期间<span style="color:rgb(0, 3, 17);">与夏衍等共同开辟了上海的抗战文化阵地</span>1937年11月、他以石决明为笔名撰写《假如日本受了经济封锁》抗战丛书,列入夏洐主编的抗日小文库 。</p> <p class="ql-block"> <b>募捐救国 慰劳前线 </b></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沪会战爆发后,在浦江两岸迅速掀起救国募捐、慰劳前线的高潮,不仅在物质上支援了抗战。更起到了动员民众、激励士气的作用,成为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一道悲壮而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b>1937年国民政府发行的“伍圆”救国公债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上海孩子剧团成员撰写的回忆手稿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模(原孩子剧团成员)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上海德孚洋行华籍职员集款收购的防毒面具……</p> <p class="ql-block"> <b>活跃在前线的阵地服务</b></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的战地服务,是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因而形式多样,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p><p class="ql-block"> <b>苏克己</b>(1900-1937),江苏武进人。曾任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中国红十字会罗店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苏克己像</p> <p class="ql-block">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使用的<b>钢笔、药方单和各类医疗器材</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span><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15px;">洁</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克己之女)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对日经济绝交运动 </b></p><p class="ql-block"> 抵制日货是中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八一三淞沪抗战开战后,上海商界和市民很快发起“对日经济绝交”运动,对日实行经济制裁。</p><p class="ql-block"> <b>卓有成效的难民抗日救亡工作</b></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难民救济工作紧随战争的爆发而展开,在中国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倡导与支持下,上海各救亡机构和团体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展开了大规模救济难民的各项工作。在上海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出于对难民的深切同情,也积极参加慈善救助活动,作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贰 <b>日军暴行</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狂轰滥炸,烧杀劫掠,其一系列野蛮暴行,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给上海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 <b>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 侵华日军的暴行</b></p><p class="ql-block">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在上海进行的轰炸、烧杀、奸淫、劫掠和破坏等各种罪恶行径,使上海人民与这座城市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上海的民族工商业遭受重创,现代化进程被迫延缓。</p> <p class="ql-block"> <b>摧毁文化教育机构 </b></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医之一,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全市二分之一的大学、四分之一的中学、十分之一的小学遭受到战火的摧残和侵华日军的蓄意破坏。中国最大的出板印刷机构商务印书馆和享有“亚洲第一图书馆”美誉的东方国书馆也被毁。</p> <p class="ql-block"> 东方图书馆所藏大量珍本善本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遭日军飞机轰炸焚毁,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 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毁的真如暨南大学科学馆</p> <p class="ql-block"> 1932年被日军轰炸后的吴淞同济大学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菱沼虎彦《一二八上海事变写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一二八上海事变照片集从侵华日军的视角记录了其攻占上海的过程,每幅照片附有拍摄时间、地点等相关内容的日文手写题记,是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珍贵历史影像。</p> <p class="ql-block"> 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部《上海事变纪念写真帖》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本1932年6月由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部所刊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事变纪念写真帖》 </span>摄影画册,通过数百张照片详细展示了ーニ八胜沪抗战的全过程、反映了侵华日军在上海犯下的酒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 <b> 轰炸工厂企业及路电设施 </b></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全国民族工商业最为集中的地方,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民族工商业遭愛战火洗劫,经济损失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 <b>破坏房屋建筑</b> </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略者以飞机、重炮猛轰滥炸,致使上海战区房屋建筑十之七八毁于炮火之下,其中以闸北、宝山、江湾受害最烈。</p> <p class="ql-block"> <b>对平民烧杀抢掠</b> </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在占领区对无辜平民乱捕滥杀,其行径之残忍暴虐,骇人听闻。</p> <p class="ql-block"> <b>《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捐建淞沪纪念村委员会报告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何显祺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为解决战后灾民的食宿,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在上海多地捐建了淞沪纪念村。此书为1933年10月初版,详细介绍了捐建淞沪纪念村的相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 《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该画册由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于1932年12月出版。画册图文井茂,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究整实况,反映了战争的惨烈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英勇历史。</p> <p class="ql-block"> <b>侵华日军“上海凯旋纪念”丝巾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条彩织丝巾系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日本为炫耀侵华“战功”而制。其中罗列和标注了各日属机构、日方军事据点、中方军事据点等,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提供了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b>《申江战焰图》</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叶永济、叶芙芬、叶永烈、叶永武、叶茜茜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该绢画为日本工兵大佐高桥胜马于1933年秋所画,描绘了当时上海宝山庙行镇在历经一二八战火洗劫后的惨烈场景。后由温州名流叶曼济题名。</p> <p class="ql-block"> <b>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 侵华日军的暴行</b> </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侵华日军对上海城乡实施了持续数月的疯狂大轰炸,并大规模纵火,无数街市房屋被付之一炬,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老弱妇孺皆不能幸免,犯下了滔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 <b>虹口、杨树浦等市区被毁</b> </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至10月间,日军在杨树浦区域内烧杀抢掠,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平民伤亡,街道尽成废墟。</p> <p class="ql-block"> <b>江湾地区被毁 </b></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江湾沦为战场,当时刚刚兴建的上海市立图书馆和博物馆遭到破坏,被迫闭馆。9月,上海市政府被日军占领。</p> <p class="ql-block"> <b>高等院校被毁 </b></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飞机首先狂轰滥炸位于真如的暨南大学和东南医学院,的者半毀,后者全毀。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学院等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及炮击下全部或大部成为废墟。自8月13日至10月15日,上海有14所高等学校被毀或被日军占顿。</p> <p class="ql-block"> <b> 日本陆军恤兵部发行的明信片</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邬光业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b> 王小亭“淞沪会战中的上海”照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王小亭(1900-1983),出生于美国的华裔知名摄影师。1925-1937年间历任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上海《申报》新闻摄影记者及美国赫斯特新闻社记者。</p> <p class="ql-block"> <b>闸北大火</b> </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26日,中国军队撒出闸北。10月27日,日军侵占闸北后,随机以三五人为一小队,沿街一路烧去。日军先将空屋打开立即抛入引火物。《申报》描述当时情景:苏州河北大火彻夜未熄,一公里外,火舌隐约可见。日军的焚烧暴行致使当时闸北全境几成一片焦土。</p> <p class="ql-block"> <b>工厂被毁</b></p><p class="ql-block"> 1937年的上海是当时中国经济间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市内开设有大量工厂。在市区的攻防战中,大批厂房现毁坏,经济懂失不可估量。 </p><p class="ql-block"> <b>龙华寺等古建筑被毁 </b></p><p class="ql-block"> 沪西名胜龙华古寺在日军的空袭中也遭到破坏,寺内建筑及佛像被毁坏。</p> <p class="ql-block"> <b>民居遭劫掠</b> </p><p class="ql-block"> 日军的炮火不仅对公共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日军还任意间入民宅进行抢劫活动,无数民宅惨遭毀损,便原来安居乐业的市民居无定所。</p> <p class="ql-block"> <b>1937-1945年中英药房制药厂战时损失单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建国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阿芳照相馆《淞沪会战实录》原版照片集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广州阿芳照相馆冲印。其中详细记录了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全过程,再现了战时上海的真实状态。</p> <p class="ql-block"> <b>日伪统治时期的法西斯暴行</b></p><p class="ql-block"> 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扶植操纵傀儡政权,强化对上海的统治;在经济上加紧掠夺,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军事上在上海郊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和“清乡”,在思想文化方面,大力控制新闻机构,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等,企图将对上海的军事占领扩大为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 <b> 日伪特务机关制造恐怖活动</b></p><p class="ql-block"> 位于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 435 号)的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是抗战期间日军扶植的汉奸特务组织。该组织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血腥镇压抗日力量和爱国人士,成为令人谈之色变的“魔窟”。</p> <p class="ql-block"> <b>实行经济掠夺</b> </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上海后,立即掀起掠夺狂潮,并对物资实行全面统制,同时,日军和汪伪政权通过滥发军票、伪钞,伪造法币等,实行金融掠夺,使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p> <p class="ql-block"> <b>侵华日军戊号军用手票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史明杰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通过发行军,采购部队作战所需物资并制造通货膨胀,使中国军民的生活陷入困境。</p> <p class="ql-block"> <b>良民购米证</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余安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份青浦区第四区封锁线外围购米证,是1942年6月至1944年4月日伪“清乡”期间,日伪机构为实行计口授粮所发放,是侵华日军实行经济封锁,推行殖民统治的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 <b>1939年9月《上海物价月报</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为支援其前线作战,对沦陷后的上海实行粮食等生活品的管控,导致物价飞涨。这份伪政府官方月报中详细标出了当时上海各类商品物价指数、原料价格及增长幅度。</p> <p class="ql-block"> <b>军事封锁与搜捕</b> </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上海后,在占领区实行军事封锁、搜查、逮捕等,以强化其法西斯统治。</p> <p class="ql-block"> <b>强制推行奴化教育</b> </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为强化对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在占领区内强制推行奴化宣传所谓“”新民”“日中亲善”等,企图麻痹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p> <p class="ql-block"> <b>日伪清乡和保甲制度</b> </p><p class="ql-block"> 上海华界沦陷后,日伪在上海郊区反复实施“清乡运动”,同时强化基层保甲制度,利用汉奸伪组织,严酷镇压抗日活动,企图彻底摧毁抗日力量,实现上海的完全殖民地化。</p> <p class="ql-block"> <b> 设立慰安所</b> </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的慰安妇制度是日本……</p> <p class="ql-block"> 北海道角田煤矿“共荣寮”遇难中国劳工记录簿 </p><p class="ql-block"> <b> 凤仪萍捐赠</b></p><p class="ql-block"> 1944年,侵华日军在上海强掳300名中国劳工到日本充当劳力下井挖煤。近一年时间内,98名中国劳工死在日本煤矿中。这是当时年仅14岁的幸存者凤仪萍所记载并保留下的有关遇难中国劳工信息的手抄记录簿。</p> <p class="ql-block"> <b>战时小学生苗戈的《童年记录》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苗戈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战时小学生苗戈的这本《童年记录》,以一小学生的真切感受和心意,字字句句叩击今人之心。反映了上海失陷后的中国小学生,在侵华日军的压迫之下受尽痛苦,被迫接受屈辱的奴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夏芝龙全家福照</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朱甲周(朱乙周胞兄)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25日,夏芝龙、夏仲莲夫妇及其3岁的养子朱乙周,被日军在扫荡上海松江新街镇时杀害。这张摄于1938年的全家福照是揭露上海沦陷后日军大肆屠杀百姓的有力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 <b>武装占领公共租界和法相界 </b></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同时,日军武装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也名存实亡,整个上海沦入日本帝国主义者最黑暗统治之下。</p> <p class="ql-block"> 叁 <b>血战淞沪</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已是国际大都市,中国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又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港和守卫长江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目标。</p> <p class="ql-block"> <b> 一二八淞沪抗战</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2年1月28日-3月3日</span></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转移国际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关注,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及前来增援的第五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反击,不仅粉碎了日本侵略军速战速决占领上海的迷梦,而且迫使日军四次增兵、三易主帅,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与决心。</p> <p class="ql-block"> <b>奋进抗击 初挫日军</b> </p><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路军“誓雪国耻”短剑</p> <p class="ql-block"> 淞护警备司令戴戟所穿的西服、自传手稿</p> <p class="ql-block"> <b>驰援上海并肩作战</b> </p><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路军和增援的第五军及税管总团、中央教导队在全国名界人民的支援下,“尽军人守土御侮的天职,与倭奴决一死战”。日军进攻一月有余,发动多次大性模攻势作战,却始佟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主要防线。</p> <p class="ql-block"> <b>第八十七师第二五旅第五一七团一营少校营长朱耀章毛毯</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致远(朱耀章之孙)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朱耀章(1901-1932),浙江金华浦江人。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3月2日在嘉定朱家桥身中七弹壮烈殉国。1983年6月1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二二旅第四团上校谢鼎新便用的公文包、服务证明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军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上尉连长马聪瓷像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保权工厂造”军用铜壳指北针</p><p class="ql-block"> <b> “驱逐日寇”茶叶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央陆军军官字校教导总队证章</p> <p class="ql-block"> 抗日动争时期中国军队缴获的侵华日防毒面具箱。</p> <p class="ql-block"> <b> 战局低迷 屈辱协定</b> </p><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日军在江苏太仓浏河附近登陆,中国守军因连日苦战,伤亡较大,腹背受敌,被迫撤至嘉定、黄渡的第二条防线。5月5日,中日双方在国际调停下,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p> <p class="ql-block"> <b>“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签名轴</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佛新(陈铭枢之女)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28日,上海各界约3000人在陈铭枢等人的发起下,于八仙桥青年会(现西藏南路123号)举行了“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这份大会签名轴上有许广平、董必武、史良、沈钧儒、陈铭枢、章伯钧、周建人、马寅初等数百名各界人士签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 <b>八一三淞沪会战</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7年8月13日一12月2月</span></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会战。国民党当局决定以上海作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先后调集70万兵力与日本侵略军鏖战三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增强了民众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b>侵华日军“慰灵塔”碑</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女 1937年9-10月间、日本步兵第149联队在蕴藻浜周边胡家村(属现今的胡庄村)等地为其战死者所立。其在上海尚属首次发现、既是日本侵华的实证,也是侵华日军最终受到正义之师毁灭性惩罚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b>沪战初起 进击日军</b> </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在向华北增兵的同时,决心把战争扩大到上海。国民党当局预料战事不可避免,从1935年起投入巨资构筑国防工事,并确定了“先发制敌”、围歼驻沪日军的决策。日军挑起的虹桥机场事件最终成为大战的导火线。</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军官大山勇夫率同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闯虹桥机场,被中国哨兵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并向上海增兵。</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p> <p class="ql-block"> <b>朱福星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各类物品</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福星子女:朱秀迎、</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1, 51, 51);">朱惟一、朱惟红、朱惟几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朱福星(1897-1975),浙江东阳人,1937车参加八一三凇沪会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率第六师三十三团血战七昼夜,击吴淞登陆顽敌。后身中三弹,经国际仁爱医院抢救脱险,战后提升为少将旅长。</span></p> <p class="ql-block"> <b>第七军军长张淦题赠</b>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二零一旅警卫营一连<b>中尉排长黄镇东的对联</b></p><p class="ql-block"> 黄先奎(黄镇东之子)捐赠</p><p class="ql-block"> 第七军军长张淦为参加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老兵黄镇东所题写的藏头对联,表达了对在战场上有英勇表现的黄镇东的殷切厚望和对他家庭幸福、全家和睦的深情祝福。</p> <p class="ql-block"> 钢帽和中正式佩剑</p> <p class="ql-block"> <b>战线扩大 喋血淞沪</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南线崩溃, 上海陷落</b></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日本在上海的兵力已达到20多万。中国军队在蕰藻浜南岸阵地顽强阻击日军,由于多日时恶战,伤亡过大,10月26日大场失陷,中国军队退守苏州河。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金山卫登陆,从西南面迂回包国上海,中国军队不得不退出战场向西撤退。11月11日,上海陷落;12月2日,江阴陷落,历时100多天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13日,<b>陈诚将军对所属左翼作战军下达的战斗布署手稿。</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余传韬(陈诚长婿)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大型水雷</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较好地利用了长江江面部分江段狭窄的地理特点,制造并布防大型水雷,取得了显著的战绩。</p> <p class="ql-block"> <b>《孤岛抗争》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季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敌后抗日游击战争</b></p><p class="ql-block">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那是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御侮,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效地消耗、牵制了日伪力量,动摇了侵略者的后方稳固,为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南、苏中和浙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对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积作用。</p> <p class="ql-block"> <b>风起云涌的郊县抗日烽火</b></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城市。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中共江苏省委于1938年春成立效县工作委员会,省委从工委、职委、学委和难民收容所抽调了一批党员干那,,秘密奔赴青浦、嘉定、南汇、崇明等地农村,寻找关系,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创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反“清乡”斗争。</p> <p class="ql-block"> 青浦地区抗日武装</p> <p class="ql-block"> <b>嘉定地区抗日武装:</b></p><p class="ql-block"> 嘉定人民在外冈建立了由<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吕炳奎</span>领导的七村抗日联防武装、开展抗日游击运动。</p><p class="ql-block"> <b> 浦东地区抗日武装:</b></p><p class="ql-block"> 以南汇为中心的浦东地区抗日武装十分活跃,有力地打击了敌人。</p> <p class="ql-block"> 崇明地区抗日武装: </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span style="color:rgb(0, 3, 17);">瞿犊</span>投笔从戎,与王进回崇明组织了救国会和锄奸团,并把各地分散的抗日游击队统一组成了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p> <p class="ql-block"> <b>在反“扫荡”反“清乡”中坚持斗争</b></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汪精卫伪政府成立上台后,为巩固上海地区的统治,日伪调集重兵对各游击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清剿”行动。在极端艰苦、残酷的斗争中,上海周围地区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民族革命战争的旗帜,战胜各种困难,打击、牵制了日伪力量,为夺取全面抗战的胜利发挥了战略配合作用。</p> <p class="ql-block"> <b>朱亚民印章</b></p><p class="ql-block"> 朱亚民捐赠</p><p class="ql-block"> 朱亚民(1916-2012),江苏常州人。历任浦东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新四军浙东游击总队凇沪支队支队长等职。1995年8月15日,中共中史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为其题词“威震敌胆真英雄,峥嵘岁月汗马功”。</p> <p class="ql-block"> 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南汇县抗日自卫第二大队取得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简称淞沪五支队)番号,将原南汇县抗日自卫第二大队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第一大队,连柏生为五支队的支队长,王才林为副支队长,朱亚民为指导员,张席珍为第一大队的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1941年初春,丁锡山率领伪十三师配合日军“扫荡”,目标是淞沪五支队。为了打乱敌伪的部署,给丁锡山一个警告,五支队决定袭击驻奉贤蔡家桥的伪教导大队。该教导大队有 100多人,是丁锡山培训汉奸骨干的主力部队。根据敌人的部署情况,经研究决定由林达率五支队四大队攻打新市敌人,以牵制蔡家桥附近的敌人; 由朱亚民、张席珍率五支队一大队攻打蔡家桥。兵分两路,战斗仅一个多小时就全歼伪教导大队。</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12日下午4时左右,周达明率部正准备上船继续前进,待哨兵发现情况鸣枪示警时敌人已从南、东、北三面包围上来,只剩西面一条路,但那是敌人故意留下的,诱使游击队离开宅基向西,则前有拦路江,后是开阔地,……</p> <p class="ql-block"> 朱德著《论抗日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 原件藏于上海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该书1938年由延安解放社出版,其中来德提出的一整套抗日游击战术与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略观双相辅相成、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发挥了理论指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期间团及团级以上牺牲将领名单</p> <p class="ql-block"> 再现淞沪会战后,<span style="color:rgb(39, 41, 51);">城市满目疮痍,只剩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残垣断壁</span><span style="color:rgb(39, 41, 51);">,一片凄凉。</span></p> <p class="ql-block"> 肆 <b>团结御侮</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了政策策略的重大转变。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同时根据抗日战争的特点,明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积聚和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贏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b>推动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b></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在国共双方为实现第二次合作而接触、联络、谈判的过程中都与上海有着密切联系,潘汉年、张子华、董健吾等共产党员更是在其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b>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开展上层统战工作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七七事变揭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p> <p class="ql-block">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 <b>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b></p><p class="ql-block"> 全国们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中国坚持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力量,是全中国广大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罪群众,实行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上海地区党组织的重建</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共产党上海地区党组织的重建</b></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上海党绝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为增强上海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陆续委派有城市工作经验的干部,到上海恢复地方统一的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初起草了此份宣言,并于7月15日送交给箱介石。宣言以团结抗日、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为宗旨,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三项共同政治基础,重申了中国共产党愿意实行的四项保证,宣言再次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的诚意。</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19日, 江苏省委<b>《关于上海陷落后上海党的任务决议》</b></p><p class="ql-block"> 原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同年11月19日,中共江苏省委作出《关于上海陷落后上海党的任务決议》。之后中共江苏省委还相继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开辟了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b> 民族团结、同仇敌忾的重要舞台</b></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危亡之际,上海各阶层的爱国进步力量都以极大的热忱和献身精神投身抗战,显示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其规模之大、参与面之广、热情之高、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凸显上海在全民族抗战中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b>全民族抗战的新阵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支援全国长期抗战 </b></p><p class="ql-block"> 全民族抗战期间,上海作为抗日战争特殊的“后勤基地”,对抗战大后方和敌后抗日根掘地给予了长时间的、全方位的、形式多样的、卓有成效的支援,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将上海的人、财、物向内地转移,以免落入敌手,是上海各界人士对日作战的另一条特殊战线。在国共合作下,这条战线取得了重大胜利,为支持长期抗战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颁发的 <b>(八一三淞沪会战)服务纪念章、奖状</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八一三北沪会战爆发后,上海租界为维护自身利益,工部局实行武装中立。工部局警备委员会为鼓励此期间在沪及动员来服役的人员,特制此服务纪念章和奖状。</p> <p class="ql-block"> <b>胡厥文纪念印刷品</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span></p><p class="ql-block"> 胡厥文(1895-1989),上海嘉定人。历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分社主任、民建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其自幼立志办工业,以实业救国。1937年八ー三淞沪会战中、他为保存民族工业,先后组织百余家民营工厂内迁,在抗日民主运动中起看先锋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共赴国难的海外华侨华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1941年驻纽约总领事于竣吉欢送华侨志愿军返国参战照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徐国璋像、征询意见手稿 </b></p><p class="ql-block"> <b>金兮敏、奚宛湘捐赠</b></p><p class="ql-block"> 徐国璋(1921-1945),上海宝山大场人。1942年初成立梅友文艺社,1943年任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以一德大药房为掩护,收集日军情报,1945年因操劳过度病逝。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行追认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 孤岛抗争的特殊战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茅丽瑛的毛衣</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伍 <b>文化强音</b></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中,上海逐渐确立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并因此成为抗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抗战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领导革命文化运动的传统优势,适时实现向领导抗战文化的转变,全面推动抗日旗帜下进步文化界的联合,并在严酷的环境中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从而领导上海文化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为抵抗外敌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出了抗敌御侮的民族强音。</p> <p class="ql-block"> <b>著名抗日文化人物及革命团体</b></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人队伍之庞大、力量之显赫、表现之活跃,是国内任何地方都不可比拟的。在抗战的炮火中,大批抗日救亡性质的文化团体纷纷建立,这些团体空前地调动了上海人民的爱国热情。</p> <p class="ql-block"> <b>“天下为已任”的 上海文化人</b></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的上海进步文化人在极其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以各种方式坚持文化战线的战斗,表现了上海文化人誓死捍卫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p> <p class="ql-block"> <b>活跃在文化战线的革命团体</b></p><p class="ql-block">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以文化战线为突破口,广泛联络上海文化界,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实现了前所来有的大团结,上海文化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特长组成各种团体,用文化作武器,坚持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 <b>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五队赠颜一烟的“生死同心”三角旗</b></p><p class="ql-block"> 旗帜的赠送对象颜一烟也曾是演剧队的一员。1934年,颜一烟从天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的颜一烟毅然回国,加入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p> <p class="ql-block"> <b>救亡呼声</b></p><p class="ql-block"><b> 风起云涌的文化抗争</b></p><p class="ql-block"> 在国难当头、抗日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前,上海的所有爱国作家及报人都自觉地把反对日本侵略者、拯救民族危亡作为首要任务,涌现出大量以爱国、抗日、反汉奸为题材的作品。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对提高民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发扬抗战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b>《生活日报》创刊号</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件藏于上海韬奋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了日创刊于香港,邹<span style="font-size:18px;">韬奋</span>主编。该刊编……</p> <p class="ql-block"><b> 《抗战画报》</b>(第一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件藏于上海韬奋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9日创刊于上海,同年10月停刊,共29期。该报图文兼收,报道了战火笼罩下的上海和敌我交战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b>《抗战》</b>三日刊(第一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件藏于上海韬奋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创办于上海,抗战三日刊社发行。该刊在上海沦陷后,与《全民》周刊合井为《全民抗战》三日刊继续出版。</p> <p class="ql-block"> <b>《全民抗战》</b>三日刊(第一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藏于上海韬奋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7日创刊于汉口,邹<span style="font-size:18px;">韬奋</span>、<span style="color:rgb(39, 41, 51);">柳湜主</span>编,编委有沈钧儒、<span style="font-size:18px;">邹韬奋、</span><span style="color:rgb(39, 41, 51); font-size:18px;">柳湜</span>等,发行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邹韬奋</span>。该刊刊载论文、通讯、歌文、漫画、木刻画,深受人民欢迎。</p> <p></p> <p class="ql-block"> <b>进步刊物</b> </p><p class="ql-block"> 进步文化界人士通过创办抗日报刊、出版进步读物等多种形式的與论宣传活动,为推进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贡献光和热。</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华界沦陷后,华商报刊受到迫害和排斥,一些进步的文化人,如许广平、夏丐尊、柯灵等先后被捕。中共江苏省委文化界运动委员会利用租界的特殊备件,于1938年车月21日以英商名文出版《每日译报和《译报周刊》,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揭露侵华日军罪行。与此同时,《导报》《文汇报》《华美晚报》《华美周报》《循环报》《上海周报》等一批以洋商招牌掩护的报刊先后出版,会同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公开出版的《文献》月刊,成为中共唤起民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阵地。…</p> <p class="ql-block"> <b>《月报》</b>(第一卷第四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创办干上海,胡心之、叶圣陶等编辑,为抗战时期的进步刊物。该刊忠实介绍中国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情况,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b>《文化战线》</b>创刊号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藏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1日创刊于上海,施复亮、艾思奇等人主编。该刊刊名由黄炎培题写,内容主票反映有关抗战初期形势,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实行政治民主化,以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p> <p class="ql-block"> <b>《上海妇女》</b>(第一卷第四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藏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20日创刊于上海,由<span style="color:rgb(0, 3, 17);">蒋逸霄</span>等主编,上海妇女社出版。内容多为反映各地妇女的抗日活动、生存状况。</p> <p class="ql-block"> 抗战漫画与版画 </p><p class="ql-block"> 抗战漫画是中国文化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青年画家以漫画、版画的形式,用笔、刀作武器,参加抗战,给广大军民以鼓舞。</p> <p class="ql-block"> 梁白波漫画<b>《军民合作抵御暴敌》</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梁白波(1911-1987),上海人,曾为“左联”五烈土之一…插图。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了上海…宣传队,和叶浅予、张乐平等画家一起从事宣传工作。</p> <p class="ql-block"> <b>抗日戏剧电影、音乐</b> </p><p class="ql-block"> 1930年代上海电影业拍摄了大量抗日救亡题材的影片,各大剧社竞相上演抗日救亡剧目,大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日渐兴起的抗日浪潮。</p> <p class="ql-block"> 冼星海</p> <p class="ql-block"> 上海百代公司黑胶木唱片<b>《永生的八一四进行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b>抗战时期拍摄的抗日救亡题材电影胶片</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b>怒吼</b> </p><p class="ql-block"> 变换雕塑“怒吼”,在不同视角下的两个造型分别为“拿笔的手”和“握枪的手”。表现出民族危亡之际,上海的文化人以笔为枪,发出他们的怒吼,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以各种方式坚持文化战斗,抵抗外敌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进发出抗敌御侮的民族强音,展现中国文化人誓死捍卫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p><p class="ql-block"> 雕塑创造性地运用几根线条来隐喻这样一个历史主题。通过雕塑线条来强调<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笔"。雕塑家着重控制线条在空间中的轨迹,不同的图像以同样的线条作为载体,两个图像意向(拿笔的手/握枪的手)在观众的视角移动过程中交替呈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不惯拿枪,也想拿五寸不烂之笔来参加抗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丰子恺</span></p> <p class="ql-block"> <b>深入基层的抗日文艺活动</b></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上海文化工作者在抗战热情的 激励下踊跃深入基层,启发民众的抗战热情,群众性的抗战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b>持久有效的文化辐射 </b></p><p class="ql-block"> 上海抗战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延伸性,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大批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团体由上海抗日文化战场陆续转移到抗战大后方或抗日民主根据地,把抗战文化从上海撒播到祖国的东西南北,与各地抗战文化相结合,谱写了全国抗战文化的光辉篇章。留守上海的文化界进步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难的环境中既坚持抗日斗争,又注重工作策略,为爱国进步文化冲破沉沉暗夜、迎来胜利曜光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后,上海出版了大量抗日书籍和马列著作,并通过各种渠道输送至全国,这些图书不但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备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 在日本侵略者和上海租界当局的双重压迫下,抗日报刊在孤岛时期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这对上海的爱国抗战宣传斗争是一个严重损失,但同时也是上海抗日救亡舆论中心向内地的扩展,是上海报业向内地的辐射,对于推动内地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p> <p class="ql-block"> <b>“左联”盟员使用的手提行李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陆 <b>国际互动</b></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阵地,有着抵抗侵略的光荣传统。上海携手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反战人土,组成国际反对法西斯侵略劳力的统一战线,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情报战</b></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各种政治势力活动和搜集情报的中心之一,美、英、法等国以及前苏联都在这里设立情报机构,重庆国民党政府特务机构“军统”和“中统”在上海派有大批特务,中国共产党及一些进步团体也在此开展隐蔽工作,各方人员相互交叉渗透,上海成为世界情报战的重要战场。</p> <p class="ql-block"> <b>参加中共上海情报站的日本反战人士</b></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不久,中共中央情报部就在上海设立情报站,建立与延安党中央直接联系的秘密电台,把许多重要情报及时传递至中央,为党中央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情报站成员多是精干练达的情报人才,除中国人外,还吸收了一些日本反战人士。</p> <p class="ql-block"> <b>苏联情报机构佐尔格小组</b></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亚洲主战场的中国和欧洲主战场的苏联携手并肩,相互援助、配合,谱写了一曲合作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壮丽篇章。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情报局在上海设立情报机构佐尔格小组,从事中国情报的收集工作,其间获取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等大量极其珍贵的情报,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b>国际友人与西方报刊</b> </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全世界关注中国抗战、中国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有效开展反法西斯战争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与世界、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联系、相互声援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 <b> 支持正义的 国际友人</b></p><p class="ql-block"> 绝大多数在沪上海的外国侨民是持反法西斯主义立场的、在抗日战火的最前线,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在沪外侨民身影。</p> <p class="ql-block"> <b>同情中国抗战的外文报刊</b> </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外国人在中国进行新闻活动的中心,在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时候,一些外报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为沟通中国抗战与国际反法西斯战斗消息、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与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1937年白俄漫画家萨帕乔<b>《喧器的上海滩》英文版漫画</b></p><p class="ql-block">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 1937年由白俄漫画家萨帕乔所作并出版,曾被译为《吵吵闹闹的旧上海》。其漫画线条流利,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准确入迷,深刻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p> <p class="ql-block"> 1943年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b>英文版《中国的战歌》</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该书是美国酒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带有自传性质的战地报告文学著作,报道了中国人民者起反抗日军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1942年美国发行的<b>“中国抗战五周年”纪念邮票及首日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b> 国际难民庇护所 </b></p><p class="ql-block">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上海是远东最早的难民庇护地。上海人民在开展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同时,也庇护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其中包括因日军轰炸烧杀而涌入上海的中国难民,以及因遭到法西斯迫害从欧洲等地来沪避难的国际难民。</p> <p class="ql-block"> 饶家驹</p> <p class="ql-block"> <b> 饶家驹安全区</b> </p><p class="ql-block"> 抗战朋间,法国神父烧家驹在上海创办了多家难民收容所,成为战时救助伤兵、难民的一项创举,为上测的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贯献。1949年,饶家驹在中国建立及维持难民区的举措作为成功经验被载入《日内瓦第四公约》。</p><p class="ql-block"> <b>国际救济会难民收容所 </b></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3日,世界红十字会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等团体成立上海国际救济会,在租界先后建立了6个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20多万人。</p> <p class="ql-block"> 犹太难民收容所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向就太难園敞开大门,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许多人发放生命签证,使他们逃过了纳粹魔掌。1933年至1941年,上海接纳了3万余犹太难民,他们在此度过了二战的艰难岁月,留下了难忘的真情。</p> <p class="ql-block"> <b>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b></p><p class="ql-block"> 上海作为远东国际大都市、不只是中国人、更有许多其他国家、不同民族的友人也一同参与到反法西斯事业中。英美侨民集中营、法国传教士、朝鲜义士、日本反战人士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投身反法西斯斗争当中、实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力量的大融合。</p> <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16日上海民众欢迎远东反战反法西斯代表团总筹备会沪东分会关于号召拥护远东反战会议的传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藏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6日《反战新间》(第二号)中刊登的《鲁迅、茅盾、田汉:欢迎反战大会国际代表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span></p> <p class="ql-block"> <b>亚洲各国革命者的汇集地</b></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重要的国际口岸和连通国内外的枢纽,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朝鲜、印度、越南等多国的民族解放志士汇集在此,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奋斗不息。</p> <p class="ql-block"> 柒 <b>迎接胜利</b></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p> <p class="ql-block"> <b> 争取抗战胜利</b> </p><p class="ql-block"> 1945年,随着德国法西斯的覆灭,日本法西斯陷于穷途末路的境地。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完成对日最后作战。中国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也对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势,日军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的全面攻势和沉重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p> <p class="ql-block"> <b>国际形势</b></p><p class="ql-block"> 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联合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战败后的处理问题,并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告:使日本所霸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苏联对日宣战后,也声明成为公告签署国。</span></p> <p class="ql-block"> <b>天亮运动</b> </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提出要把城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城市工作的重点从长期隐蔽积蓄力量,转到准备武装起义、里应外合占领城市上来。</p><p class="ql-block"> <b>准备上海起义</b> </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胜利之际,上海党组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守取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的相关指示,组建地下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建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的工作,推动了上海迎接抗战胜利的群众斗争,动员和保存了党的力量,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日本无条件投降 </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9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4日,日本政府**中、美、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p> <p class="ql-block"> <b>萧毅肃将军勋表、小型勋奖章</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萧慧麟(萧毅肃之子)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1945年国民政府颁授予萧毅肃将军的抗战胜利勋章、证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萧</span>慧麟(萧<span style="font-size:18px;">毅</span>肃之子)捐</p><p class="ql-block"> 萧毅肃(1899-1975),四川蓬安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1945年8月21日在湖南芷江主持抗战胜利受降仪式。同年9月9日参加中国战区受降签字仪式。此枚编号为“55”的勋章和证书,是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1945年10月10日公布(颁给胜利勋章条例)后第一批授予的。同批被授予的还有: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p> <p class="ql-block"> <b>美国空军投放的传单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宣言》发表后,美国空军B-29轰炸机于8月13日晚上在日本东京周边上空投放的《マリヤナ時报号外》传单。</p> <p class="ql-block"> <b>上海光复</b> </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2日,上海举行了侵华日军受降仪式。饱受日本法西斯蹂躏的上海人民听到胜利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自发游行欢庆胜利。上海各家商号张灯结彩,街头墙面贴满“抗战胜利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等庆祝口号。</p> <p class="ql-block"> <b> 1945年庆祝胜利纪念邮票</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举国欢腾。当时的中央印制厂重庆厂以通林纸胶版赶印了此套纪念邮票,并于1945年10月10日发行。</p> <p class="ql-block"> <b>抗战胜利初期裕华烟公司出品的红士牌香烟烟画广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纪念杯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中正式短剑</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各式军刀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 审判战犯,惩治汉奸 </b></p><p class="ql-block"> 1945年11月至1956年7月,历经14年艰苦抗战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将昔日横行中国的日本战犯逮捕并予以审判、惩处。对日本战犯的一系列审判,用铁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及其在战争中犯下的累累罪,,彰显了正义,捍卫了公理,维护了和平。</p> <p class="ql-block"> <b> 东京审判</b> </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甲级战犯。该庭法官和检察官由远东委员会11国各派代表2人担任。中国委派梅汝璈为法官,委派向哲濬为检察官。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的两年时间内,共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p> <p class="ql-block"><b> 南京审判</b>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南京、上海、太原、沈阳、广州、台北等地相继设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1946年2月15日,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立,主要审理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日本战犯和其他日本战犯。审判于1947年后陆续结束,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等战犯被判处死刑。</p> <p class="ql-block"> <b> 上海审判</b></p><p class="ql-block"> 1946年3月15日,第一绥靖区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海)成立,负责逮捕、关押、审判日本战犯并执行处決。上海军事法庭(包括前期的第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绥靖</span>区军事法庭和1947年8月以后并入的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共审判日本战犯 85人,其中判处死刑13人,无期徒刑22人,有期徒刑86人,无罪释放64人。</p> <p class="ql-block"> <b>审判汉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沈阳和太原审判</b></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6月9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军事法庭分别在沈阳、太原两地,对钱本启久、富永顺太郎、城野宏、武部六藏等45名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p> <p class="ql-block">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历年所征集的抗战老兵手印。在手印采集时,抗战老兵们平均年龄九十多岁,其中最年长者一百零二岁,均曾在战场中抗击日本侵略者。如今他们大多离我们远去,但一枚枚手印仍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岁月。</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