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海:以真诚为舟,心灵为帆》

梅子Kelly

<p class="ql-block">木心曾说:“不要低看读者。”绘画近十年,我想将这句话改为:“不要低看观众。”艺术创作是一场与自我、与世界、与未知的对话,而观众,是这场对话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这是我对艺术的敬畏,也是对观众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一、艺术:无法定义的感知</p><p class="ql-block">“究竟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伴随我创作的每一天。从最初以“无知者无畏”的姿态跃入艺术海洋,到如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逐渐明白:艺术并非可学的技能,而是人类意识对自身存在的修饰。</p><p class="ql-block">绘画技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但艺术却超越技术,存在于所有定论之外。它没有精准的定义,无需逻辑的束缚,它是一种感知,一种直觉的涌动。艺术最难的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创作者的思想——需要眼界、认知与技术的长期滋养。</p><p class="ql-block">因此,不必迷信创造力。越是真诚的作品,越能传递丰沛的表达。若不知该画什么,就抓住内内心最真实的冲动。艺术是脚下的道路,而非遥远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二、画面是心灵的镜像</p><p class="ql-block">身心有何,画中便有何。如同“面由心生”,画面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是艺评家与美学家终其一生探索的谜题。有魅力的艺术总带着未被知识化的部分,而正是这部分难以言说的神秘,构成了艺术的诱人之处。</p><p class="ql-block">绘画不是登山,不能因山在那里就去画。创作之初,需先感知对象,明确要表达什么一—是色彩的效果、氛围的渲染,还是内心的唤起:记忆、情感,或哲学与精神的共鸣。攫佳它,固定在脑海中,作为必须捕捉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每一次作画,我都从当天的色彩开始:红、绿、黄、蓝.…叠加、拉扯,构建层次丰富的梦境。沉浸其中,大胆、自由、放松,全然进入心流状态。线条如何流动,色彩如何选择,空间如何搭建——随心就好。唯有专注关照自我,才能回归生命原本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三、陌生与孤独:创作的深潜</p><p class="ql-block">我偏爱未知与陌生。绘画不是目的,而是理解世界的工具。人类在宇宙中渺小如尘,我却厌弃人的自以为是。因此,我不常画习以为常的事物,即便画,也不照搬现实。尤其不爱画脸——生活中太多人的脸被心思填满,失去了本真。画脸时,我用笔刷蘸取不同颜料,往画布上—杵一拧,任其自然成形。那些似是而非的面孔,似笑似恨似诉说,因无法对应现实,反而让我凝视良久。那一刻,我是在与深埋的自我对话,抵达唯有自己可至的境地。</p><p class="ql-block">创作的过程如同“在深海里潜水,隐秘,身边没有一个人”。我享受这份孤独,坚信每一笔触都蕴含着不可想象的力量。没有既定公式,没有预期成果,每一秒都是勇敢者的探险。每一次落笔,都似曲径通幽,引向未知之境。</p> <p class="ql-block">四、叙事:微观与宏观之间</p><p class="ql-block">绘画的核心是叙事——表达作者对外部世界与自身感受的态度。差别在于:是立足宏大叙事,还是回归日常的微观叙事?许多人对社会、历史认知浅薄,却强行宏大叙事,结果只剩空洞与无病呻吟。</p><p class="ql-block">对大多数创作者而言,微观叙事才是离自己最近的选择。你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才是与众不同的关键。你提供独特的视角,水平高低取決于叙事结构的建构。</p><p class="ql-block">若总是“有什么画什么”,如同依靠范文写命题作文,内容与形式皆来自外界,与己无关,再努力也只是原地踏步。问题不在于“怎么画”,而在于“画什么”。比起技法,你真正想说的、非说不可的,才是第一位的。</p> <p class="ql-block">五、掌控与失控:抽象中的平衡</p><p class="ql-block">在抽象表现主义中,我常思考“掌控与失控之间”的平衡。创作需在理性控制与直觉释放间找到支点,让画面自发形成语言系统。避免明确表述,接纳非理性,让直觉主导,直到画作完成,才解读隐藏的语言。</p><p class="ql-block">潜意识中浮现的元素,我不做批判,只寻找可圈可点之处,将它们画出来。画作自身会展开一套叙事逻辑,不受我掌控,甚至告诉我懵懂之事。放弃预设,接纳偶然,压上全部身家冒险,只为呈现最真实的第一反应。</p><p class="ql-block">作画是倾听体内的暗流,追问谁在画布边缘蠢蠢欲动,昭示何种命题。这些涌自心灵地质层的碎片,不迎合时事喧器,不属于时髦话术,只关乎个人潜意识与情感记忆。</p> <p class="ql-block">六、创造自己的体系</p><p class="ql-block">所谓创作,是创造自己的体系。原创是第一步,但唯有建立独有表达体系,才能实现真正价值。宋徽宗、梵高、毕加索、瓦格纳、加缪、杨德昌、香奈儿……他们皆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体系。</p><p class="ql-block">体系是风格、理念、特色的综合——从一套看待世界的方法出发,变成表达,再回归方法。即使不再创作,价值观与人格仍为作品背书。</p><p class="ql-block">这也可成为评价艺术家的角度:是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七、艺术即关系:回归日常的本真</p><p class="ql-block">艺术是什么?它并非特定形态,而是一种关系的状态:与材料的对话,与空间的呼应,与未知的交接。“艺术”一词自带西方主客二分的基因,但在许多古老文化中,它本是日常——织布、歌唱、雕刻、涂绘……不为创作,而为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以“艺术”之名将事物特殊化,命名反而局限了它的生命力。一旦被展示,它便成了客体,而非自在生长的生命。</p><p class="ql-block">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从不是单向观看,而是是动态的关系网络。同一件物,在庙堂是圣物,在居所是纪念,在市场是资产,在朋友手中是心意。意义由人构建,物依旧,变的只是相遇的方式。</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艺术从不寻求被观看,它如其所是地存在——如山间晨雾、林中清风,不为成为风景,却成了最美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绘画十年,我渐渐明白:艺术不在远方,而在每一笔真诚的落笔之间。不要低看观众,因为他们能感知你心中的火焰;不要低看自己,因为你独一无二的视角,正是艺术最珍贵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梅子 2025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