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坐落于国殇墓园东侧,占地面积14677方米,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陈展面积0平方米。于2010年12月动工建设,2013年8月15日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馆舍建筑成" V "字形,寓为胜利之意,主展区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二战兵人展、日军滇西细菌战罪行展、阙汉骞将军遗物展十个部分,展出实物22000件,图片1700张。馆藏实物达10万多件,是馆藏文物较多、覆盖范围较广、代表性较强的抗战主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警钟长呜</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东側墙上展示了东京审判图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法官团队</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一场发生在中国西南和缅甸北部的抗日大血战,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缅北战役。在国土沦陷,民族存亡之秋 无论是前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民众,都以一腔热血,莫勇投身于这场艰苦卓绝的决战之中,以前仆后继、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悲壮战歌。</p><p class="ql-block">我们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历 物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广大观众身临其境,全面了解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 英雄事迹和伟大胜利,深刻领悟这段历史的伟大意义。</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团结一心 共御外侮,共同谱写的爱国交响曲。滇西抗战前后延续了三年零三个月。在这段烽烟岁月里,滇西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滇緬公路,打通了战略运输通道;南侨机工忠心报国,抢运物资,为民族存亡奉献青春热血;飞虎队鹰击长空,守卫西南,与中美航运队共闯驼峰航线,用生命铸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艰险的空中生命线;中国远征军将士在滇西大地和缅北丛林勐力奋战,最终歼扫颓敌,光复河山……</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一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篇章,是全民族抗战的伟大缩影,是中华民族宏阉历史上永远屹立的丰碑,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份,血肉铸长城</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介绍</p> <p class="ql-block">战争打到那里,路就修到那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份援缅防御战</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上遗留的帽徽。</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份,滇西峰火急</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一座改变国家命运传奇之桥,现为全国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1942年为阻止日寇进攻,炸毁此桥,使日宼北上进军重庆计划落空。</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阻敌</p> <p class="ql-block">前腾冲县长逃跑,在危难之际,张同德等三人成立腾冲抗日县政府,挑起抗战重担。</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份得道者多助</p> <p class="ql-block">南侨机工枪运抗战物资</p> <p class="ql-block">驼峰线</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队员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份,绝地大反击</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反攻缅北,洗雪前耻</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中印公路再造血线</p> <p class="ql-block">中印输油管</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六强渡怒江激战云天</p> <p class="ql-block">大反功的中国军队将领</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焦土腾冲,围城荡寇</p> <p class="ql-block">腾冲成为疲虚</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血战松山攻克要塞</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三攻龙陵决战重镇</p> <p class="ql-block">第七单元涤荡芒睕追歼残窛</p> <p class="ql-block">会师</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胜利奏凯歌</p> <p class="ql-block">血泪史</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永存记忆</p><p class="ql-block">抗日各将阙汉骞</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采访组人员与郝柏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位于纪念馆西侧,全长133米,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是全国抗战主题纪念收集远征军名录最全,影响力最大各录墙。</p> <p class="ql-block">腾冲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城西南一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陵园</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滇缅公路被截断。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 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经过43天浴血奋战 于9月14日收复腾冲,此役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腾冲光复后,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倡导下,于1944年冬动工修建陵园 1945年7月7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是墓园的中心建筑,为重檐歇山顶仿清建筑,门楣上有于 任手书的"忠烈祠"牌匾,祠内正面镶嵌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壁嵌有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p> <p class="ql-block">祠前面立有数块碑,</p><p class="ql-block">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p> <p class="ql-block">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高30多米,面积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麓设半圆形月台 月台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石匾,月台上正筑石阶,直达坡顶。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 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 依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腾冲抗战结束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择吉安葬于此地。以这条台阶 中轴,小团坡东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坡顶为一圆形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的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通高10m。塔基方形,边长5.5m,高0.73m,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m,边长1.52m,塔身为方形纪念柱式样,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m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字样;南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天地正气”于佑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寸性奇将军墓。寸性奇字念洁,腾冲人,生于1895年,牺牲前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结10余万精锐主力,使用大量飞机、大炮,对我军中条山阵地发动突然袭击,寸性奇指挥的陆军第十二师爱国官兵顽强抵抗,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 渐处劣势,被日军重兵合围,他厉声对其部下说:"诚如军长(唐淮源)言,吾侪今日惟奋力杀敌耳!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俘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带伤率队作战 在交战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如泉涌。此时,寸性奇却要求团长黄仙谷等突围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最后的力气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不泪如雨下,虽强敌即至,但无一离开 坚持战斗,全部壮烈牺牲。国民政府1454号褒扬令追赠陆军中将。198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寸性奇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将军遗骨自山西垣曲迁到腾冲国殇墓园安葬,修建墓表,以表彰烈士毕生革命、捐躯报国之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英烈碑于1994年12月建成,是为了纪念腾冲籍的两名谍报员:"十一集团军总部中校特务员王树荣"和"七十一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王树荣,腾冲县河西人。李生芬,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人 出生于华侨世家,书香门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堂弟 毕业于黄埔军校昆明分校。两人都是旅缅华侨,精通缅语、英语,熟悉中缅边界的情况,为远征军收集和提供情报,做出 越的贡献。后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抓获,严刑逼供,不屈而死。王树荣是被滚烫的盐水灌肚活活致死,年仅21岁 生芬被残杀于簧学靖边楼旁,沉尸砚塘,时年25岁。李根源先生曾赞扬李生芬:"蕉溪李少子,胡为虏所囚;骂贼贼不耐,血溅靖边楼。";另有诗赞扬王树荣 侨子爱乡国,仗剑来从军。盟军空战史,应记王良勋。</p> <p class="ql-block">1943年的8月17日至1944年9 月 14 日 美国盟军共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及腾冲城内对日军进行攻击,有力地配合了攻坚战的进行,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同时,美军作战参谋团也积极参与支持各部队进行地面攻击。在反攻滇西战斗中,共牺牲了19名美国盟军官兵。2001年,在国内 史迪威将军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的多方搜寻下,终于找到了19名盟军阵亡官兵的档案。2004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国殇墓园于此为他们重新修建了墓碑和纪念碑,象征着中美盟军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一起赢得和平的伟大进程。为此,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2004年给保山市市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代表美国 冲人民修建此盟军纪念碑 佐证两个伟大国度友谊的善举。</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之一八莫之战简介。</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于2011年9月14日建成,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家三个部分构 ,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石材采用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以本色、质朴的风格,表达对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特别纪念。在广场的前面 是4X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地图上标示出三大主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分别是从汀江到昆明的"驼峰航线"、从昆明到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还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地图上特别标示出中国远征军的十大战役地点,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第一个战役﹣﹣同古战役,到反攻胜利的最后一个战役﹣﹣腊戌战役。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是"华岳英灵"四个大字。纪念广场的两侧,是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组合成错落有致碑林,揭示出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并纪念为此牺牲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从纪念广场的右侧开始,分别是"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 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 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等碑刻。广场的中心是4.2米x3.8米x2.8米的方形主题铸铜浮雕纪念碑,基座用"热带雨林"石材围合 正面是取材于芒友会师的历史照片创作而成。纪念碑的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纪念碑南面是阵亡将士墓,墓丘直径4米,墓前立碑由整块火山石制作,高1.95米、宽1.2米,上面书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12个大字。墓丘下面建有1.6米X1.6米的地宫,甬道与地面相通。地宫用于安放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骸。墓丘后面有七块斜碑,用于记载历次迁葬记录。</p> <p class="ql-block">“华岳英灵”</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战将士墓</p> <p class="ql-block">中国这征军战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简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含中国驻印军)滇西,缅北,抗战主耍战役介绍。</p> <p class="ql-block">孟拱河谷战役介绍</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碑</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滇女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傈僳族妇女,在深山里碰到一位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因当地找不到饮水,她便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使其得以脱险。</p><p class="ql-block"> Am </p><p class="ql-block"> p</p> <p class="ql-block">筑路;滇西人民在抗战中筑路,修机场,为打击日寇作出了具大供献</p> <p class="ql-block">痛打日寇痛打日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 <p class="ql-block">在陵园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坟冢,内埋侵腾日军尸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家"。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明以来,把活动在我 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后来"倭寇"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根据李根源1947年整理收 的《曲石诗录》记载:倭家埋葬的是侵腾日 最高指挥官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副队长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有力罪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