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695244</p><p class="ql-block">图片: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音乐: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每乘车去F市,总要经过那个小山村——唐家,它距国道有二三里吧,虽然离开60年了,留给我的记忆却深深的镌刻在心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时父母在山厚乡的中联所(也叫山厚医院)工作,当时医院就设在唐家村,全院不到10人,爸爸是头。我和二弟跟随外婆在县城读书,每逢寒暑假就去住上一段时间。去的次数多了,跟医院的大人们就熟悉起来了。印象较深的有一个药士兼护士的莲花阿姨,一个铡药的老药工,我们叫他发生公,还有个爸爸的徒弟兴隆哥。发生公喜欢喝两盅,喝多了就会在我们小孩子面前手舞足蹈,没有门牙的嘴里咿咿呀呀,谁也不知他在唱什么。兴隆哥大不了我们几岁,爸爸去出诊,他就背诊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莲花阿姨记得最清楚了,那时候她还没有结婚,对象是二十里开外黄家渡中联所的葆叔叔。他们要见一面不容易,一是工作忙走不开,二是交通不便,两地之间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来去只能步行。莲花阿姨可鬼呢,想见葆叔叔时就跟我兄弟俩说,你们在县城没见过河吧,到河里划水(游泳)好玩极了。我们问哪里有河,她说葆叔叔那里有。我们压根不知她醉翁之意不在酒,就跟爸妈囔着要去葆叔叔那里玩。这样,莲花阿姨就带着我们,名正言顺上黄家渡啦。有时时间紧 ,没工夫把我们送到黄家渡,她就和葆叔叔相对而行,她送一半路,葆叔叔接一半路。他们在半路相见,打发我们上一边去捉蜻蜓采野花,就凑在耳边说悄悄话,一次抱在一块亲嘴被我们看见了,莲花阿姨慌忙推开了葆叔叔,脸蛋像红纸似的,尔后匆匆惜别。葆叔叔也会来唐家,我们睡的房间只一壁相隔,晚上他给我们讲笑话,猜迷语,直到夜深了还听见他和莲花阿姨在“咯咯”的笑。黄家渡确实很好玩,葆叔叔住的地方在河岸的最高处,那条河在眼前就像一条玉带蜿蜒远去,河里有人放竹排、木排。葆叔叔带我们去河里洗澡、划水,我们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痛快。夜间,月色如水水如天,我们静静地聆听葆叔叔吹竹笛,“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悠扬笛声随风飘荡在河畔夜空,给夏夜的人们送去了阵阵清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日里唐家附近单位请人干活,我和弟弟也会去参加劳动,一是我们家姊妹多,父母工资不高,补贴一点家用,二来经受锻炼。垦殖场要人在老虎岗开荒,我们去挖柴蔸;共大G分校在长岗埠建校,我们去做零工,挖砖窑挑土,到古塘担稻秆,什么事都做。那时我13岁,弟弟11岁,唐家到工地有四五里路,每天早上出门妈妈要我们吃饱饭,中午一回来就端上甘草浸泡的凉茶,下午回家稍迟一点,妈妈就会到路上来接我们。有一次我们到装瓦,满满的一拖拉机,拉回工地又去卸车,刚出窑的瓦有棱有角,我们没有手套,小手指都磨出血了,回到家妈妈看见了泪珠簌簌地往下落。尽管劳动很艰苦,我哥俩每天工钱加起来才1块钱(我6角,弟弟4角),但我们还是很开心,爸爸妈妈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医院的炊事员是从村里请来的菊婆婆,她淳朴善良,见到假期从城里回来的我们,总要邀我们去她家,给我们做米饺吃。我很好奇米饺是怎么做的,所以我一直围着菊婆婆转。这可是个力气活,只见她围裙一围,灶前锅台挥汗如雨,烟熏火燎全然不顾,第一道工序是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锅中“熬”,上下左右翻腾N次才出锅。接着便是“搓”,来回反复,也是要用力的。再就是“包”,用擀面杖擀皮子、包进馅料、捏拢。“蒸”是最后的活了,添柴加火,掌控火候。待缭绕的水蒸气把阵阵香气送到鼻子边,也就可以“掀起它的盖头来”,享受美味了。吃饱喝足后我们要告辞了,菊婆婆一把拉住我:“带点米饺回去!”她刚过门的儿媳立马拿来农家用的“路菜筒”往里装好递给我,菊婆婆却先拿了过去,“12345……”,只见她数了数,又放进去1个,并说道:“送人的东西要双数,米饺也一样,这是我们乡下的规矩。”还有这规矩?又学到了一招。我们连忙谢过,提着往外冒着香气的路菜筒,高高兴兴地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家,还有许多的回忆:清草池塘的夜半蛙声,烟雨朦胧中的牧童蓑翁,村头绿荫如盖的参天古树,蒲柳人家堂前的呢喃春燕;和村里小伙伴一起捡稻穗,打栗子的快乐情景;半夜急切敲门的老乡,有时是抬来患急病的病人,有时是打着灯笼火把来请医生。一次半夜爸爸和他徒弟去出诊,我也跟着去,老乡举着火把走在头里,一行人在坎坷不平的山道上高一脚低一脚走了近个把小时才到了病人家里。一进门,爸爸立即“望闻问切”,随后扎针开药,忙活了好一阵,病人的呻吟声从大到小到消失,病人一家人见状,感激不尽,女主人还端上了煮好的鸡蛋,我也沾了爸爸的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唐家,难以忘却的村庄,难以忘却的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