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咸有武诗集《岁月如诗》(金 童)

金扇贝艺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铁血与诗心的双重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评咸有武诗集《岁月如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 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海军上校的钢枪化作诗人的钢笔,当舰艇甲板上的足迹转为纸上的平仄,咸有武的诗集《岁月如诗》便成为一部特殊的生命证词。这部跨越军旅、政界、商海最终归于田园的诗集,以百余首作品的体量,完成了对一个军人灵魂的立体塑像,更折射出当代中国特殊群体精神世界的嬗变轨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深蓝诗学的构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集开篇"舰驰万里劈狂澜"的壮阔意象,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审美基调。咸有武的军旅诗篇具有鲜明的"深蓝特质",那些关于小艇颠簸的生理记忆——"一天呕吐十几遍,腹中空空腿酥软",超越了传统边塞诗的浪漫想象,呈现出海军官兵真实的生存状态。这种带着海水咸味的书写,填补了当代军事诗歌中海军叙事的空白。诗人将专业术语如"岸勤处""排水量"等转化为诗语,在"柳营风雨建功业,海疆争鸣亮吴钩"的豪情中,构建起独特的海军诗歌美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展现的"双重空间":一方面是"旅顺口外怒涛鸣"的物理战场,另一方面是"心系海疆念柳营"的精神原乡。这种空间张力使作品既区别于书斋里的想象性写作,又超越了单纯的军旅纪实,形成了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的有机融合。当诗人写下"前辈舍身救中国,我等卫疆何惜头"时,个人抒情已然升华为一代军人的精神宣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跨界人生的诗意转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戎装戍边"到"从政经商",再到"归隐田园",诗集的章节划分恰似一部人生三部曲。这种结构性安排本身就成为观察当代中国军人转型的独特窗口。在"廉政勤政勇担当"的政界岁月里,诗人将行政管理经验提炼为"公平正义情满腔"的道德律令;而"故乡桃李别样天"的田园书写,则展现了军人柔软的另一面。这种角色转换中的诗意坚守,打破了人们对军人刻板化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集最具当代性的部分,莫过于对多重身份冲突的诗意调和。当诗人同时以退伍军人、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田园隐者等多重身份发言时,"四序交替万事新"的杂吟就不仅是时序更替的感怀,更成为身份流动中的精神锚点。这种复杂性使得作品具有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样本价值——它记录了一个特殊群体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轨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格律创新的当代尝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咸有武在后记中关于"中华新韵"的思考,暴露出当代旧体诗创作的核心困境。他选择以普通话语音体系为基础的十四韵,而非拘泥于平水韵,这种"倡今知古"的实践,恰是旧体诗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如"村静人声远,山重空气新"这样既符合格律规范又贴近现代语感的诗句,展现了传统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集中对军旅口语的格律化处理尤为可贵。"寒风冷月壮身骨"这样的诗句,将军事术语成功转化为诗性语言;而"鸡鹅列队走,犬兔结为群"的田园写照,则显示出诗人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这种在规范中寻求自由的创作实践,为旧体诗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军人精神的诗性传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庄玉贵在序言中提到的"拼命三郎"形象,在诗集中获得了文学性呈现。那些关于军事比武、抗灾抢险的诗篇,不仅是个人经历的记录,更塑造出一种独特的军人精神美学。当诗人写道"人系家国豪气在,士有雄心鬼神惊"时,展现的正是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精神传承的当代意义在于,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无论是"男儿有志就当酬"的青春誓言,还是"人虽解甲归故里"的退伍情怀,都指向同一个精神核心——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寻。诗集最终完成的,正是将军人精神编码为文化基因的转化工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如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同时具备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与诗歌艺术的审美性。当读者跟随诗句从惊涛骇浪的舰艇甲板走到桃李掩映的田园柴门,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军人的生命历程,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咸有武的诗笔正如他曾经握过的钢枪,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心中的价值疆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诗集提醒我们:最动人的诗歌往往诞生于生活与理想的碰撞处,最持久的精神常常孕育在铁血与柔情的交融中。当"金戈"化为"翰墨",当"战位"转为"诗位",不变的永远是那颗"家国情怀一颗心"。这或许就是《岁月如诗》留给当代读者最宝贵的精馈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金童,资深媒体人。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出版《蓝色战车》等著作20余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责任编辑:欧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版权归作者所有,插图來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19q7zl" target="_blank">评歌词《五零后》(黑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