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修的汉魏故城博物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西侧地下是汉代烧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洛阳汉魏故城博物馆位于洛阳市,瀍河区,白马寺镇翟泉村南,东在汉魏故城的西城墙内,西邻千年古刹洛阳白马寺,占地219亩,建筑面积29353平方米。是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和深化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重大项目,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洛阳自古为帝王之都。在《尚书》中称洛阳为“土中”,意为大地的中心。汉高祖刘邦用“壮哉"来形容他看到洛阳城之后的感受,也想把他的新王朝建在洛阳。后来的隋炀帝在下诏营建洛阳为东京的诏文中,还追述了这件事。《隋书》第六十一页中记载:“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帝王,何尝不留意”。</p> <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汉魏国家遗址公园,是指中国公元前六百年到公元后六百年间,它始建于东周(春秋末到战国),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重要王朝的都城,到初唐以后,洛阳城西移至现在的洛阳城区(即洛阳隋唐城遗址),这里逐渐废止。前后使用一千六百余年,其城区建筑以中轴线的形成和使用开创了历史的先河,是都城规划发生的一次转折性变化,并一直被后来者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古城的城区建筑分为宫城,内城,外廓城三个城市圈,其面积以北魏时最大,大概以十公里见方,其面积为一百平方公里。而城市人口,以东汉时最多,达101万人。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城城市。</p> <p class="ql-block"> 进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东汉时期的石像。由于年代久远,石象的鼻子己经缺失,其余还比较完整。石象雕塑精美,虽经二千年的岁月洗刷,它的雄姿依然健在。置身它的身旁,仿佛走进了二千年前的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 当邙山上的微风拂过汉魏故城遗址上的荒草波浪;当铜驼大街上的尘土在灿烂的夕阳下泛起金光。曾在这片土地发生过的一切故事,都从史书中走出,在光影中新生,在耳边悄悄奏响。</p><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架起一座跨越千年的古今桥梁。一场关于历史的视听盛宴在这里展示,一场关于汉魏的文化体验在这里开场。尘封一千五百多年的汉魏历史在这里唤醒。</p><p class="ql-block"> 守护!让过去的历史,拥有未来。</p><p class="ql-block"> 传承!使文明的历史,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择中立国。</p> <p class="ql-block">我们伟大的祖国一一中国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五都荟洛</p><p class="ql-block"> 洛阳北靠邙山,紧邻黄河,南面有龙门之险,可望嵩山之颠。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地处古代中国的中部,交通四通八达,优越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使这里成为古人认为适合建都“天下之中”的理想之地。故沿洛河不足三十公里的地方,密集分布者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这就是历史上的五都荟洛。</p> <p class="ql-block">西周王朝</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即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共有十二王,十一代。周武王灭商后,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沣河以东)。而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即咱们洛阳),并迁都到此(当时称洛邑)。并把洛邑称为天下中心,也就是“宅兹中国"。并在这里大封诸候,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故周成王,周康王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史称“成康之治"。</p> <p class="ql-block"> 周公营洛。</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审视,卒营筑,居九州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关于此事,洛阳应天门东边有周公庙,里面有详细的资料,可以欣赏,浏览。</p> <p class="ql-block">东周王朝:</p><p class="ql-block"> 东周王朝(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共五百一十五年,传位二十五位王。在位的西周覆灭后,众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也建都在洛阳,史称东周。</p><p class="ql-block"> 东周的前半期,各个诸侯互相争霸,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后来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灭了智氏家族,又三国分晋,各诸侯国互相征伐不断,历史上称这时为战国时代。</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的周平王名为霸主,却实力大减,形同小国。当时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彼此相互打斗,兼并,而霸主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遇到一些重大问题,还要向大的诸侯国求助。一些实力强的诸侯国便自居霸主,而中原的诸侯国则打着“尊王攘夷",“团结自卫"的旗号向他们打斗,故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p> <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的古墓葬和手工业。</p> <p class="ql-block">周平王宜臼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东周襄庄秦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王在洛阳设三川郡,这里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重要通道,秦封吕不韦为“洛阳侯",食十万户,吕不韦再次扩修洛阳,这次扩修,洛阳城的形制发生了变化,达到了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俗称九六城,这就是当时的洛阳。</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五年,天下大定,各诸侯国纷纷俯首称臣。刘邦本想在洛阳定都,己修复了部分宫殿,并在洛阳的南宫,“煮酒论英雄"对建国有功的诸侯,大臣,将军们加以封赏,对参加作战的士兵们妥善安置,对当时战乱后的国家起到了很好的安全稳定作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刘邦在齐人娄敬,留侯张良劝说之下,遂入关中,改山川郡为河南郡。</p> <p class="ql-block"> 汉高祖的治国之道:</p><p class="ql-block"> 经过艰苦奋战,天下基本安定,汉高祖来到洛阳之后,也准备定都洛阳,并在此封赏了二十多位有大功的臣子。但还有很多功臣,未来的及封赏。汉高祖在"雒阳(洛阳)南宫的走廊上见有几个人在密语,就问张良,他们在干啥?张良答道:他们想谋反。刘邦很奇怪,天下太平了,为啥还要谋反?张良继续说:陛下从布衣百姓起家,与这些人一起夺得了天下,现在是天子了。而你所封赏的萧何,曹参等都是你的亲近故人。你还诛杀了你的仇怨之人。故这些人觉得,若论军功,把天下全分给他们,也还不夠。他们怕得不到你的封赏,更怕受到你的猜忌,或有啥过失而也被你诛杀。故才聚而谋反。刘邦听罢,问计于张良。张良问刘邦可有特别怨憎之人。刘邦说和雍齿矛盾很大,早就想杀而后快,可他有大功在身,故下不了决心。張良接过话头说:当务之急,就是先给雍齿加封,给群臣做个示范,大家看到和你有矛盾的雍齿都封赏了,可安大家的心。于是,高祖召开宴会,宣布对雍齿的封赏,并命令丞相御史提出对群臣的封赏方案,解了大家的疑虑,雍齿都封了,我们应该也没啥害怕了。</p><p class="ql-block"> 安置好上层,跟随汉高祖征战多年的普通战士也需要合理安排,汉高祖在洛阳颁布了著名的《复故田爵令》,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迅速恢复生产,安定社会局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的故事(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不久,就来到洛阳,在洛阳的南宫和群臣讨论自己之何以能得天下,而项羽何以失天下的原因。王陵回答道: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而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共享利益。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就嫉妒人家,有才能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记功,夺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问题,汉高祖刘邦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子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障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夠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十分相信,又不好好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原文见《史记》第381页)。</p>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的故事(二)</p><p class="ql-block"> 就在洛阳,汉高祖刘邦对流窜到海岛上的田横下令,“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殊焉"。见《史记》第2648页)。田横曾经烹杀了汉高祖的重要谋士郦食(yi)其(ji)。汉高祖下令,如果田横投降,郦食其的弟弟不得向他复仇。田横便带俩隨从,向洛阳进发,准备投降。但一路心思重重,到了洛阳东边的偃师,就对隨从感叹道:当初我和汉王都是面南称孤的王,如今汉王当上了天子,而我却成了亡国奴,而向他称臣效劳,这本来就是莫大的耻辱。更何况我烹杀了郦食其,反倒与郦食其的弟弟并肩侍候他的主子,即便郦食其的弟弟顾忌天子的诏命,不敢加害于我,难道我就毫不愧疚?再者,皇帝陛下想召见于我,不过是想看看我的长相罢了。如今陛下在洛阳,我割下自已的头颅,快马飞奔,几十里路,我的容貌还不至于有大的改变,陛下还是能着到我的模样。说罢,拔剑自刎。隨从捧着田横的头,快马加鞭,捧给汉高祖看。汉高祖不仅为之动容,痛苦落泪,下令以王者之礼葬于洛阳偃师的首阳山上。田横的两个随从办理完田横的墓葬之事,辞去汉王加封的都尉之职,自挖墓坑,自杀在田横墓的左右两旁。汉王派人去招降流落到荒岛上的五百人马,可荒岛上的人听说田横自刎身亡,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以而从横死,岂非至贤”。</p><p class="ql-block"> 为记念田横五百多人以身殉国的壮举,当地后人把那个荒岛称为‘’田横岛"。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即墨市东部黄海的横门湾中,距青岛码头六十八公里,总面积1.46平方公里,现在己开发为旅游度假圣地。</p> <p class="ql-block">东汉王朝</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十五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定都在洛阳。由此开始了东汉王朝,长达165年的统治,在此期间,汉魏故城迎来了它的飞速发展,刘秀在洛阳大兴土木,起高庙,建社樱,修官室,立太学,修明堂,辟雍,灵台于南郊。美丽的皇家宫殿,也拔地而起。刘秀认为洛阳的洛,左边是三点水,有悖国家的正统地位,隨改洛阳为“雒阳",从此开始,东汉的十三位皇帝都在此地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直至东汉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董卓乱朝,火焚洛阳,大火三天不灭,美丽的宫城,毁于一旦,但这却不是它的终结。</p> <p class="ql-block">汉魏故城博物馆镇馆之宝一一东汉百花灯。</p> <p class="ql-block"> 張衡(公元78年到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有名的地动仪,指南车,浑天仪,都是他的经典传世之作。图片为他的文学作品《东京赋》</p> <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国王安敦曾派遣使者,来到汉魏洛阳城,朝见当时的皇帝汉桓帝,这是罗马与中国第一次直接交往,也标志者丝绸之路最东端的洛阳和最西端的罗马直接政治,文化,经济交往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融会东西(班超出使西域):</p><p class="ql-block"> 自西汉汉武帝打通西域,西域逐渐归属内地。但到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汉,建立了新的政权,并执行错误的政策法令,导致西域反叛,与中原切断了联系。并被匈奴人所控制,并不断骚扰中原边境,东汉建立后,为边境地区常治久安,派重兵进行了反击。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切断匈奴的臂膀。班超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纵横捭阖,成功地将西域收了回来,还在西域苦心经营三十多年,被东汉皇帝封为“西域都护”,封爵“定元侯‘’。班超因病过世后,新任都护不能很好处理各方矛盾,导致西域再次反叛。班超之子班勇。子承父业,重新打通西域,被东汉皇帝封为“西域长史"。班超父子二代在西域经营四十多年,为中国版图的定型,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班超在西域都护任上,还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即后来的罗马帝国),尽管甘英没有成功到达大秦,但也开创了有记录以来,西行最早,最远的中国人。开创了中西方交往的新纪录。在文学方面,班超在西域时还创下了“投笔从戎",“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来人们演变为焉得虎子)的成语,一直演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东汉,西汉时期的陶器,瓦器。</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国立大学。</p> <p class="ql-block">望气观像的灵台。</p> <p class="ql-block">刘秀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对自己的身后之事,都非常重视。在登极之初,就派人到处寻找吉地,并大兴土木,建造帝陵。一般而言,背山面河的阳面之地,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就风水学来说,这种地方视野开阔,不仅能彰显他们开阔的胸襟,架驭万物的志向,还能福佑后人,江山永固。比如咱们洛阳北边的邙山,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然而刘秀的陵墓却翻过北邙,而葬在黄河滩上,(今洛阳市孟津区白鹤乡铁谢村)距离黄河水仅360米。这是为何呢!</p><p class="ql-block">流传于洛阳的野史传说:</p><p class="ql-block"> 说刘秀的儿子刘庄,生性顽皮,是个一辈子不听他父亲话的叛逆孩子,故小名就叫“要么"(洛阳土话,说孩子憨犟)父亲说东,他必往西,叫他打狗,偏要撵鸡。对父亲的话,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在刘秀六十二岁时,一场大病降临,刘秀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就将刘庄叫到床前,本想让儿子将自己葬在邙山之颠,可想到儿子一辈子都和自己唱反调,就说他架崩之后,将他葬在黄河之中,儿子肯定将他葬在邙山顶上。谁知刘庄不知何故,这次良心发现,说一辈子没听父亲的话,父亲最后一句话,我得听。于是真的把刘秀的棺裹抛入黄河之中。棺裹还没落水,天上一道闪电,紧接着又一声炸雷,波涛汹涌的黄河水舜间倒退一里(一里为五百米),而棺材没有落水,却落到黄河滩上。这是一个野史传说,不足为信。</p><p class="ql-block"> 传说不仅是美好的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刘秀将陵墓葬在黄河滩上的不解。其实这正是刘秀的高明之处,而高明之处来自于他对社会残酷性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吕后的教训,说的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在刘邦死后,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将刘家江山变成吕氏政权。她死后,对她的厚葬是必然的,大量的金银珠宝,随她进入陵墓。二百多年后的“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各路势力不停奔杀,要打仗,就得有人,有人就得吃喝拉撒,就得有钱。又加上兵荒马乱,灾荒不断。各路势力就打起了死人的主意。刨坟掘墓,吕雉的墓首当其冲,史书记载,“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关中"。是说公元二十六年的十二月,赤眉军焚烧了长安城的宫室,挖掘帝王陵墓,在关中大肆抢劫掠夺。具体怎么挖掘陵墓呢!《史记》记载:赤眉军“至阳城,番须中,遇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挖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污秽”。</p><p class="ql-block">白话说就是赤眉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掘开了刘邦的凌墓,不光盗取财宝,看到身着金缕玉衣的吕后,虽然己过二百多年,却依然栩栩如生,于是动了邪念,不光剥去金缕玉衣,还进行了奸尸的行为。当然,遭到奸尸的不光吕后一人,凡有玉匣装敛的漂亮女人,尸体都不腐烂,也都遭到赤眉军们玩弄污辱。</p><p class="ql-block"> 刘秀作为刘邦的后裔,他和这些女人虽然不可能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肯定是他的先辈,他的心不能不为之疼痛。而且不能不考虑如果厚葬,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后来,在打败赤眉军后,刘秀立即派人着手对帝陵的检查,修复工作。在查到汉文帝的霸陵时,发现它完好无损。刘秀作为在长安高等学府读过书的人,当然知道,霸陵实行的是薄葬。即金银珠宝一律不得入葬,真要陪葬只能用陶器,瓦器,木器。而且陵墓里面不要豪华装饰,一切从简,能省则省,这些事情,当时的赤眉军也心知肚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挖开没啥好东西可拿,值得吗!故霸陵得以保全。</p><p class="ql-block"> 刘秀在位期间,经常到长安祭拜祖陵,而每次祭拜都不能不让他想起陵园被破坏时的场景,也会想起自已的后事如何安排。重要的是向文帝学习,实行薄葬是重要一环。刘秀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汉书,光武帝记》记载:“ 初做寿陵,将作大将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始终之义,景帝能述尊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两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己”。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时负责给刘秀建造陵园的官员,名叫窦融,对于陵园要建多大,要化多少钱,心里没数,就去请示刘秀。帝回道:古代帝王安葬都用陶佣瓦器,木车草马,让后人不知埋葬的地点,从而免除了不法之徒的破坏。对于这一点,太宗皇帝(汉文帝)领会到了其中的真谛,要求死后按照古制来办理。而汉景帝遵循孝道,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实行薄葬,在天下大乱之时/才能幸免于难。所以我的墓地不要超过二三顷,不要堆土为山,只要堆起的封土,留有斜坡,不存雨水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史书中没有告诉我们刘秀死后到底葬在那里,但从字里行间里却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陵墓被人盗挖的担忧。在他看来,所谓的风水宝地不在于面积有多大,在不在那高山之颠,而在于能不能防住盗墓贼。这样一来,不被人看好的黄河滩,就成了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刘秀临终前,害怕儿子不能像景帝那样落实自己的想法,又写下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当然刘秀的无益百姓,只是他的谦虚之词。单单不修陵园,就不知为国家节省了多少国资民力。而他要求薄葬,是发自肺腑的。他的儿子也不是传说中的犟筋头,而是尊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薄葬在黄河边上。</p><p class="ql-block"> 刘秀把自己薄葬在黄河滩上,效果如何!起没起到防盗作用呢!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它的天然防盗功能,黄河滩上,水势很浅,下挖三四尺,即可见水,故盗墓贼的盗洞极易被流沙所掩埋,里面的贼就成了刘秀的殉葬者,加之大家都知道,刘秀坟(洛阳当地称谓是坟而不是陵)是薄葬,也没啥值钱的东西,所以千百年来,虽有盗贼光顾,却均未得手,至今保存依然良好。</p><p class="ql-block"> 刘备把自己葬在黄河滩上,不仅说明他是一代明君,更说明他还是一位聪明的智者。</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的曹操:</p><p class="ql-block">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了二袁,董卓,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是南征北战时是东汉的丞相,后为魏王,去世之后,谥号为武王。</p> <p class="ql-block">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魏主土德,水得土乃流,土遇水则柔,故改“雒阳”仍为“洛阳"。因土为黄色,故定年号为黄初。由此开始了对东汉雒阳的修复,重建。魏文帝曹丕修复了北宫的部分建筑,定型了宫城的大致框架。魏明帝曹叡大兴土木,在东汉南宫崇德殿的旧基上建太极殿,又修了昭阳诸殿,并增饰了芳林园等。又加高城墙,修建护城河,标志着城市防护体系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魏文帝一一曹丕像。</p> <p class="ql-block">魏明帝一一曹叡。</p> <p class="ql-block"> 曹魏经历了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共都洛阳四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司马懿。</p> <p class="ql-block">司马昭。</p> <p class="ql-block">三国归晋:</p><p class="ql-block"> 三国末期,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也定都在洛阳。公元280年,晋灭掉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有学者推测,到公元三百年,中国的人口己上升至3500万人,史称“太康盛世。</p><p class="ql-block">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它是历史上三国之后中国又走向统一的王朝,也建都在洛阳,王朝五十一年,传四帝。与后来的东晋合并,统称为晋朝。</p> <p class="ql-block"> 西晋虽然也以洛阳为都,但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没有大的改变。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的刘聪率军攻入洛阳。又是烧杀抢掠,洛阳城又化成一片火海,变成灰烬。</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p><p class="ql-block">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颁步许多富国强军的政策法令,使北魏王朝政通人和,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到宣武帝时的元恪时期,举兵南侵,扩展了北魏的疆土,国家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到秦岭,淮南,北至蒙古高原。一度达到当时的极盛时期。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涌现了《水经注》,《齐民要术》,《木兰诗》,《洛阳伽蓝记》等科学和文化作品。还有以云崗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院,都展现了北魏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冲破种种阻力,迁都洛阳,使废弃的洛阳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汉魏故城遗址上,重新大兴土木,孝文帝是鲜卑族人,进入中原之后,全面汉化。任何阻力也阻挡不了这位年轻帝王改革前进的决心。在这次规模宏大的城建之中,还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佛塔,最有名的就是永宁寺和永宁寺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架崩后,就葬在咱们洛阳北边的邙山上,即“洛阳古代艺朮博物馆”(过去叫洛阳古墓博物馆)的西边,称为长陵,该陵墓曾多次被盗挖,到国家正式挖掘时,己基本空空如也。现在游人进入宽敞的墓室,却只有一口棺材,还不知是否是原物。</p> <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p> <p class="ql-block"> 汉魏故城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城内。建于熙平元年(公元516)是当时的皇家寺院,寺内有著名的永宁寺塔。系木结构,阁楼式高塔。公元534年,毁于火灾,寺也逐渐被废。</p><p class="ql-block"> 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记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在百里之外,都可看到。但据其它记载:塔高四十九丈,也就是合今天的136.71米,若加上塔刹,通高为147米,是古代最高大的佛塔。比现存的最高木塔山西应县木塔(高67.31米)还高两倍。</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现存的塔基高2.2米,表面是三合土面层,台基四面的中部各有一墁道,台基四周有石栏杆,螭首。台基上的木塔原先有内外五圈木柱,呈方格网状,通过发掘,所见的方形石础共124个。发掘证明古籍所记木塔每面九间属实,即每面三门六窗。第四圈柱以内,是土坯筑砌的实体,长宽为20米,现存残高是3.6米。在南,东,西三面各残存五座壁龛遗迹,宽为1.8米,进深30厘米。在木塔的中心部位,有地宫遗迹,约1.7米见方,但遭盗挖,挖深五米,却未见遗物出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宝铎和鸣,汉魏时期的洛阳佛寺。</p> <p class="ql-block"> 北魏大像菩萨面部残片,虽然残缺不全,却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北魏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 昔日丝绸之路上跨文明的交融场景。</p> <p class="ql-block"> 洛阳汉魏故城的太极殿遗址,总宽200米,进深60米。由主殿宽100米,和两侧略小的太极东堂,太极西堂组成。占地面积约八千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九月,韩愈路过偃师首阳山田横墓时,还专门到田横墓前,写文对田横祭奠,图片为全篇祭文。该文表面上是祭典秦末群雄之一的田横而作。而实际上还有作者借历史之酒,浇现实之块垒。以古讽今的手法,通过歌颂田横“义高能得士”。借以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能任用贤明的不满,文章主旨明确,却又写得曲折朦胧,朴朔迷离。而在行文上,一气奔纵,酣畅淋漓。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朮魅力。</p> <p class="ql-block"> 韩愈(公元768年一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也有人说河南怀州(今河南修武人)。反正两县相邻,古时可能归属不同。唐朝中期的官员,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p> <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统治中心。还是东起洛阳,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东方的丝绸之路起点。</p> <p class="ql-block"> 北魏之后,纷乱的世道被隋文帝杨广的铁骑平定,而把他的都城西迁十公里(即现在的隨唐洛阳城遗址),而汉魏洛阳故城,这座见证了历史上辉煌时代的都城也从此被埋在废墟之中,千百年前,多少位帝王在此指点江山,多少位文官墨客在此上朝进谏,多少名将武帅在此执印出征。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这些典故的发生地又有多少人知道是在这座故城的废墟之中。</p><p class="ql-block"> 记住这里发生的一切,回味这里发生的一切,挖掘这里发生的一切,是我们后世之孙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传承下去,记住历史,记住辉煌,才有前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隋文帝杨坚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这是计划在建的《汉魏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汉魏故城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古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汉魏古城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寻梦古城。</p> <p class="ql-block">闾阖门:</p><p class="ql-block"> 闾阖门是古代神话中天宫的正门。洛阳宫城正门亦称闾阖门,它的开始自曹魏明帝改雉门为闾阖门开始,西晋到北魏一直沿用。闾阖门北面正对正殿太极殿。南面正对铜驮大街。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礼仪性建筑,该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接受四方朝贡等重大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阊阖门以北,还发现了二号门,三号门遗址,据专家们推测,可能是止车门,端门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介绍。</p> <p class="ql-block">汉魏故城的灵台介绍。</p> <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故城“烟花易冷"的典故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南北朝的宋文帝时期,守卫洛阳城的一位将军,在城中邂逅一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便私订终身。可在此时,北魏的鲜卑族人南侵来犯,守城的将军奉命出征,临别时,他拉住心爱人的手,“等我得胜回来,一定八抬大轿,迎娶于你"。两人依依惜别,女人送到城门口,看将军骑马,飞驰而去。</p><p class="ql-block"> 一去数月,刘宋军队节节败退,宋文帝气脑之下,连斩两名勇武大将。而鲜卑人却攻势凛冽,强渡黄河。宋文帝不听众臣劝告,发动全面反击,结果兵败,洛阳遂被北魏的鲜卑人占领。</p><p class="ql-block"> 而在战场上拼杀的将军,己身负重伤而流落于他乡。待伤势见好,想重新回朝,可刘宋大势己去,回去也是死路一条。对于死,将军从未怕过,但想着自己和洛城女子的誓言,只好委身于他乡,希望战火彻底平息,可以回到她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再说洛城的女子,自从和心爱之人分别之后,就经常来到他们分别的城门前,坐在一块石板上等他回来。遇到前方归来之人,就打听将军的下落,怎奈当时消息闭塞,一直没有心上人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一天天,一月月,又一年年。女子日复一日,经常坐在那块分别的石板上等他回来,可总没有消息,实在无望,女子不得己,落发为尼,进入庙堂。</p><p class="ql-block"> 这个消息终于传到 将军的耳里,可他还不能回去,此时北魏己迁都洛阳。南北朝的战争还未结束,他要活下去,要等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又是几年过去,战争终于结束了,一身平民打扮的他,终于来到日思夜想的城门前,抚摸着那块石板,路人告诉他,一个女子曾天天在此等他心爱之人归来。</p><p class="ql-block"> 来到熟悉思念之地,心里感受,七上八下。天上的雨也纷纷落下。</p><p class="ql-block"> 他想寻找她的踪迹,却一无所获。终于有个僧人告诉她,她一直是一个人,一直到死的那天。</p><p class="ql-block"> 僧人说罢,重新坐上蒲团,木鱼之声响起。雨还在下,雨点也落在石板上滴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洛阳十八屯。</p> <p class="ql-block"> 洛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京都之地也需要众多的军队来进行护卫。故在洛阳附近就散布着众多的“屯"或“营“的村庄,其前身应该是军队的营地或屯兵之所。这就有了九营十八屯。 </p><p class="ql-block"> 九营</p><p class="ql-block">辛店乡:</p><p class="ql-block">马赵营,大营,于家营,后营,白营,徐家营。</p><p class="ql-block">丰李乡:</p><p class="ql-block">南营,薜营,小营。</p><p class="ql-block"> 十八屯</p><p class="ql-block">古城乡:</p><p class="ql-block">青阳屯,魏屯,焦屯,杨屯,黄屯,庞屯,霍屯。</p><p class="ql-block">安乐乡:</p><p class="ql-block">军屯。</p><p class="ql-block">洛北乡:</p><p class="ql-block">瞿家屯,西小屯。</p><p class="ql-block">丰李乡:</p><p class="ql-block">牛屯,王屯,邢屯,小李屯,李王屯,小李屯,梁屯,殷屯。</p><p class="ql-block">关林镇:</p><p class="ql-block">大屯,(据说大屯是以前的驻军司令部,驻扎的人比较多,故称大屯。)曹屯(曹屯是草屯,是驻军屯粮屯草的)。</p> <p class="ql-block"> 隨着洛阳市城市的发展,许多屯村已经消失,变成了社区,其归属之地也发生了变化,为保留历史记忆,还是用以前的村名和归属之地比郊好,请大家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