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读的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首诗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它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戈壁大漠的苍茫壮阔,对那种“大漠孤烟直”的诗意与神秘充满了好奇和无限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文明桥梁的阳关和玉门关,它的传奇与故事,曾让我魂牵梦萦,总想找个机会去一睹它的雄姿与风采。</p> <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初我们到敦煌旅游,专程去了阳关和玉门关,终于有机会近距离的看见和感受到了那种风沙漫卷,驼铃声声的古丝路的悲凉和苍桑巨变,以及历史的悲壮。</p><p class="ql-block"> 西北的风,带着亘古的苍凉和戈壁特有的干燥与凛冽。当我们乘坐旅游车的车轮碾过敦煌以西的大漠戈壁,视线所及之处,天是纯粹的蓝,地是厚重的黄,天地交汇之处,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阳关,是丝路上两座传奇的关隘,它们曾是帝国的西大门,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却依然在风沙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的核心景点包括小方盘城(玉门关)、大方盘城(河仓城)和汉长城及烽燧群,构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关防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与丝路文明交融的壮阔史诗。</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景区内的汉长城遗址,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汉长城塞墙,至今约有2100多年。</p><p class="ql-block"> 这段敦煌汉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起瓜州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西至敦煌榆树泉盆地,全长约172.7公里。</p><p class="ql-block"> 这段现存的汉长城,基宽3米,顶宽0.65米,残高约3米。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芨芨草、黄土、砂砾逐层夯筑而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雄峙大漠的北方,始置于汉武帝时期,据说是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老的关隘坐落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要隘。它像是一位披甲持戟的将军,冷峻的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与阳关并称“西域门户”,见证了中原与西域千年往来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作为汉长城西端的重要军事要塞,小方盘城遗址,是玉门关的主体遗址,现存黄土夯筑的汉代关城城高约10米,西北两侧城门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屯边戍兵、商旅通关的必经之地。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边疆均与此关密切相关。班超晚年“但愿生入玉门关”的慨叹更成为历史名句。</p> <p class="ql-block">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诗句赋予它凛冽的气质,这里的城墙厚重,烽隧密集,每一座古建筑都在诉说着军事要塞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站在玉门关(小方盘城)的遗址前,近距离接触和抚摸厚重的城墙,仿佛还能听到汉代将士巡关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望乡的惆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距玉门关约13公里处的疏勒河旁,有一大方盘城遗址,又称“河仓遗址”,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军事仓库。</p> <p class="ql-block"> 大方盘城的遗址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分三重,从内到外,依次为仓城、内城和外城。遗址残墙最高达10米,周边沼泽形成天然防御屏障。</p><p class="ql-block"> 这座军需仓库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自汉魏以来一直是西陲边防线上储备粮秣等给养的军事仓库,晋代仍在使用,隋唐以后才逐渐荒废 。</p> <p class="ql-block"> 驱车穿过茫茫戈壁,当“阳关”两字映入眼帘,那句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忽然有了具体的印象与份量,让人刹那间梦回汉唐。</p><p class="ql-block"> “阳关”,它代表汉王朝的边界。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经略西域,设立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同时设立阳关和玉门关,用以扼守中原和河西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阳关,既是从汉王朝到西域的边界,也成为汉王朝鼎盛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关景区内,离烽燧遗址不远处,有一尊诗人王维的高大塑像,旁边是那首传颂千年的《谓城曲》诗篇。</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带有几分伤感几分浪漫,为阳关镀上了一层温情与悲怆的色彩,阳关成了乡愁的地理坐标,</p> <p class="ql-block"> 阳关与玉门关,一个在南,主通;一个在北,主守。它们是“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关隘,亦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p><p class="ql-block"> 阳关是最早的海关,它是汉唐丝绸之路必经的经贸关隘。当年内外商贾经此往来,驼铃声响不绝。中原地区的丝绸、漆器等商品,以及铸铁和凿井技术不断西传;西方的良马、葡萄、石榴和苜蓿等物种也被引入中原。这对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丝路“双关”的戈壁上,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汉长城遗址如巨龙脊骨蜿蜒西去,唐烽隧台在风沙中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张骞凿空西域的起点,是玄奘西行求法的通道;是霍去病驱逐匈奴的战场,也是马可. 波罗进入东方的入口。</p><p class="ql-block"> 无数的商队、使者、僧侣、将士从这里走过,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回了异域的宗教艺术,在东西方之间编织起一条永不褪色的文明纽带。</p> <p class="ql-block"> 我们 扺达阳关时正值午后,烈日将戈壁烤得发烫,在大漠上每走一步都汗流夹背。在戈壁上奔走了一天的我们,此时已是筋疲力尽,疲惫不堪。</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能站在刻有“西出阳关”的巨石前,遥望一里地外矗立在沙丘之上的汉代烽燧,这是阳关仅存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耸立在大漠戈壁之上,极目远眺,戈壁横无际涯,南面是无人区罗布泊,西北方则是传说中的楼兰古国。千年前的“阳光大道”早已湮没于流沙,唯有王唯的诗的在风沙中回荡:“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余辉将“双关”的残垣断壁染成金黄,我仿佛听到大漠中传来远古的回声—-那不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音,而是驼铃悠扬、商旅络绎的合鸣。</p><p class="ql-block"> 阳关与玉门关,这对大漠双壁,早已超越了军事设施的物理存在,化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象征,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地平线上。</p> <p class="ql-block"> 如今,玉门关外随处可见杨柳依依,满目皆是植树造林而成的绿带;阳关大道上飞驰着载满游客的旅游大巴,游人往来穿梭其间……</p><p class="ql-block"> 我想古人的那两句诗可否改成:“羌笛声中杨柳翠,春风常度玉门关”,“劝君多留一杯酒,西出阳关皆朋友”。</p><p class="ql-block"> 愿往后,阳光大道,一路坦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