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19日那天上午,我们游了鸟巢冰立方之后,中午在南长街从西门进入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地处北京市中心,东邻天安门,占地面积23.8公顷,是一座具有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p><p class="ql-block"> 辽代这里曾是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铃的创意、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曾来园参加大型游园活动。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0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2011年被评为 AAAA 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隔河相望,那条路,我们在前一天从天安门城楼下来往大栅栏去投宿走过,那金黄色的建筑物是故宫的角楼,方知中山公园与故宫仅一河之隔。</p> <p class="ql-block">我是首次见到此亭,故拍照了亭内文字和亭外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格言亭建于1915年,为西式圆形八柱亭,亭高8米,直径6.6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由朱启钤好友﹣﹣时任总统咨议的雍涛,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捐资兴建。初建于公园南门内约40米喷水池处,因建"保卫和平坊",1918年将此亭移至北坛门北侧。亭内8根石柱曾刻有古代名人格言,故称格言亭。因这些格言有治病救人之义,又称药言亭、药石亭。石柱上的格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磨掉。</p><p class="ql-block">八柱格言分别是:</p><p class="ql-block">朱子之言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p><p class="ql-block">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p><p class="ql-block">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p><p class="ql-block">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p class="ql-block">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p><p class="ql-block">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p><p class="ql-block">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p><p class="ql-block">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社稷祭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周礼》"左祖右社"的营国定制建造于故宫午门之外、阙右门西侧,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国家祭坛。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祭坛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青白石砌筑,高0.96米。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上锐下方,表示"江山永固"。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例行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占地面积392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社稷祭坛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有612株古树名木,其中一级古树371株、二级古树235株、名木6株,以柏树为主,分布在坛墙四周,多为明代初建社稷坛时所植,至今已逾600年。南坛门外的7株粗壮古柏为辽代兴国寺之遗物,至今已逾千年,故称"辽柏"。</p> <p class="ql-block">辽柏</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山公园(初名为中央公园)是在明、清两代社稷坛的基础上,开辟创建的一座具有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园内树木葱茏,风光绮丽,古树名木612株。其中位于南坛门外的七株千年古柏,在历经无数风雨、寒暑之后,至今仍巍巍然屹立、苍苍然如盖。</p><p class="ql-block">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城(今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定为"南京幽都府",作为辽王朝的陪都。在光泰门之东北,建有兴国寺。元朝时,改称万寿兴国寺。明初营建北京城时,在辽寺旧址上建起社稷坛。这七株千年古柏,应为辽寺遗物。</p><p class="ql-block">"环坛古柏,井然森列,大都明初筑坛时所树。……最钜七柏皆在坛南,相传为金元古刹所遗。……夫禁中嘉树,磐礴郁积。几经鼎革,无所毁伤。历数百年吾人竟获栖息其下。而一旦复睹明社之旧故国兴亡,益感怀於乔木。"</p><p class="ql-block">--《中央公园记》朱启钤( qian )</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像</p> <p class="ql-block">在古柏中心自然生长出一棵槐树,两棵树相拥一起,故称"槐柏合抱",为北京古树名木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建筑面积549.4m。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后,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聚会、座谈会,阐明政治主张。1921年文学研究会在此成立。</p> <p class="ql-block"> "青云片"三字及题诗8首系清乾隆帝御题。</p> <p class="ql-block"> 青云片:北京园林名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丈一尺。此石出自北房山,气势磅礴、空灵浑厚,?穴明晰,?构一?、玲珑剔透、身姿秀种所救集,清乾隆帝将其移置于诚洲园时赏斋,与颐和园"青芝岫"石并称姊妹石。1925年移至中山公园,1971年移至此处。</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建于1971年,为孔雀蓝琉璃瓦双檐八方亭,建筑面积93.3平方米。亭南额坊内外嵌清乾隆帝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的刻石匾额。亭内有石碑1块,高6尺,宽5尺,厚1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禊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乾隆帝御制诗。石碑1917年自圆明园移至公园,仿原形制建兰亭碑石亭;刻有诗文石柱8根1941年移至公园,分别刻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临摹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以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和清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兰亭诗》。</p> <p class="ql-block">保卫和平坊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内正方</p> <p class="ql-block">保卫和平坊前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喷泉水柱右边的建筑物是天安门城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