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泰安道与浙江路的交汇处,这座被爬山虎覆盖的红顶建筑,承载着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它始建于1893年,由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史嘉乐主持修建,最初是一片沼泽地,史嘉乐自英国募集1500英镑填平水坑,耗时十年才在1903年落成。教堂采用典型的英国乡村哥特式风格,尖券门窗与剑形花窗巧妙地将自然光聚焦于祭台,地面光影斑驳,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5月18日的一场大火,几乎将这座百年建筑夷为平地。木质屋顶与钟楼内部被烧毁,重达数吨的铜钟轰然塌落。次年,教堂在原址上重建,由英国设计师保留了原有的哥特式框架,但在细节上融入了更多折中主义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火灾后从英国定制的铜钟由世界著名的怀特查佩尔铸造厂制造,该厂曾铸造过伦敦大本钟和美国自由钟,其清脆的钟声至今仍在泰安道上空回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战期间,安里甘教堂经历了最屈辱的岁月。1942年,日军占领英租界后,强行接管教堂,将其改为特务机关驻地,英国牧师被驱逐,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代理牧师中村。这段历史在一位奥地利天主教主教的拜访记录中得以留存:1943年,凌安澜主教带着年轻的翻译高景云来到教堂,目睹了日军士兵在庭院中操练的场景,而教堂内部仍保留着英式下午茶的精致摆设,形成荒诞的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教堂命运多舛。1951年由中国传教士接管,1956年宗教房产收归国有后,这里先后成为排水管理处、煤厂、蜡烛厂和无线电厂的车间。文革期间,彩色玻璃被砸毁,钟楼的红瓦被当作建筑材料运往河北,祭台被改造成生产流水线,机器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祈祷声。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使教堂顶部大面积坍塌,残存的瓦片在废墟中沉默了三十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天津市政府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意外从地下挖出红瓦残片,证实了主堂屋顶原是鲜艳的砖红色,而非人们长期误认为的灰色。修复团队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了墙面的弹痕与烟熏痕迹,将空调系统隐藏在复古木箱中,使现代设施与历史建筑和谐共生。2016年,教堂转型为艺术中心,祭台区域被改造成环形舞台,曾举办过《雷雨》话剧专场,曹禺先生笔下“教堂的钟声”终于在百年后重新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当阳光穿过修复后的彩色玻璃,在地面投下彩虹般的光斑时,这座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故事。从英租界的宗教符号到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从工业废墟到文化地标,安里甘教堂始终以静默的姿态,守护着天津城的记忆密码。它的每一块红砖都刻着岁月的褶皱,每一扇花窗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正如修复者张早所言:“我们不是在重现历史,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继续生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