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

东方

<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了手机,通讯非常方便。早在三十年前,虽然也有手摇电话、拍发电报,但非常麻烦,交流起来,主要还是采用书信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收藏家,但我有比较浓烈的怀旧情结。尤其是一些带有情感的物品,我舍不得丢弃,喜欢收集起来。比方说几十年前的书信,甚至连每一个信封我都珍藏着。</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我闲来无事,便将近二十年间的所有书信归纳整理,分为四个部分:家人、同学、朋友、其他,再按时间顺序一一归类,足有十一册。</p><p class="ql-block"> 现在翻阅这些书信,往往会勾起我诸多回忆,有时竟使我涕泗长流。</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我的书信,仅有两封。1987年我在衡阳读书,父亲在湘潭打工。他在3月17日的信中写道:“我前段接到你的来信得到你一切。我现付币15元正,你收到来信一封。”“你还要多少钱你写信……我去借,下月的中旬付来。”1987年11月12日的信中,父亲写道:“*良儿,我在七月十一日回家替姐姐起屋做了二十天事,到现在九月底还没有出去(打工),准备在这几天出去。……关于我的衣服问题不要你担心……,事情都做好了,现付二十斤粮票。钱要18号才有付来二十元。其次要我出去(打工后)才有付来。”每封都提及我的学费和伙食费,每封都提到外出打工。寥寥数行,字字充满了对我的慈爱和关怀。现在仍然看得出,五十多岁的父亲漂泊在外,每天以血和汗为我换取学费和伙食费。这是父亲留在人间唯一的文字了,我格外珍重,连同信封一起过塑深藏。</p> <p class="ql-block">  儿子写给他妈妈和我的书信,也有几封。那时他在湘乡读初中,韶山与湘乡之间不过30余里,坐公交车也就半个小时,儿子周末可以回家,有时我们也常去学校看他。依儿子的性格,有些话题他不想当面跟我们讲,就用书信表达。他并不谈及学习,而是陈述对父母家庭关系的关注,以及作为儿子有时顶撞父母的歉意,表示对我们给予他关爱的感激,他甚至怜悯我从小失去母爱的艰辛。现在他身居大洋彼岸,工作繁忙,见识多了,一些观念与年老的父母已难合拍,也不再儿女情长。这几封书信,就成了他和父母之间最原始的文字交流、最初的情感体现了!从这些书信中,我体会到了儿子本质上的善良和与生俱来的孝心。</p><p class="ql-block"> 妹妹在最初的书信中总是诉说着家务的繁重和对自己学业前景的担忧,对读书的渴望,述说着家里的琐碎事务和对我这位兄长的期盼。她的书信,每封都密密麻麻好几页,页页都是肺腑之言,行行都是辛酸泪。这些书信,都是用作业本纸写就,也许她正在上课之时,就在思考要对哥哥说的心里话,也许她手上无钱买信纸。妹妹其实也很孤独,她对母亲已毫无印象;大哥和大姐各自成家,各有各的家庭重担;父亲毕竟性格粗放,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日夜操劳。于是,我便成了她在书信中倾诉衷肠的对象。那时我也在读书,对她所有的现状无力改善。至今品读这些书信,我的自责感和愧疚感就伴着眼泪不断流淌。</p> <p class="ql-block">  二姐经常来信,问我麦酱和霉豆腐吃完了没有,关心我是否吃饱穿暖。收不到我的回信,她就搭车送一些吃的和衣物到学校来看我。</p><p class="ql-block"> 大姐、姐夫和哥哥在信中大多问我生活费还有没有,宽慰我说家中一切安好,要我尽管安心学习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书信,一家子维系着血脉亲情,给了我孤身在外艰难求学和工作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将家人以外的所有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来信都归入亲人类。</p><p class="ql-block"> 姑父和姑妈很理解我求学之艰,每一封来信,都开导我放下包袱,消除顾虑,每一行字,都如同父母对子女的谆谆寄语。书信由姑父执笔,但是我每每翻开来信,脑海中就浮起姑妈慈祥的身影:柔和的灯光下,她正坐在姑父身边,叮嘱姑父不要忘掉哪句话,不要漏掉她心中对我的每一丝牵挂。</p><p class="ql-block"> 国中和我一样,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所以我们心灵相通。他的来信,细腻而动情,总让我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从堂兄芒哥和堂叔刘满满的信件中,我读到了他们的格局,他们教导我如何做事做人,感受到的是亲叔嫡兄对侄儿弟弟的语重心长、拳拳之爱,看不出血缘远近之分。</p><p class="ql-block"> 沙塘奇哥、从军、奇亮等兄弟的来信字迹十分漂亮,通篇积极达观,读来如沐春风。奇哥从乡下中学考入北大,一直是我人生的偶像,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来信总是给予我鼓励和肯定。这倒使我回忆起我写给奇哥的一封信。那时我的成绩也算名列前茅,只是时运不济。复读那年的预考,题目很难,我却考了500多分,在年级屈指可数。班主任宣读成绩时说:“这样的成绩在全县实属凤毛麟角。”他勉励我向更好的重点大学冲刺。因此我在写给奇哥的信中打探北大的招生情况,他委婉地并未正面回答。今天想来,北大之梦,谈何容易!不知奇哥在阅看我的信时,是否觉得幼稚可笑。</p> <p class="ql-block">  这些亲人总是在信中对我嘘寒问暖,读来满是浓浓的亲情和温意,这也成了我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有的亲人在广东等外地打工,还不忘抽出时间与我书信往来。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他们艰难地劳累和生活着,我读来心情非常沉重。</p><p class="ql-block"> 成家之后,我的姨妹和小舅子给我的来信都称我为哥哥,光是这一声“哥哥”,就足以让我应该对他们倍加呵护。看到这些信,我为自己的无能而深感羞愧!</p><p class="ql-block"> 晚辈们一个个长大,我也已参加工作,他们给我写信,一般是诉说成长中的烦恼,请教学习的方法,我都回信一一作答,阅读这些信件,我一半是愧疚,一半是欣慰。愧疚的是,作为长辈至亲,我未能给他们规划好更美好的人生,欣慰的是,他们现在各自找到了合适的位置,生活充满着阳光。</p><p class="ql-block"> 同学间的来信多是回忆同学情谊,述说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很多还掩饰不住考上好的大学、分配到理想单位的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  有一封来信,却使我有所不爽,看到一半,至今没有看完。在一双中学时我与他关系很好,经常傍晚在河边勾肩搭背地散步。论平时成绩,我要领先于他。谁料我高考发挥失常,而他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我第一次高考考上大专未被录取,复读一年,反而仅考上中专,可谓屡战屡败。我正感叹命运之不公,希望能得到安慰与同情,他却在信中对我大加祝贺,好像我考上个中专,就该知足而乐。</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同学,我们同窗数载,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经常在一起规划人生的美好未来。毕业离别时,我与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之间往来书信最多。岂料人心善变,我们都参加工作之后,他的来信中,唠叨着家中的不幸和经济的窘迫,几次张口借钱,我不得已四处帮他筹钱,还钱时却屡屡失去诚信,甚至倒打一耙。因为钱,我们公堂对簿,从此反目。他亵渎了友谊和信义,变得面目全非。翻看这些书信,感觉到满纸都是谎言。</p> <p class="ql-block">  文君与我是在家乡那棵千年的白果树下,一起听大三阿公讲故事长大的发小和朋友,后来他在广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每次回家,都总要给我带一些新鲜的荔枝,人生无常,斯人已去,他的来信就成了他送给我的绝笔。</p><p class="ql-block"> 在其他关系的信件中,宋一伯写给我的一封信,异常珍贵。从刚劲有力的繁体字中,能看得出他是旧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这封信中,他夹了五块钱。那年我正读高一,宋一伯带一众乡亲去江西开荒,父亲和二姐也在其中。开了大半年,工钱却一分未发,我已经十多天没钱买餐票了,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字里行间诉说着我已经寸步难行的境况。宋一伯看到了这封信,他写信鼓励我,信中给我夹了五块钱,帮我解了燃眉之急。虽然父亲和二姐在他那里开荒一年,最终一无所获,但我对他并无恨意。</p> <p class="ql-block">  留下这些书信,对别人而言,也许觉得并无太大价值,但对于我,却意义非同寻常。</p><p class="ql-block">2025.9.15于坪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