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时,教学参考第四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要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作的情境;二要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并特别强调《观沧海》可以结合背景来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要结合“杨花”“子规”“明月”的描写以及他们的象征意来理解;三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但同时提醒“初步”不要深究,不要离开课本介绍太多的知识,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参考了很多教学设计,大家虽然都在</span> <span style="color:rgb(0, 0, 0);">遵循教参和单元目标,把握诗歌阅读和朗诵的技巧,了解绝句的特征,感受七绝的节奏和韵律,品析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但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却给出大量的理论知识的介绍,比如意象、意境的介绍,绝句文体知识的介绍,正面给予理论知识太多,会不会让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的兴趣。这让我对这首古诗的设计有了新的想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课《古诗四首》四种文体不同,有汉乐府、律诗、绝句,有元曲,描写季节三首秋季,一首写晚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我又把四首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虽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但是跟其他三首略有不同,其他三首因景生情,而这首是因情选景。《观沧海》是曹操登临碣石,面对秋风扑面、水浪激石的外在环境,激发了作者内心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次北固山》对于生于北方的作者王湾来说,确实没有见过江南潮涨水漫、岸平水阔、山清水秀的壮阔场景,江南迟到的秋景也冲淡了作者淡淡的思乡的哀愁;元曲《天净沙·秋思》构思巧妙,所描写景物从外在萧条的环境到路上经历安适、恬静的人家,再对比自己人困马瘦的窘境,内心的凄凉更是悲从心起。再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标题已经告知我们,作者是在扬州听说王昌龄从交通便利、民富水丰的江宁贬到穷山恶水的偏僻之地,内心无比激动、愤懑。首句“杨花”“子规”是作者因自己担心、无奈的心情而故意选择的特殊景物。“杨花”无依给人漂泊无定之感,用子规“不如归去”寓意啼鸣悲伤之情,点明时令的同时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可是暮春并不是都是凄凉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编天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可是诗人选取了象征飘零不定的杨花,还选择了象征凄苦、悲伤、思乡等意象的“子规”,那么可见作者内心是多么悲愤、无奈。三、四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对朋友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内心的苦闷上,而是用了一个借物寄怀的手法,担心朋友跨越山水的辛苦,化抽象于具体,让明月携带着自己的“愁心”陪伴朋友左右,在你最困顿无奈的时候,我一直在你身边,这是最忠贞的友谊。这种手法也是对曹植“愿为东南风,长逝入君怀”的继承,对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化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李白与王昌龄有怎样的友谊呢,首先二人性格相似,李白狂放不羁,王昌龄不拘小节,性格张扬。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38年,王昌龄因不满李林甫祸乱朝纲,同情张九龄罢相的遭遇,被贬岭南,739年王昌龄遇赦北归,在巴陵遇到40岁的李白,二人乘舟同游洞庭。面对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深受打击的王昌龄赠诗相告,“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一句“山长”暗示“秋城”的风景扑朔迷离,一语“空水云”终成谶语,果然,742年李白待诏翰林,744年因得罪权贵,便被赐金放还。期间二人在长安和江陵相见,相信对仕途二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关系更加亲密。公元748年,身在扬州的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内心唏嘘不已,心疼不已,王昌龄被贬原因更是“不护细行”,这更加激起了李白的愤怒,于是在喧闹的酒馆李白写下此首诗歌。</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目标,除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外,就是从景中感悟二人的珍贵的友谊,另外,我设计了一个诗人怎样表达了这种对友人的牵挂,由情入景,是怎样体现的,最后明白一些景物承载的特别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任务一:解题知送别意。从标题中明白此诗写作的原因,是作者对朋友贬谪路上的慰藉,是满满的对朋友的担心,是雪中送炭,同时抓住“遥”字作为入诗题眼,“遥”既指二人离的距离远,又包含对被贬之人的担心与牵挂,你走的越远,我的牵挂就越长,这个“遥”字始终牵挂着我的心。</p><p class="ql-block"> 任务二:有景入心境。随风飘落的杨花,哀鸣的子规啼叫,似乎是在每个人心里创造了一个悲戚、哀怨的环境氛围,即使没有看到被贬之人路途艰辛的影子,但是更加突出写诗之人的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 对于“杨花”“子规”的意象,我没有给出理论的讲解,而是给出一些描写子规的诗句,给同学们进行感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通过引导对语境的理解,总结“子规”所指向的意象,再引导写诗之人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任务三:节奏感知内心的不平。这首绝句,虽然压平声韵,首句入韵,但并没有严格地遵守平仄规律,而是文随心出,顺势而成。首句“子规啼”,对句“过五溪”,第三句“与明月”,末句“夜郎西”,词性完全不对。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感受节奏感的不一,从而感受到地点被反复强调,而且作者有意模糊概念,“龙标”指湖南洪江西,“五溪”指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的合称,“夜郎”在唐代有三处所指,可是我的心所到的地方比你走的地方还要远,可见作者对朋友的关心是多么真切。所以不规律的节奏更是诗人急切的心情一个折射,模糊的地域概念除了避免文意表达的单一外,有被贬之地的荒凉,也有我的心陪你左右的衷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务四:感悟有“我”之境。替朋友担心,没有奉劝朋友的肺腑之言,没有对衣食的担心,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慰藉,没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表达,也没有“何日共剪西窗烛”的殷切期望,而是更突出“我”的空间位置,突出担心的情态,以形象化的拟人手法,语义新奇,担心之情拉满,这种呼告的方式,既表现了“我”的贴心,又有一种无声的控诉,那就是对当局者听信谗言的不满。这也体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比杜甫对李白的担心,“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更能感受二者诗风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以情浓入手,文中如何布局,如何表达,激发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我想是不是直接给与会好些呢。这首诗纳入友谊之类是不上也可以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