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当年躲“兵荒”,在乡下拜了个干妈,从此,逢年过节母亲都会下乡去看她,偶尔也会在那边小住几日,干婆婆的孙子四九自然成了我的好朋友。四九是他的小名,他出生那年爷爷四十九岁,所以这样叫。四九比我大十岁,逮鱼是一把好手。家里来了客人,他拿起鱼罩或飞叉出门,不消二十分钟,准能逮到五六斤活鱼回来。</p> <p class="ql-block">鱼罩是用竹篾编成的,高约一米,喇叭口上小下大,上口二三十公分,下口直径有一米多,四九在河边屏住气息慢慢走,仔细听,看到有水草在动,迅速蹿过去,狠命一罩,鱼便罩在了里面,取出来还不止一条,两条二三斤重的大黑鱼,它们正在追逐欢乐,乐极生悲,成了客人的下酒菜。我在远处看呆了,从走、听、看、蹿到罩,整个过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实在是神勇无比。</p> <p class="ql-block">邵伯沟河港汊多,那时节农田没有被污染,鱼虾蟹鳖出奇地多,河水清澈见底,肉眼能看到鱼游虾戏、蟹爬鳖走。在农历端午节前后,水草窜出老高,鲤鱼、黑鱼都在这个时节咬汛,它们喜欢往小河沟里钻,一对一对咬尾巴,雌的撵雄的,雄的甩白,雌的吃,吃完了甩籽。雄黑鱼尤爱仰壳,飞叉总是对它下手。到了农历六月,涨水了,鳊、白、鲤、鲫、青鱼,喜欢到长满水草的草窝子里去,吃草根和涨水时草上掉下来的虫子。鱼一拨弄草根就出水纹,根据水纹,四九能判断水下有什么鱼,然后甩出叉去,保准叉叉得鱼。</p><p class="ql-block">周年配图。</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放芒假,我跟着四九去叉鱼,总算见识了一下飞叉:它是长约20厘米的七齿圆形叉,每根叉齿打磨得无比锋利,且带有倒刺,鱼叉尾部套在叉杆里,叉杆上钻个洞,拴一根七八米长的叉绳,叉绳套在自己手腕上。我们行走在河埂上,四九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走了不远,他发现了鱼情,如同在战场上发现敌情一样,猫着腰,屏声静气地走到离鱼最近的地方,右手举起钢叉,几乎不瞄准,果断地用力一甩,钢叉像标枪一样,风驰电掣般飞向目标。一时间,水花四溅,河里漾起一片血红,一条圆滚滚的黑鱼戳在钢叉上,摇头摆尾拼命在水中挣扎,无奈飞叉带有倒刺,钢叉洞穿全身,是断然逃不掉的。我站在一旁,兴奋地跳起来,高喊:“叉到了,叉到了!”四九俨然像一个得胜的将军,紧收叉绳,将鱼拖上岸,我上前一看,一条黑鱼竟有四斤重。</p> <p class="ql-block">四九说,鱼不光夏天能叉,冬天也能叉。寒冬腊月,哪怕河面结了厚厚的冰,他会扛着铁钎,提着钢叉到河里叉鱼。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只要看到冰下有很多集中在一起的气泡,就断定这下面有鱼。于是用铁钎凿开一个洞,将钢叉伸到河底,用劲一戳,一条大黑鱼就被叉上来了。光阴飞逝,转眼就是六十多年。少年时一起叉鱼的情景,现在想起来似乎过于残忍、野蛮,但它给我也增添了许多知识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