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汶川县文联在绵虒大禹农庄召开学习宣传省州县委会议精神,集合各协会实际,畅谈体会,汇报理定各协会工作方案。县文联施主席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议室里木色沉静,长桌如河,将一群人轻轻围拢。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墨意未干,仿佛还在呼吸着某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屏幕上的字句清晰而有力——“汶川文艺届 省委、州委、县委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会”,像是一道无声的号角,在这方寸空间里回响。没有人走神,也没有人低头看手机,大家的目光都落在前方,落在那些被反复咀嚼的政策语言上。可我知道,这些话不是冷冰冰的文件摘录,而是即将化作笔下诗句、指尖剪纸、山歌旋律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位代表起身发言时,声音不高,却稳稳地撑起了整个房间的重量。他说起去年在村寨里办年画展的经历,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你们来了,年就回来了。”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文艺服务”四个字的分量。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自我陶醉,而是要让艺术走出展厅,走进田埂,走进那些沉默却渴望被看见的生活里。台下有人点头,有人记笔记,还有人眼眶微红。政策的精神,原来可以这样被焐热,被具象成一场雪后的火塘会,一曲传唱三代的羌笛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在角落的那位女士,面前立着“县民间艺术家协会”的牌子,她说话时不疾不徐,像在讲述一段老绣片上的故事。她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是母亲教女儿缝嫁衣时的那一针一线,是节庆时鼓点响起时全村人的心跳。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心跳继续搏动,而不是把它们做成标本挂在墙上。她提议今年组织“民间手艺回乡计划”,让剪纸、刺绣、陶艺重回村落课堂。话音落下,掌声轻起,不是热烈的欢呼,而是认同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衣女子低头写着什么,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食叶。她不时抬头看一眼屏幕,又迅速记下几句要点。她的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政策关键词,也有她自己批注的小想法:“可结合采风活动开展基层宣讲”“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政策解读”。她知道,精神的传达不必正襟危坐,一首歌、一段舞、一幅画,都能成为思想的载体。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不只是创作者,更是传递者,是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