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拐角邂逅艺术大师

炎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由行的“自由”在于随心而动走哪儿算哪儿,不在计划中的惊喜见识倍增意义感。我的青岛之行就有一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被誉为最美“红墙拐角”的是位于青岛市南区大学路与鱼山路交汇处,这里是当地网红打卡地标之一。 ‌红墙全长约468米,路名牌采用汉白玉材质,与红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人攀比“故宫红”用来“凡尔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中午赶到哪儿,结果人从众满眼年轻人。感觉自己凑上前都有点不好意思,气温又高,孩子说找个凉快的地儿喝杯咖啡。哪知拐进浙江路,竟与“缪斯的花冠”不期而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浙江路上的青岛美术馆正有一个艺术大展——“缪斯的花冠”——阿尔丰斯·穆夏繁花诗篇,真是最美红墙拐角赐我厚礼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对我来说穆夏的大名不是头一回听说,2015年春节自由行到捷克布拉格,在他的故乡有座穆夏博物馆,那时就进去看展算是与大师初次见面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阔别十年,在青岛再次邂逅艺术大师既亲切又惊喜,况且美术馆里的空调很给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花两个小时、七十元(门票)一边看展;一边聆听这位艺术家如何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跨越时空在东西方文化间架起桥梁的传奇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进展厅 ,扑面而来的首先是艺术大师穆夏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这段视频录的是阿尔丰斯·穆夏的生平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尔丰斯·穆夏 (1860年——1939年)出生于摩拉维亚(现捷克),早年经历坎坷,报考布拉格美术学院落榜后辗转维也纳、慕尼黑学习,1887年赴巴黎朱利安学院深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年回归捷克创作《斯拉夫史诗》(1912-1928年),描绘斯拉夫民族历史。被冠以诸多闪耀的名号——“斯拉夫民族之心”“新艺术运动的旗手”“商业艺术的先知”“装饰艺术的魔法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闲话打住,静音看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离开克拉罗斯艺术学院以后,我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没有接受完整的专业教育的尴尬之中,我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工作,同时还必须继续完成我的学业。我将每一份工作委托都视为对生活的一次学习经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穆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穆夏自述既为其艺术向商业“求生路”的无奈,也掀开此次“缪斯的花冠”艺术展的序幕:美好时代与商业艺术先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工作目的绝不是破坏,而是不停地去创造,去搭建桥梁,因为我们必须抱有人类会团结一心的希望,而我们越是彼此了解,这就越容易成为现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穆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好时代“指的是欢洲社会史上的一个时间段:大致从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期间的欧州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汽车、电话,电灯、电影等科技新发明逐渐进入日常生活,开始步入”电气时代”:戏院、歌舞厅和咖啡馆等大众休闲场所不断涌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艺术思潮和新流派层出不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美好时代”享乐盛宴的背后,更是掀起了一场商业海报的设计热潮。这些海报展示着那个时代品取悦消费者心理与欲望诉求,为大众提供情绪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穆夏涉及的题材非常丰富,我拍了其中几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祖母的童话集,插画·189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谁没听过家里女性长辈讲那过去的故事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94年,穆夏为巴黎极富声望的戏剧明星沙拉-伯恩哈特上演的新年戏剧《吉斯蒙达》设计海报,其独特的风格轰动巴黎,穆夏一站成名。而这幅作品也是他重要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必须提到穆夏为莎拉-伯恩哈特创作的戏剧海报。该展区将这类作品放在第一部分也展示策展方“画龙点睛”之匠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链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萨拉•伯恩哈特:照耀一个时代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上有五种女演员:坏女演员、漂亮女演员、好女演员、伟大女演员,然后是莎拉•伯恩哈特,”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克·吐温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巴黎不能错过两件事,埃菲尔铁塔和莎拉,伯恩哈特。”——</span>-法国《费加罗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 世纪的巴黎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巴尔扎克、雨果、梵高、毕加索、穆夏……,一个个与日月同辉的名字接连涌现。很难想象,与他们比肩的还有一位名叫莎拉•伯恩哈特的女明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生“金嗓子”莎拉•伯恩哈特又漂亮又能演,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毕业两年后进入法国最负盛名的法兰西喜剧院,并在拉辛的《伊芙琴尼亚》中出演主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莎拉走上战场护理伤员,见过枪林弹雨。两年后,莎拉到法兰西喜剧院,接受雨果的邀请,出演《吕·布拉斯》中的皇后。对生死的绝妙演绎以及宛若海妖塞壬般的嗓音,使她的表演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演满一百场后,赞誉如雪花般飞来。“莎拉•伯恩哈特时代”自此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位艺术巨匠长达六年的合作由此展开。穆夏为莎拉创作了被视为其戏剧海报最高成就的《茶花女》以及“穆夏风格”突出的《罗朗萨丘》《美狄亚》《托斯卡》《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海报,并为她设计戏票、服装、首饰乃至舞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穆夏一反时下流行审美,改用色调谈雅、满溢着拜占庭风格的等身高海报,表现莎拉如希腊女神般的美丽与高贵。这种以女性身姿为画面主体,运用优美的曲线,简洁的轮廓线条,象征意味的密码和明快和谐的色彩,融和了传统拜占庭、巴洛克及洛可可艺术和东方浮世绘的视觉设计被称为“穆夏风格”(Le Style Much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夜之间,海报贴满巴黎的大街小巷,所有人都为这种全新的美的呈现方式所折服。巴黎的人们在一天之内记住了“穆夏”这个名字。这次双赢的合作被载入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对“黄金时代”的梦幻组合,赢得了空前的成功。莎拉在穆夏的画布上青春不朽。穆夏则成为“新艺术运动”的先锋代表,其世记未作品成为流行文化的标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世纪未兴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女性题材成为艺术家绘画作品热表表现的主题,艺术家们纷纷为女性赋予了不同的美的形象,注人全新的内容与精神。女性题材的流行,在穆夏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四联幅和两联幅作品也</b><span style="font-size:22px;">表达得淋确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性是穆夏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他为画中的女性人物穿上华美的服饰,点缀自然的装饰,勾勒梦幻的造型,优雅迷人,气质独一无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各国新艺术运动的女性题材绘画中,穆夏的作品在线条、纹样、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都带有独特的风格印记,明显区别于新艺术运动中其他艺术家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组四联幅题为“花卉”,女人如花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植物曲线装饰平衡了画面,柔和淡雅、明亮轻快的色调使得画中女子纤坐不染,看似姿态随意,却有浑然天成的美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子飘逸的长发、婀娜的身姿与弯曲缠绕的藤蔓、花朵等自然装饰元素浑然天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纵观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性和独特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拍的这条视频是被作品名感动了。《一日时序》从女性的美好比春夏秋冬四季三餐,岁月静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99年,穆夏已然成力巴黎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他绘制的商业海报,广告设计和戏剧招贴画,都受到热烈追捧。穆夏没有满足于当时的成就,他始终认为“艺术天赋是上天赐予的责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就会受到惩罚,此后永远混然于众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秉持这个信念,穆夏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和挑战,希望能创作一些具有使命感的艺术作品,并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他所擅长的艺术形式进行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将其分成了七个渐进的阶段:从愚味无知到在光明的指引下追求精神世界,最后与至高无上的存在相遇,在自然中获得平静,并为观者带去启示,从而使生活更加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看到的是一座穆夏缔造的装饰艺术图像宝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组画命名为“装饰人物”,溜溜看过来,千人千面,各有美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戴虞美人的女人》让人联想咱中国古词牌,好有东方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黄道十二宫》闻见中国风,我指的那个估计是十二宫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JOB 卷烟纸系列广告之1、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这类型的作品太多根本拍不全,而且拍的照片哪有实地看原作好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还有这两幅,是大师在纽约、布拉格等地为世博会、地区运动会设计的会标,那可是一百多年前的设计艺术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892年,尚未名声大嗓的穆夏就已经开始在巴黎的工作室开办绘画课程。成名之后,他的教学工作并未停止,还曾任教于美国印象派画家您好斯;惠斯勒在巴黎创办的卡门学院,以及另一家私立美术学校克拉罗斯艺术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5年至1910年,穆夏为筹备创作“斯拉夫史诗”系列油画,曾四次走访美园。在美国期间,教学工作成了他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在纽约应用规划女子学校、费城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都能看到穆夏的教学身影。他的课程十分受追捧,不少当时的人气插画师都慕名而来,如.二十世纪初美国最杰出、商业上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C·菜恩德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0年,阿尔丰斯·穆夏返回自己的家乡。1911年,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安置在布拉格近郊的兹比罗赫,开始绘制耗费近17年的巨幅历史画《斯拉夫史诗》(The Slav Epic)。这一组画主题源自斯拉夫的民族历史,20幅尺寸巨大的油画作品(约610×810cm),描绘了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19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20个场景,包括各种人物肖像和虚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遗憾此展览展示的是这部油画艺术作品的照片,而非原作,但仍能感受其艺术震撼力。</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穆夏说,“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为人民作画的画家,而非一位纯粹追求艺术本身的艺术家”。从巴黎到美国,再到祖国捷克,从最受欢迎的商业插画家到创作国家与民族史诗的严肃艺术家,穆夏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为人而艺术“的主张,并以《斯拉夫之心》这部史诗巨作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们也将赠予他“人民艺术家”的桂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象征着过去和来来的历史。从我孩童时代起,我就在离城堡如此之近的圣维特大教堂的建筑线条中感受到并看到了对我们国家象征的有力诠释”。(穆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斯拉夫史诗》系列完成后,作品在捷克各地展出。1928年,阿尔丰斯·穆夏将这个系列作品赠给了布拉格。1939年,德军入侵,阿尔丰斯·穆夏被逮捕,虽在几个月后被释放但不幸于同年7月14日在巴黎逝世,享年79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斯拉夫史诗》是穆夏融民族之心与艺术匠心完美结合的大成杰作。他对于美、民族、国家、人性的解读和诠释,正在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历久弥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穆夏的儿子将父亲描述力”更像哲学家而非画家”。尽管穆夏以商业作品挣得了名声和生活所需,但这些成果并没有触动他。穆夏曾说:“我看见我的命运如同躺卧在更高的某处,我追寻传播光明的途径,而它甚至会散播到最偏远的角落”。展览中“结束语”中这几行字吸引我对大师家庭生活的好奇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此次展览众多作品中唯一“私藏”了一幅穆夏在1936年布拉格期间为妙龄女儿画的素描~多纯净的小仙女呀。然后“扒”到以下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6年2月,阿尔丰斯·穆夏与玛丽亚·基尔蒂洛娃结婚。从1906年到1910年,阿尔丰斯·穆夏与玛丽亚·基尔蒂洛娃访问了美国,在此期间,他们的女儿Jaroslava在纽约出生。1915年3月12日,儿子Jiří出生在布拉格,后来成为一名记者、作家、编剧以及自传体小说和研究他父亲作品的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忽然觉着高山仰止的艺术大师充满烟火气。儿女双全福寿高+功垂天下=阿尔丰斯·穆夏妥妥人生大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夲文写作耗时已远远超出观展时间的数倍,这也是旅行给予我意外学习力~悦己且养心的意义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