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9日上午,我乘公交车来到北京艺术博物馆。它坐落于万寿寺内,从南门进入,眼前寺庙建筑林立,除大雄宝殿供奉着神灵外,其余多用于展览,难怪这里也叫北京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进“彩陶艺术之巅峰——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展”展厅,被眼前的展品所震撼,仿佛穿越到史前时代。马家窑文化延续千年,其彩陶艺术以绚烂色彩、繁复纹饰和独特审美体系闻名。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各具特色,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彩韵悠长”单元,让我了解到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历程、历史脉络及农业根基。原来,这古老文化背后,是先民们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彩陶之巅”单元,一件件彩陶让人惊叹。旋纹双耳彩陶尖底瓶,施黑彩,颈部绘平行弦纹,肩部以下绘三组连续旋涡纹,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时代典型器物,漩涡纹是马家窑文化标准纹饰,二者融合,体现后世对前代文化的追忆。这件器物纹饰繁缛华美,可能具有礼仪性功用。</p> <p class="ql-block">“器以载道”单元,我感受到彩陶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承载先民宇宙观、生命观与信仰的精神容器。而“影响深远”单元,则让我看到马家窑彩陶对周边区域乃至中亚、东欧的辐射及深远影响,彰显中华早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马家窑文化彩陶,展现了先民高超绘画技巧和独特审美意识,是当之无愧的“彩陶艺术之冠”。</p> <p class="ql-block">离开彩陶展厅,我来到“吉物咏寿——馆藏吉寿文物专题展”。寿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经漫长积累。在对“寿”的追求中,人们不断反思和追问生命,最终实现仪式化、象征化、图像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祝寿图像题材广泛,巧妙运用神仙、植物、动物等元素。《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被放在首位,可见古人对长寿的重视,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祝寿文化。</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从祝寿仪式用品到陈列器皿,从穿戴配饰到文房用具、书法绘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理想期盼和儒家尊老孝道的传统美德。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让我深刻感受到寿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走进“瑞羽鸣祥:明清禽鸟主题文物展”。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以笔写意,工匠巧手以物载道,禽鸟题材艺术创作丰富多样。本次展览汇集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清两代禽鸟主题精品文物80余件,涵盖瓷器、书画、织绣、玉器、漆器等门类。</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物为媒,阐释古人心中的“禽鸟”多元意象。它们既是自然生灵的鲜活摹写,亦是安宁太平的文化寄托;是文人高洁志趣的隐喻,亦是世人对幸福吉祥的朴素祈愿。</p> <p class="ql-block">通体青花装饰的罐子,盖面绘缠枝牡丹花纹与变形如意纹,罐腹部绘凤穿牡丹花纹,两只凤凰穿行于牡丹花之间,纹饰构图饱满,层次分明。牡丹代表富贵,凤凰是吉祥化身,图案寓意富贵吉祥。还有墨地绿彩瓶,瓶身满施黑釉为地,再绘绿彩花鸟图案,黑地乌黑似漆,绿彩鲜亮,二色对比鲜明,风格典雅。这些文物让我领略到明清时期禽鸟题材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展览,我还参观了传统家具修缮技艺展示馆和中国传统家具展。历经五年整体保护修缮的万寿寺重新开放后,“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对外开放。展览精选馆藏五十余件明清及民国时期传统家具,让我充分了解传统家具的造型艺术特点,感受其深厚的文化蕴涵。</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家具修缮技艺展示馆,我看到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他们用双手让一件件破损的家具重焕生机。这不仅是对家具的修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p> <p class="ql-block">这次北京艺术博物馆之行,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欣赏到珍贵的文物,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与过去对话,与历史相连。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继续探索中华文化的奥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