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双璧,诗人与堤的千年对话

仰望都峤山

<p class="ql-block">西泠桥位于孤山西麓,连接孤山与北山街。它不属于白堤,而是“西湖三怪”之一——“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中的“孤山不孤”的组成部分(孤山通过西泠桥与陆地相连)。</p> <p class="ql-block">因其地理位置靠近白堤西端,常被游人误认为是白堤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从白堤漫步至苏堤,犹如在时光长廊中穿梭。这两条横亘西湖的锦绣长堤,原是两位大诗人跨越时空的奇妙“PK”,而今竟成了游人如织的通途。我自北向南慢行,但见湖光潋滟,杨柳拂面,不由得想起白居易与苏东坡笔下各具风姿的西子湖。</p> <p class="ql-block">白公乐天曾任杭州刺史,主持疏浚西湖,筑堤拦水。他那首《钱塘湖春行》写得真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之景,与今日湖上风光竟无二致。白堤虽经后世屡次改建,然其基本走向仍是当年白公所定。诗人晚年离杭,仍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p><p class="ql-block">百余年後,苏东坡知杭州,亦见西湖葑草为患,便上书朝廷力陈疏浚之要。他主持修筑的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岳王庙,横贯湖面,奠定了今日苏堤六桥的格局。东坡咏西湖的名句更是流传千古:“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比喻,从此定了西湖的千古美名。</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两位诗人都曾在诗词中表达对西湖的治理之志。白居易说:“且向西湖度一春,绿杨阴里白沙堤。”苏东坡则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他们的工程初衷或许只是为了水利民生,却不期然地为后世留下了两道璀璨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苏堤的全长大约是 2.8公里。苏堤南起南屏山麓(花港观鱼附近),北至栖霞岭下(岳王庙/曲院风荷附近),纵贯西湖西部。以正常散步的速度走完全程,大约需要 40分钟到1小时。当然,如果边走边欣赏风景、拍照,花费的时间会更长。</p> <p class="ql-block">苏堤由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在公元1089年主持疏浚西湖时,利用湖中的淤泥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苏堤春晓”是南宋时期就已确定的“西湖十景”之首。堤上还建有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次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这六桥也使堤身起伏有致,不显单调。快速记忆六桥的顺序: “虹、浦、堤、山、澜、波” (由北往南对应: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p> <p class="ql-block">湖上游人如织,船上笑语盈盈。若白、苏二公有灵,见今日盛景,或许会相视一笑:他们当年的水利工程,竟成了千年不绝的游览胜地。诗人的笔墨与工程,就这样奇妙地交融在西湖的山水之间,成就了这“人间天堂”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行至苏堤南端,看看手机时间将近中午12点,出来时7点。只好挤上公交车(1314次)离去。车上回望双堤,忽有所悟:白堤如诗,平实真切;苏堤如词,豪放婉约。两位诗人的“PK”,没有胜负,只留给后人双倍的美丽与诗意。这番湖上行走,既有眼目之娱,复得思古之幽情,实在是雅事一桩。这两位文学巨匠与杭州的缘分,是西湖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他们的执政年代,为我们理解其笔下的西湖和白苏二堤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坐标。</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唐代长庆年间(822-824年)</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在他人生中年阶段(公元822年至824年)出任杭州刺史的。此时他已年过半百(到任时50岁,离任时52岁),因朝中党争而被外放,心中难免有失落之感。然而,杭州的山水治愈了他。白居易主持疏浚西湖、筑堤建闸(即早期的“白堤”前身,虽非今日确切之白堤,但名由其来),极大地增加了西湖的蓄水量,解决了当时杭州百姓的农田灌溉和饮水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他“为民办实事”的执政理念。在杭期间,他留下了大量歌颂西湖的诗篇,如《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等。他离任后仍对西湖念念不忘,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p> <p class="ql-block">苏轼:北宋熙宁与元祐年间(1071-1074年;1089-1091年)</p><p class="ql-block">苏轼与杭州的缘分更深,他曾两次在杭为官。</p><p class="ql-block">1. 第一次:任通判(1071-1074年)这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外放,第一次来到杭州,时年36岁,正值壮年。通判是副职,他有余暇纵情山水,深入市井,写下了大量描绘西湖的诗句,为日后治理杭州埋下了感情的伏笔。</p> <p class="ql-block">2. 第二次:任知州(1089-109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他人生第二次因政见不合被外放,时隔十八年后再回到杭州任最高长官——知州,时年54岁。这次他面对的是西湖严重的生态危机(葑草淤塞、湖面缩小)。他上书朝廷请求治理,并以工代赈,利用疏浚出来的淤泥葑草,筑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长堤——苏堤。</p><p class="ql-block">系统性治理西湖,修建苏堤及配套的六桥和石塔(“三潭印月”的前身),从根本上保障了西湖的功能与美观。他留下了那句定义西湖千古美名的绝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趣的巧合:两位大诗人都是在仕途失意、被外放之时来到杭州,但他们没有沉沦于个人的愁苦,而是将才华与热情倾注于这片山水与百姓之中,最终成就了不朽的功业,也与西湖相互成就,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漫步在白堤与苏堤上时,踏过的不仅是两条湖堤,更是一段跨越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唐宋风华,是两位伟大诗人留给杭州的、看得见的温柔诗篇。</p><p class="ql-block">(走完白堤走苏堤,观景拍照兜一圈居然走了26000步,耗时5小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