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围绕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所说:“京师自置烧窑”。学术界屡有争论。一是认为京师自置烧窑就是在汴京设窑,由皇家管控。二是认为“京师”只代表朝廷,窑却不一定设在汴京,因为汴京不具备胎土、燃料的供应条件。本文撇开对古文的咬文嚼字,仅以历史事件从侧面说明汴京是否设有官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127年靖康之变时,赵构因受命在河北募兵,没有落入金兵之手。当年他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带领北宋残部向南方转移。在扬州跨过长江,经镇江、建康(南京),最终于1129年逃到临安(今杭州)。从此临安逐渐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才正式定都临安。此时,由邵成章(实为邵谔,文献可能有误)主持的“邵局”仿北宋汴京官窑制度设立了南宋官窑,窑址位于“修内司”(宫廷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内。修内司官窑的建立年份虽无精确记录,但基于文献与考古,可确定为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约1140年前后)。它是南宋宫廷制瓷的开端,融合北宋官窑技术,奠定了南宋青瓷(如粉青、冰裂纹等)的典范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袭故京遗制”(沿袭旧京的制度)。北宋官窑(如汝窑、汴京官窑)的烧造技术是高度机密的国家垄断技术,其配方、工艺、窑炉设计等核心知识只掌握在少数顶尖工匠手中。南宋朝廷要想在短时间内(南渡后约10-20年)成功复烧出与北宋官窑一脉相承的高品质青瓷,最可靠、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启用原班人马。而主持修建修内司官窑的是“邵局”(由内臣邵谔提举),这是一个直接为皇室服务的宫廷机构。它有能力、也有动机在朝廷南迁的过程中,有组织地将重要的工匠家族作为“技术资产”一同迁移。这类似于将御膳房的厨师、翰林院的画师一同带走,以保证皇室生活与礼仪的延续。杭州老虎洞窑址(被确认为修内司官窑)出土的瓷片,无论是在釉色、质感(粉青、灰青)、开片纹理(冰裂纹、鱼子纹),还是在器型、支烧工艺(裹足支烧、芝麻钉痕)上,都与北宋汝窑及官窑器表现出高度的承袭关系。这种极高的技术相似性,强烈暗示了工匠团队的同一性。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当时有一批北宋官窑的工匠家族,随着朝廷的迁徙队伍,从汴京(开封)先到应天府(商丘),再到扬州、建康(南京),最后抵达临安(杭州)。 他们的身份更像是“随迁的技术官员与匠户”,而非自发逃亡的难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靖康之变的危急时刻,能跑到商丘与高宗人马汇合的,只能是汴京的工匠和高级技术人才。而汝州、鲁山的工匠即使有后来逃到临安的,也是在修内司官窑建立以后。在建立修内司官窑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的还是汴京的制瓷人才,而这些人才出自哪里呢,自然是设在开封的汴京官窑。这就说明了,设在开封的汴京官窑一定是存在的。虽然开封确实缺少胎土和柴木等资源,但北宋宫廷所需的大量日用品是来自汝窑,汴京官窑只生产礼器和雅器,其所需数量就少多了。估计汴京官窑可能只设两三个馒头窑就够用了。窑口设在汴京,宋徽宗还可以亲自指导创新,也符合徽宗的性情爱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段店窑(或其他窑)制坯,送到汴京官窑做后续工序,如清宫造办处的方式。而在段店窑发现的瓷片,很可能是靖康之变前后段店窑的制品,并留有官字款,此为后话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