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再访红旗渠

咫尺天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这首颂扬红旗渠精神的铿锵激昂歌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5年前我曾实地造访了位于河南林州的红旗渠,近距离地感受了当年林县儿女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的真实场景,我被那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战天斗地的强大精神力量所震撼、所感动。今年9月中旬,我又随市人大退休干部一行,再次造访了太行山脚下这片热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秋的中原大地草木葱茏,硕果飘香。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安阳林州市红旗渠景区淡季不淡、从祖国各地参观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每个参观者都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现场感觉着当年林县人民挑战自然,改变生存环境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红旗渠是新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林县人民用一锤一钎在太行山半腰上的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1500公里的水渠,彻底摆脱了千年来的缺水困境,被誉为“生命渠”和“幸福渠”。远望红旗渠,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飘带在太行山间缠绕。徒步渠岸,脚下是静静流淌的漳河水,头顶上便是高耸的太行山,眼前浮现着当年30万建没大军腰系绳索,劈山炸石,砌石修渠的壮观景象。在青年洞前,我们打卡留影,感悟工程建设的艰辛和林州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的万丈豪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步红旗渠纪念馆,我们认真聆听讲解,观看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林州人民在红旗渠建成前的悲惨境遇,建设过程中的艰险曲折,以及劳动大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事迹无不令人动容。昔日的林州地区因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严重缺水,十年九旱,水缺贵如油,群众日常饮用水都要从数里远的山路上肩挑,遇大旱年馑,更是颗粒无收,曾发生过一位新媳妇因打翻一桶水羞愧难当而上吊自尽的悲惨事件。想水、盼水,一直以来就是林州人民的一个梦想。1960年初,有为的县委一班人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确定了一个从外线引水入林的大胆方案,就是从相邻的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境。当年2月,县委一声号令,拉开了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序幕,群情激昂的全县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历时十年,绝壁穿石, 挖渠千里,硬是完成了一项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惊天动地业绩,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山之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红旗渠,它已远远超越了一座水利工程的价值,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艰难,万众一心,排山倒海,改造自然的宏大气魄。此次再访红旗渠之于我已不仅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更有一种感悟萦怀于心,久久不能平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豪情壮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工程是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的。数万修渠民工奋战在修渠工地,没有地方住,就住山崖、宿石缝,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他们的伙食是每人每天半斤口粮和少量蔬菜,最困难的时候,每天每人只有2两口粮,还得靠挖野菜、捋树叶充饥。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锤和钎,没有基本的防护设施,就凭着不向命运低头的一腔热血,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用十年的时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条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我想倘若愚公在世,也应为后辈之壮举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州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其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排险队长任羊成、技术员吴祖太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林州人民的心中。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81名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在牺牲者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悲壮之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头向前走。当年的林县县委、政府一班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有头脑、有干劲,更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死、共患难。县长就是突击队队长,书记杨贵更是肩扛铁锤奋战在工地一线,既是工程建设的总设计师,又是一名普通的战斗员。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群众从心底把他们当作自己的领路人,和谐的干群关系迸发出的是无穷无尽的力量,听党的话跟党走,是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触景生情,我想起了一部老电影里的歌词:“燕山高又高,金泉石上流,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头向前走……”据介绍,1990年,当杨贵书记重返林州时,人民群众奔走相告,向欢迎自己的亲人一样围在他的住所久久不愿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是全国一盘棋,区域协作显神威。面对红旗渠这样宏大的水利工程,牵一发动全身,仅靠一县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党中央的政策支持和精神鼓励,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和技术支持,得到了水资源所在地山西省三级政府的理解及配合,得到了河南省的物质援助。十年间,国家投入红旗渠工程约占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37%,其中河南省先后为工程建设调拨了运输车辆和炸药、雷管等紧缺物资,并从省里划拨了一定数量的专款予以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政府、长治市和平顺县,能从大局出发,没有本位主义,把水资源据为己有,而是想林县之所想,急林县之所急,提供水源并协调占地拆迁,积极配合引漳入林工程,可以说没有山西省各级的全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红旗渠工程成为当今党的领导,群众力量和跨区域协作的光辉典范,其精神闪烁着重要的时代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在红旗渠建设者的身后,矗立起一座卓尔不群,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不朽丰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是红旗渠精神不朽,永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