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散文《缅怀杨靖宇将军,铭记九一八历史,传承英雄精神,砥砺自强前行。》</p><p class="ql-block">田衍森(雪松)</p><p class="ql-block">晨露还凝在殉国地的苍松针叶上时,我们一行人的脚步已轻轻落在这片土地。秋阳初升,把杨靖宇将军的塑像镀上一层暖金,他目光如炬,望向远方的林海,仿佛仍在守护着白山黑水间的每一寸安宁。田衍森牵着妻子杜金梅的手,师父薛福鹰鬓角的霜色与晨光相融,吕树贵、孙宏利、刘振友几位兄弟并肩而立,妹妹小芳的眼眶里盛着未干的潮意 ——9 月 16 日的风里,有追思,更有沉甸甸的敬意。</p><p class="ql-block">次日去赤松镇采蘑菇,林间的腐叶气混着松脂香漫过来。指尖触到菌盖的温润时,恍惚间觉得,这满山的生机,或许正是将军当年用热血浇灌出的模样。他曾在这样的山林里穿行,嚼着树皮与棉絮,把最后一口气化作对民族的呐喊,而如今,我们能安然采撷自然的馈赠,皆是因有人把黑暗挡在了身前。</p><p class="ql-block">18 日的殉国地,风里多了几分肃穆。九一八的警钟在天际回荡,一声,又一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94 年前的今天,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长夜,14 年山河泣血,3500 万同胞的苦难,在历史的册页上洇开一片深红。我们再次站在将军像前,看阳光穿过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历史留下的印记 —— 那些伤痕从未消失,只是化作了前行的刻度。</p><p class="ql-block">“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这句话在风中轻轻震颤,却重逾千钧。将军的英魂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化作长白山脉的脊梁,化作松花江的波涛,更化作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坚韧。铭记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为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一步一步走向更坚实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天中的赤子魂归白山,而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仰望的星空里,指引着方向。</p> <p class="ql-block">《杨靖宇:天中赤子,白山英魂》</p><p class="ql-block">田衍森(雪松)</p><p class="ql-block">风掠过白山黑水的褶皱,把 9 月的凉意揉进松涛。一群人踏着秋露走来,脚印叠在殉国地的泥土上,像一串沉甸甸的叩问 —— 问那株曾见证最后抗争的青松,问那方凝结着热血的岩石,问 94 年前那个穿透硝烟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杨靖宇,这个从驻马店走出的赤子,把中原的厚重装进背包,在东北的林海雪原里长成一株不倒的树。树皮、草根、棉絮在胃里凝结成钢铁,枪口的火光映着他眼里的星辰,那是未凉的家国热望。当侵略者的刺刀刺穿胸膛,喷薄的不是血,是整个民族不肯弯曲的脊梁。</p><p class="ql-block">16 日的缅怀还带着初至的肃穆,17 日赤松镇的蘑菇沾着晨露,像无数双凝视历史的眼睛。而 18 日的风,总带着特殊的重量。94 年前的炮声仍在时光里震颤,从沈阳城头蔓延开来的伤痕,刻在 3500 万同胞的骨血里。这一天,他们再一次站在这里,看纪念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把出鞘的剑,劈开健忘的雾霭。</p><p class="ql-block">警钟在山间回荡,撞碎秋的寂静。每一声都在说:那片被铁蹄踏裂的土地,如今已长满庄稼与高楼;那些曾在黑暗中摸索的手,如今正握着方向盘与钢笔。</p><p class="ql-block">天中的泥土记得他出发时的模样,白山的雪记得他倒下时的姿态。而我们,在每一个寻常的清晨与黄昏,把他的名字酿成前行的力量 —— 不是沉溺于伤痛,是带着那份炽热,让脚下的土地,永远生长着希望与刚强。</p> <p class="ql-block">田衍森(申)。男。65年出生,祖籍山东荷泽。笔名:田野居士,莫雪,雪松。中国作家协会作家。《作家前线》签约作家。</p><p class="ql-block">【世界作家文集金牌签约作家】【金榜头条新媒体平台文学终身理事】</p><p class="ql-block">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中国诗人作家网终身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