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逢九月十八,城市的上空似乎总萦绕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街角的广播里,一段熟悉的旋律骤然响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初听时的悠扬很快被绵长的悲戚覆盖,像一把钝刀,轻轻划过人的心尖,将那些沉淀在历史尘埃里的苦难岁月,重新拉回眼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歌的旋律太特别了,没有激昂的呐喊,没有尖锐的控诉,却用最朴素的诉说,道尽了一个民族的创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的黑土地上,炮火撕碎了清晨的宁静,日军的铁蹄踏过松花江的堤岸,森林在硝烟中呻吟,煤矿被侵略者的贪婪裹挟,漫山的大豆高粱,再也盼不回播种它们的农人。无数家庭在一夜之间破碎,老人失去了家园,孩子告别了学堂,年轻的汉子背着简单的行囊,扶老携幼,踏上了逃亡的路。他们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只知道身后的家乡,已被血色浸染一一这便是《松花江上》诞生的土壤,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流离失所的苦楚,每一句歌词,都是千万难民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认真听这首歌,是在历史课上。那时年纪尚小,只觉得旋律悲伤,却未必能完全读懂其中的重量。直到后来,在博物馆里看到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挤在破旧的火车车厢旁,眼神里满是惶恐与茫然,他们的身后,是冒着浓烟的村庄。讲解员说,这便是当年东北百姓逃亡的真实写照。那一刻,《松花江上》的旋律突然在脑海中响起,“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原来那些歌词不是凭空写下的,而是无数人用血泪浇筑的记忆。那些“无尽的宝藏”,是东北的森林煤矿,是世代相传的土地,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而“流浪”二字背后,是背井离乡的无助,是国破家亡的绝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九十多年过去,松花江依旧奔流,东北的黑土地早已重新焕发生机,高楼林立,稻浪翻滚,再也不见当年的战火与硝烟。可每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我们依然会被轻易触动。因为这首歌早已不只是一段音乐,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它是一座警钟,提醒着我们,和平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它更是一种力量,凝聚着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九一八,我在社区的纪念活动上,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他们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泪光。或许他们中的有些人,曾亲历过那个年代,或许他们的父辈,曾在逃亡的路上颠沛流离。对他们而言,这首歌是青春的记忆,是家国的牵挂;而对我们年轻一代而言,这首歌是历史的教科书,是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懂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血脉里的警示——我们享受着今日的安宁与繁荣,更要记得,这安宁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与坚守;这繁荣之下,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崛起的倔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旋律渐渐落下,余音却在心头久久不散。松花江的水,依旧向东流去,它见证了苦难,也见证了重生。而《松花江上》这首歌,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铭记过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让我们的祖国,再也不会经历那样的“悲惨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当我们再唱《松花江上》,歌声里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绝望与悲凉,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因为我们知道,唯有铭记苦难,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前方;唯有传承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屹立不倒。这,便是《松花江上》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图片、视频、音乐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