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长城入海处的千年传奇

大众摄影田苏明

<p class="ql-block"> 在渤海之滨的山海关,有一段特殊的长城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像其他段落那样蜿蜒于崇山峻岭,而是一头扎进蔚蓝的大海,如巨龙探海般气势磅礴,这便是被誉为“中华之魂”的老龙头。这座兼具山海之险的建筑,不仅是长城唯一的入海端点,更藏着数百年的历史风云与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的修建,始于明朝洪武年间(1381年),由开国大将徐达主持规划。当时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徐达在山海关筑城设防,可他发现,若只守陆上长城,敌人仍能从海上绕后偷袭。于是,他下令在渤海湾的宁海城海边,用巨型条石、生铁和糯米灰浆砌筑堤坝,将长城从陆地延伸至海中,形成一道“海上长城”。这些条石每块重逾千斤,工匠们还在石缝中浇筑生铁固定,再用糯米灰浆密封,让堤坝在海浪冲刷下历经数百年仍坚固如初。到了明代中后期,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时,又对老龙头进行了扩建,增修了澄海楼、八卦阵等设施,让这座海上雄关的防御体系更趋完善。</p> <p class="ql-block">  作为长城的“海上门户”,老龙头的防御作用堪称“陆海双防”的典范。它的主体分为三部分:入海石城深入海中23米,像巨龙的“吻部”,能阻挡敌人从海上登陆;岸边的靖卤台是长城的第一座敌台,士兵可在此瞭望海面,一旦发现敌情便点燃烽火;而澄海楼矗立在石城之上,既是观海胜地,也是军事指挥中心,将领在此能俯瞰陆海防线,调度兵力。历史上,老龙头曾多次抵御外敌,尤其是在明朝后期,它多次挡住了后金军队从海上迂回的进攻,成为保卫京师的“海上屏障”。</p> <p class="ql-block">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老龙头见证过不少关键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末的“甲申之变”相关战事(1644年)。当时,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陷入两难,而后金(清朝前身)军队虎视眈眈。老龙头作为山海关的海上防线,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节点——大顺军曾试图控制老龙头,切断吴三桂的海上退路;而吴三桂则联合清军,死守老龙头,最终借助清军力量击退大顺军。这场围绕山海关及老龙头展开的博弈,不仅改变了战局,更间接推动了清朝入主中原的进程。此外,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老龙头也曾遭受战火侵袭,澄海楼等建筑被炮火损毁,直到后来经过修缮,才逐渐恢复往日风貌。</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的历史人物故事,更是为这座雄关增添了人文温度。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戚继光修城练兵的故事。戚继光驻守蓟镇时,不仅扩建老龙头,还在这里创立了“水师营”,训练士兵在海上作战。他亲自制定练兵章程,要求士兵既要会陆战,也要熟悉水性,甚至亲自示范兵器使用。据说,他还在老龙头附近的海滩上设置了“八卦阵”,用沙土和木桩模拟战场,让士兵演练攻防战术,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至今还流传着“戚帅练兵,海不扬波”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段关于澄海楼题联的轶事。清代康熙皇帝东巡时,曾登上老龙头的澄海楼,面对“长城连海水连天”的壮阔景象,即兴写下“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的对联,既赞美了老龙头的自然风光,也暗含对天下太平的期许。后来,乾隆皇帝也多次登临澄海楼,效仿祖父题诗作词,让这座楼阁成为帝王与长城对话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龙头的入海石城依旧静静矗立在渤海湾中,澄海楼的飞檐下,游客们仍能感受到“长城入海,雄奇天下”的气势。当海浪拍打着数百年前的条石,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关于防御、战役与英雄的故事——这座老龙头,早已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守护家国、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海上长城传奇”。</p> <p class="ql-block">大众摄影4891期2025年9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