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兴隆沟金矿发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前后后起起落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 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0年,我从鞍山“鞍一本地质大会战”结束后,直接由珲春六0三队调到红旗岭六O七队。先后参加了磐石茶尖岭、铁汞山,桦甸地局子三个区野外地质工作。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后,地勘行业正在兴起一股找金热的浪潮。在这种氛围驱使下,我对金矿找矿产生了浓厚兴趣,常看这方面的书刊和学习资料,单位领导也给我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几年当中先后参加多次有关金矿找矿讲座和培训班学习。记得那次从六O四队请来的姜忠义总工程师讲授“夹皮沟金矿成矿规律、成矿理论及找矿方法”经验介绍。讲得即生动细致、深入浅出,又实例说明。深深地吸引了我,激发了我对金矿找矿的热情和欲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参加我局举办的大型“金矿找矿理论学习班”,地点在长冶地校资料馆会议室。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勘行业学员有几十人,聛请专家、教授及不同专业的技术名流授课,内容祥实,门类齐全,种类繁多,配合多谋体演示,让人大开眼界,引人入胜,收获颇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六,知名地质学家朱奉三教授主讲“金矿理论研究、金矿科技动态及国内外大型金矿典型矿床实例介绍”。授课特点是中、英文并用,妙趣横生,幽默恢谐,别具一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5,局总工程师张品静主讲“目前我局金矿找矿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4,局研究所研究员吳尚权主讲“金矿成矿理论、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3,教矿床学的周明宝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2,长春黄金研究所研究员主讲“金矿采选冶方法与选矿工艺及金的提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1,局研究所所长孙宝田主讲“金的地球化学方法找矿与金的地球化学行为、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排左5,局研究所研究员王义文主讲“金的成矿流体、包裹体年令测试与同位素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参加北京地研所举办培训班,邀请长地院王世称教授(前排左4) 主讲“数学地质、数理统计及成矿域”。</span></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参加全国有色金属矿山工作暨找矿勘察研讨会与经验交流。图为大会主席台领导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台上左2:地调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叶天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台上右2:北京地研所所长兼总工王京彬。</span></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培训,不断丰富知识和积累,从中掌握了金的成矿规律和显著特征,那就是特有的强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常伴有石英细脉、网细脉并广为发育,这样的成岩成矿条件和控矿构造,才有利于金矿生成富集。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成矿条件和成矿环境,开展找金行动呢?自己新来乍到沒几年,不占有资料,更没有亲历过太多的工作区,两手空空,无优势可言。难道寻找金矿就无从下手,无处寻觅希望渺茫吗?</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想到1983年在磐石铁汞山钻孔施工时,曾参加兴隆沟西山1/万比例尺地球化学次生晕工作,是针对区域性钼异常开展的,并投入了槽探验证和两个钻孔施工,但钼的含量显示微弱,因此,不具有找钼的前提条件,由此,该区再未有投入任何工作。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的是从探槽中挖掘出来的碎石中,石英细脉、网细脉以及硅化蚀变较为发育,能否有利于金矿化的形成和富集?心里惴惴不安,甚至急不可耐去探个究竟!</p><p class="ql-block"> 一天在机关办公室门前,看见王队长与保卫科焦科长在谈话,我顾不了那么多,直接了当地说“队长,磐石兴隆沟那年做化探次生晕异常验证,挖了一些槽探,见有硅化蚀变和石英细网脉而且很发育,能不能含金?我想去釆几个样查一查。”队长当时很爽快地说“好啊!我跟你一块去,让大杨把车开来。”这倒出乎我意料了,甚至比我还急。这时旁边的焦科长说“不用大杨车,我用摩托车送你们去!”。那时刚好上级公安系统下拨我队保卫科一台绿色挎斗摩托车,这下用上派场了。队长说“那好吧,咱们现在就走!”我又忙说“队长捎等我一会,我回办公室取锤子、样袋和记录本,马上就来!”。王队长也是干地质找矿出身的,1962年长冶地校大专班毕业,比我早工作10年,即是领导也是老校友了。就这样,一行3人在风驰电掣神速中经磐石市区直达兴隆沟屯。</p><p class="ql-block"> 车停在屯里,我和队长从西山东坡到达岗顶,就看见了几年前施工的旧槽,我边走边看边敲打,遇到硅化强的有石英网细脉蚀变岩就装小样袋里做原生晕分析,并填写采样记录。队长也用放大镜不停地观察岩石特点。不一会功夫采了9件原生晕。心想,这9件原生晕化验如果含金,就说明这个区有金矿成矿条件和找矿意义。如果不含金,以后不用惦记这个地方了。我把这个想法跟队长表明后,队长也赞同说“行,就看化验结果怎样,咱们往回走吧!”当天下午就把这9件原生晕样品送队加工室加工、做加急样品分析。</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临近中午,9件样品化验结果出来了,金的浓度值都在2一3ppm,还有的大于5ppm。因为金的检出线最大值为5ppm,超过5就报不出来。显然兴隆沟西山有金矿成矿条件,有一步工作价值和找矿意义。让我喜出望外,激动不巳。</p><p class="ql-block"> 1987年“五一”节过后,我和陈继才、陈志强一行3人,乘坐车队指派周司机开着解放牌大汽车拉着行李、炊具,冒着稀稀沥沥小雨出发了。当天上午来到了东修家屯,该屯与兴隆沟屯一山之隔。小屯队长将我们安排在姓张的农户家。光秃秃的三间泥草房,东屋南北大炕住着房东老两囗和几个小儿子,我们住在西屋。房东50来岁,气管不好上不来气,干不了体力活。五个儿子老大30来岁有癫痫病,发作起来很吓人;老二结婚成家在本屯住;剩下老三、老四、老五和爹妈住在一起,显然家里生活很困难。过后得知,原来房东大嫂是小屯队长的三姨,怪不得把我们安排在这样困难家庭和住房,固然是为三姨家能有点租房收入着想,其良苦用心不言而欲,不言自明也就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山回来,早晨做好的饭菜热一热就吃饭了。这时房东大儿子名叫大彩柱,长的粗壮敦实,推门进来,站在屋地和我们说话,不一会儿功夫,就见他双目圆睁,直勾勾地向我们扑来!把我们吓得急忙站在炕上,不知所措!陈自强年令小更是吓得不行,急忙推开窗户跳了出去!就看大彩柱倒在地上抽了过去,嘴吐白沫,四肢僵硬。这时他妈妈从东屋走进来说“不用害怕,抽过劲就好了,他发病时明白,有人在跟前他就扑上去抱住不松手,他也怕自己摔坏了。”我问大嫂这病多长时间长了?他说20来岁发高烧落下的病根,一直也没治好。可见两个老人为儿子病患愁肠百肚,无可奈何,让人心生怜悯。</p><p class="ql-block"> 连续几天,全面细致地进行地表踏查,对所见到的强硅化、绢云母化、强氧化蚀变转石釆了一些拣块样品,专程送回队里加工化验。不长时间得到化验分析结果,有几个样品金品位在几克/吨以上。其中一件高品位石英脉转石,金品位达31.72克/吨,出现在山岗梁最南端松树林坡下低洼处。 这块石英脉转石外观呈紫红色,挤压碎裂呈薄板状,块体大小25x12cm。仅凭这块含金石英脉转石在松树林中施工探槽难度较大,涉及到林业政策问题。故此,暂且将本次工作重点还是选在山岗梁北端金矿化信息线索较多的有利区段,进行重点揭露,争取尽早发现金矿体。随后在该地段陆续施工几个长短不一的短槽,仅在其中的一个短槽中见有20cm的细石英脉(金5克/吨)而外,尚未见到金矿化体或其它有价值的矿化线索。</p><p class="ql-block"> 这就奇怪了,有品位却没有根,就是说只有金品位,不见金矿体,难道金矿化残坡积物从哪漂过来的?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探槽施工方位有误?然后又改变探槽施工方位又挖了几个探槽,仍不见矿体。心里焦燥不安的情绪阵阵袭上心来,施工陷入僵局,举步维艰。何缘何故?小陈用一句形象的话比喻“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是啊,这月亮究竟隐藏在何处?怎么能让月亮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时,局总工张品静在队长和林副总工陪同下,风尘仆仆地来到我们小组,详细了解情况和观察金矿化转石标本,最后说“这种金矿化转石少硫贫铁,对成矿不利,不会形成规模和成矿远景。”我当时心就凉了,这话的含义不难理解,无非是金属矿物不发育,成不了大气侯。即然这样,兴隆沟区不具有找矿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第三天,队里派人传达领导囗信,暂时停止兴隆沟区野外工作,撤回队里待命!尽快把收尾工作做好。命令如山倒,我们很不情愿地接受。才两个多月时间就撤离回去,工作不明不白,不深不透,连个说法也没有就悄无声息地放弃了,真有些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花落去。不曾想,这一撤离别去竟跨越了10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春,我与地勘分院十几名同志,正在桦甸二道甸子腰岭子屯锑矿点进行探釆工作。地表形成了一个几米深、几米宽的小采坑,外边堆放着几吨锑矿石。由于不具备凿岩爆破能力,全靠锹镐法挖掘,谈何容易!就像硬骨头一样,楞是啃不动,探釆工作止步不前。</p><p class="ql-block"> 七月中旬,地勘分院又将我们这些人安排去靖宇县崇礼林场清水沟一带,做地质调查及化探异常查证。连续工作两个月,有时路线调查,有时次生晕釆样,偶尔施工几个探槽,始终未收获太好的信息和线索。这时已是九月中旬,临撤回时领导安排我和孙师傅两人直接去磐石兴隆沟金矿化点开展工作。这倒令我感到意外,一晃10年沒去那里还不知什么样?故地重游,能不能有新发现,找到金矿体?说心里话,真没有太多的把握,甚至底气不足。因为地质找矿并不是靠运气,需要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充分的地质依据,强有力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合理有效的工程揭露追索。要不然“盲人摸象,毫无头绪”。所以暗自思量,量体裁衣,具备能找到矿的优势差的太多太远。即然领导安排必去无疑,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车把我和孙师傅送到东修家屯,在一个路口停了下来,我也没去找队长安排住房,随意就近来到这家姓刘的院里,把要租房子事一说,房东主人很痛快地答应“行,住这吧!西屋闲着住你两人正合适!”接着开始卸车、搬行李、炊具,很快就安顿好了。砖瓦房,屋里屋外干净又宽厰,明亮的窗户,水泥地面,可比87年住的泥草房子强百倍。</p><p class="ql-block"> 当晚上休息时,简单把兴隆沟区地质概况和孙师傅交流,把将要投入探槽施工揭露的想法也表达岀来。摆在眼前的是南北向大岗梁两端都有可观的金矿化线索。推测和没想,南北两端含金矿化地段之间约1000米长的中间地带,是否空间上存在一条主构造含矿系统?所以这次打算在主岗梁之间选择合适的地段施工几条探槽,看看能否有理想的含矿构造系统存在?孙师傅谦虚地说“我对兴隆沟区不熟,主要配合你以你为主,就按你的思路来,别有啥顾虑。”我只好默然无语。</p><p class="ql-block"> (待 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