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法国:游览凡尔赛宫(1)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9月18日,游凡尔赛宫。然后搭乘国航✈️回国,结束游历法国🇫🇷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塑像</p><p class="ql-block">这座19世纪铸成的雕像,致敬了17世纪那位塑造了凡尔赛宫乃至法国辉煌历史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等候入内参观的游客</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法国大罢工日。虽然我们预定了上午九点半的票,但和前面九点的,后面十点的一样,继续在广场等待,等候法国工人阶级的善心。终于在十一点左右,我们十点前的票都被放入。经过安检,我们终于可以游览凡尔赛宫啦</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团队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开始排队验票、安检入内的散客</p> <p class="ql-block">金光闪闪的凡尔赛宫围栏、大门和大门两侧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也被称为“太阳王的宫殿”,由“太阳王”路易十四下令建造,旨在集中政治权力并彰显其绝对君权,其建筑和花园风格被欧洲各国王室竞相模仿,并且见证了法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包括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署。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进入凡尔赛宫</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的凡尔赛市,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宏伟的宫殿之一,也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典范。它不仅是法国历史上辉煌时代的象征,更是欧洲王室奢华与权力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最初只是路易十三的一座简陋狩猎行宫。他的儿子路易十四于1661年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其转变为一座无比奢华、庞大的宫殿。路易十四将整个法国宫廷和政府从巴黎迁至此地,从此凡尔赛宫成为了法国实际的政治中心,直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完成验票、安检后进入内广场</p> <p class="ql-block">回看围栏及外广场</p> <p class="ql-block">长廊内的精美雕塑</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著名的肖像画家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创作。画中描绘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span>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这幅画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与她的孩子》(Marie Antoinette with Her Children),但实际上在这幅特定的版本中,孩子们并未出现。</p> <p class="ql-block">《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由法国画家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Élisabeth-Louise Vigée Le Brun)创作于1779年。画中描绘的是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是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安东妮亚的女儿,路易十六的妻子。这幅画展现了她优雅的贵族气质和精致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房间里的挂帘与屏风</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些房间包括了国王套间 (Grands Appartements du Roi)、国王寝宫 (The King's Bedchamber)、王后套间 (The Queen's Apartments)等,套间和寝宫等又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诸多的小房间,装饰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洛可可时期法国宫廷画家作品</p> <p class="ql-block">过道里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穿过内广场,准备进入另一侧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过道内熙熙攘攘地穿梭着游人</p> <p class="ql-block">过道里的雕塑</p><p class="ql-block">《马群》(The Marly Horses),正式名称为《 İki At ve İki Erkek Heykeli》(Two Horses and Two Men Statues),也被称为《路易十四的马》,吉勒·马里奥特(Guillaume Coustou)于1740年至1745年之间创作。</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最初是为法国凡尔赛宫的马厩区(Cour des Marly)设计的,因此得名“马群”。雕塑描绘了两匹马和两个骑手的动态场景,表现了马匹的狂野与力量,以及骑手的英勇与控制力。</p> <p class="ql-block">步入王室的教堂⛪️</p><p class="ql-block">金光灿灿的主祭坛、管风琴,彩色大理石拼接图案的地板,穹顶的描述古罗马神话传说的湿壁画、彩色玻璃窗装饰、罗马柱等,无不彰显了王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奢华与权力。</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装饰与湿壁画</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p> <p class="ql-block">法国画家路易-米歇尔·范·洛(Louis-Michel van Loo)<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span>,画中人物是路易十五(Louis XV),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这幅画创作于1748年,属于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绘画。画中展示了路易十五骑在马上的形象,身穿华丽的盔甲和装饰,背景是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体现了当时皇家肖像画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François-Édouard Picot)的作品,画面中的人物是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他是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1830-1848年在位)。画中他身着华丽的军装,佩戴着勋章,坐在宝座上,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权威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创作者属于“ECOLE FRANÇAISE”(法国学派),创作于17世纪(XVIIe Siècle)。画中人物是路易十四(Louis XIV),这是他的肖像画(Portrait de Louis XIV)。</p> <p class="ql-block">当年凡尔赛宫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查理一世的肖像》(Portrait of Charles I),</span>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于17世纪,</span>画中人物是查理一世(Charles I),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阿斯特罗洛吉亚和穆西卡》(Astronomia and Musica),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画家乔瓦尼·弗朗西斯科·巴比耶里(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通常被称为“吉安弗兰科·圭尔奇诺”(Guercino)创作于17世纪,具体年代约为1620年至1630年之间。</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左侧的女性象征天文(Astronomia),她手持天体仪,头戴星星装饰,象征对天体的研究和观测。右侧的女性象征音乐(Musica),她手持乐谱和乐器,象征音乐的艺术和理论。中间的小天使则象征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和谐。画面中通过人物的姿态、服饰和道具,展现了天文和音乐作为知识和艺术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天神的凯旋》,意大利巴洛克画家乔瓦尼·巴蒂斯塔·蒂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创作于18世纪中期,具体年份大约在1740年至1750年间。</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的皇家马车欢迎场景》(“The Royal Carriage Welcome at Versailles”),法国画家亚伯拉罕·布隆(Abraham Bosse)创作于17世纪中叶,具体年份大约在166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路易十四(法国“太阳王”)在凡尔赛宫欢迎贵宾的盛大场景。画面中央,路易十四身着华丽的红色斗篷,骑在马上,显得威严而庄重。他周围是众多的随从和贵族,场面热闹非凡,显示出皇家的奢华和庄重。</p><p class="ql-block">画作上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span>有两只鹰和一个太阳脸的图案,象征着皇权和荣耀;中央部分是欢迎贵宾的场景,背景是凡尔赛宫的宏伟建筑和广阔的田野,展现了皇家的气派。下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饰</span>有狮子、地球仪和吹号角的天使,象征着国王的权力和荣耀覆盖全球。</p> <p class="ql-block">描写战争场面的古希腊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波罗与缪斯》(Apollo and the Muses),</span>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创作于1757年。画中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与九位缪斯女神在帕纳萨斯山上的场景。缪斯女神们各自象征着不同的艺术和科学领域,如音乐、诗歌、舞蹈等。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展现了提埃波罗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神话主题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的寓言》(Allegory of Venice),<span style="font-size:18px;">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span>创作于 1740-175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寓言场景。画面中央是一位身穿华丽服饰、头戴王冠的女性,象征着威尼斯共和国,她坐在宝座上,周围环绕着各种象征力量、智慧、艺术和繁荣的元素。上方的女性形象代表荣耀,手持桂冠,象征威尼斯的荣耀和胜利。</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手持三叉戟的人物,象征海神尼普顿(或代表威尼斯的海上霸权);右侧有手持雷电的男性形象,象征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的主神),象征权力和权威;威尼斯共和国的化身坐在宝座上,周围有象征艺术、科学和商贸的元素;有天使和各种象征物,如乐器、书籍、武器等,代表艺术、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荣耀、权力和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span>意大利画家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创作于18世纪中期(具体年份约为1752-1753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基督教中的“圣母升天”场景,即圣母玛利亚在死后被升入天堂的神圣时刻。画面上方,圣母玛利亚被天使们环绕,正升向天堂,耶稣基督在云端迎接她。下方则是信徒们仰望圣母升天的场景,表现出他们对这一神圣事件的敬畏和赞美。</p><p class="ql-block">提埃波罗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动态的构图闻名,这幅画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宗教画作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列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Fontaine de la Renommée》(声誉喷泉),由法国画家 Jean-Baptiste Martin 创作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具体为1680年至1710年之间)。</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场景,展现了17世纪法国宫廷的奢华生活。画面中央是一个宏伟的喷泉,喷泉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了壮观的水幕。喷泉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增添了自然的美感。</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一群贵族人物骑着马,穿着华丽的服饰,显得非常显眼。他们似乎在进行一次宫廷出游或狩猎活动,展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休闲娱乐方式。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各异,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欣赏周围的景色,整个场面充满了生动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在喷泉的前方,有一只狗在奔跑,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喷泉的基座上有几尊雕像,进一步装饰了这个场景,显示出当时对艺术和雕塑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太阳王的凯旋》,亚伯拉罕·布罗赫(Abraham Bloemaert),创作于17世纪。</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的凯旋场景。画面中,路易十四身着华丽的服饰,站在画面的中央,显得庄重而威严。他被一群贵族和官员簇拥着,场面热闹非凡。画的背景展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和远处的风景,象征着国王的权威和国家的繁荣。建筑上的太阳图案进一步强调了“太阳王”的称号;画面中的人物服饰华丽,表情各异,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注视着国王,整体氛围庄重而热烈;其象征意义在于太阳图案、华丽的服饰和宏伟的建筑都象征着国王的权力和荣耀,体现了17世纪法国宫廷的奢华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西风神与花神》(Zéphire et Flore),法国雕塑家克洛德-米歇尔·克劳德(Claude-Michel Clodion)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777年</span>创作。</p><p class="ql-block">雕塑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的西风神(Zéphire)与花神(Flore)的故事。西风神是掌管西风的神祇,花神则是春天和花朵的女神。在这座雕塑中,西风神轻柔地拥抱着花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复苏。雕塑中的动态姿态和细腻的表情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柔美与和谐,体现了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底座上的铭文“ZEPHIR ET FLORE”也直接标明了雕塑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作者是 P. Autreau,画名为 “FRÉMIN”,创作于 1701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了一位穿着18世纪早期服饰的男性,名为Frémin。他穿着灰色外套,红色内衬,衣领和袖口有精致的褶边装饰,显示出其社会地位较高。他手中拿着一把锤子,旁边还有一些雕塑工具,表明他可能是一位雕塑家或与艺术相关的职业人士。</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展示了一个古代街市的场景,人物穿着传统服饰,街道两旁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画中人物活动丰富,有的在交谈,有的在行走,还有的在进行日常的买卖活动,整体氛围生动热闹。</p> <p class="ql-block">整个厅里都展示了清代中国的建筑和市井风情</p> <p class="ql-block">洛可可艺术风格通常强调优雅、精致和华丽,这幅画展示了一位穿着华丽服饰的女性肖像,背景和服饰细节都显示出浓厚的古典风格。</p> <p class="ql-block">Hubert Robert(1733-1808)是法国18世纪末期的著名画家,以绘制古典园林和建筑景观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善于描绘自然景观与古典建筑的结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于 1794年的</span>《The Effects of a Storm in a Park》(公园风暴的影响),画面中倒在地上的大树、断裂的树枝和散落的木板,显示出风暴的破坏力;各种人物,有的在清理风暴带来的残骸,有的在交谈,还有的在欣赏或讨论眼前的景象。人物的服饰显示出这是18世纪末的法国社会。几座古典风格的雕像和装饰性花瓶,增加了画面的文化氛围;远处可见的一座古典建筑和拱桥,显示出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