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齐鲁之六: 孔子博物馆・三孔景区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 月 12 日)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是齐鲁之行的最后一天,原计划用一整天深入游览孔庙、孔府与孔林,可天公不作美,半夜就大雨滂沱,清早雨也没停,只是由大雨转成中雨。在酒店附近简单吃了早餐,披上雨衣,步行到不远处的汽车总站,刷身份证免费搭乘 K01 路公交车前往曲阜孔庙景区。 或许是雨天的原因,上下车乘客很少,公交车中途停靠也不多,原本预计一个小时的车程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在游客服务中心附近下了车,见雨势又大了,踌躇了一会,决定调整行程,打车前往孔子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在曲阜城中轴线南端,距孔庙约四公里。踏上博物馆前长长的缓坡台阶,朝着宏伟的青铜孔子立像走五六分钟,右转来到正门,打量博物馆外观,只见该建筑造型方正,似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台榭院落布局,外立面则以米色石材为主,气势恢宏,风格典雅,既体现儒家文化中正和谐,又有现代气息,成为纪念孔子,系统展示其思想体系、学术成就并收藏相关文物的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入口接受安检,进入 “孔子的一生” 展厅,展厅用丰富书画、实物陈列与场景塑像,再现孔子少年勤学、青年游历、中年从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著述授徒的人生轨迹。虽对孔子经历、思想有所了解,但他从年少到暮年秉持 “仁者爱人” 胸怀,以苍生福祉为己任,凭 “知其不可而为之” 勇气践行理想,其精神激励后世,也让参观者动容。后面的几个展厅,则是用图文、实物与场景再现等形式,侧重展示孔子教育理念、学术成就与中庸思想,阐释孔子以 “仁” 为核心、以 “礼” 为准则、以 “中庸” 为方法的思想体系,及对大同社会的深远追求,让我不禁想起宋代理学家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的感慨。中午走出博物馆,欣喜地发现雨停了,随即打车赶往孔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群。据史料记载,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去世后,次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为其三间旧宅立庙,陈列遗物,保存其生前衣物、车马等物品,并确立了祭祀制度。往后历经两千多年近百次的扩建修缮,尤其是明清两朝的增修,孔庙形成如今规模。成为我国现存儒家祭祀建筑中规模宏大、等级最高的一处。1961 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 年评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历史上,12 位皇帝亲临曲阜祭孔,172 位孔子弟子及后世儒家代表人物配祀其中,可见孔子受尊崇程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庙建筑形制仿北京故宫,中轴对称,红墙环绕,角楼耸立,主体建筑贯穿南北中轴线。刚踏进孔庙,细雨又下了起来。进门左转来到起点建筑 —— 三间四柱冲天式石质牌坊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 年)。“金声玉振” 寓意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像完美乐章有始有终,四根八角石柱顶部饰有莲花宝座及独角兽 “辟邪”,象征驱邪护佑。金声玉振坊后面是棂星门,初为木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 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改为石质,古人视棂星为主文运之星,祭天先祭棂星,此门寓意尊孔如尊天,各地孔庙或文庙前多有棂星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竖立一旁的建筑布局图了解到,孔庙的主体沿中轴线展开,形成九进院落,含牌坊、门坊、殿堂等二十余座主要建筑。我沿神道走在中轴线上,依次经过了太和元气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等建筑,来到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里的古代藏书楼,存有大量御赐典籍。清康熙年间当地曾遇一次大地震,奎文阁因结构坚固未受任何损坏,突显了其强大的抗震能力。奎文阁后面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该殿始建于宋,明代重建,清代雍正年间遭雷火后重修。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覆黄色琉璃瓦,四周立 28 根约六米高蟠龙石柱,雕刻精美。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像,两侧陪祀 “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及 “十二哲” 牌位,可惜殿内暂停开放,游客无法入内瞻仰。大成殿前有杏坛,据说是孔子讲学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庙碑刻众多,上至两汉,下迄民国,共有 2000 余方石碑,涵盖祭孔、修庙、题记等内容。大殿与奎文阁间院落里有 13 座碑亭,南排 8 座、北排 5 座,呈东西对称布局,存有历代帝王御制石碑,含金代 2 座、元代 2 座、清代 9 座,被誉为 “露天历史档案馆”。置身孔庙另一个突出印象是古树林木遍布。在大成门与奎文阁之间中轴线东侧,有一株2000多年来历经五次枯荣的孔子手植桧树,四周设石质护栏,立有 “先师手植桧” 石碑。大成殿前还有一株 2100 年古柏,旅游团来导游都会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孔庙,快步赶往毗邻的孔府。这是孔子嫡系后代长期居住府邸,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整体分东、中、西三路,共四百六十三间厅、堂、楼、房。孔子去世后,子孙守庙而居。自汉代起,朝廷多次追封孔子及其后裔,至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 年),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册封为 “衍圣公”,该爵位自此世袭了八百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府又为衍圣公新府,是朱元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诏令兴建,并确立了“前堂后寝” 格局,此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形成现今规模。进入圣人之门后,沿中轴线依次参观。第一道是仪门 —— 重光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四根圆柱支撑门楼,门楼四角有八个木雕莲蕾。平时关闭,仅在皇帝驾临、迎接圣旨、祭孔、婚丧等重大活动时开启,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仪门后面是大堂,这里专供衍圣公接圣旨、举大典用,陈列一品爵位仪仗。大堂前的院落里,东西两厢是仿照朝廷六部设的 “六厅”,依次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和掌书厅,分理府内事务。大堂后面是二堂,用于会见宾客、处理日常事务。大堂与二堂相连接的穿廊下,左右各有一条大红长漆木凳,相传明代阁老严嵩为求“衍圣公”说情,在此坐等许久未获接见,“冷板凳” 一说由此而生。过了二堂是三堂,三堂是孔府处理家族内部事务、主要审理杂役佣人纠纷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堂后面是衍圣公及其家族生活区域后寝区,是家族日常起居、会客、宴饮的核心区域内宅,与官衙(前堂)构成 “前堂后寝” 格局,体现儒家 “内外有别” 礼制思想。前堂楼是衍圣公居所,后堂楼是女眷生活区,配以东西厢房。紧接生活区域的是有山水亭榭的园林,园林中有 “五柏抱槐” 景观,即古柏在约 400 年前遭雷击,树干虽裂为五瓣却都存活,过了200 年,一颗槐树种子落入五瓣古柏的中心,之后在缝隙积土中生根发芽后与柏树共生,形成这一奇妙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完孔府,见时间尚有富余,决定参观一下孔林。查看地图发现两地相距约两公里,于是搭乘三轮车前往。车主知我时间紧,建议我只游览孔林核心区域,还详细告知路线。按其所指,进入孔林正门后左转,经洙水桥(明永乐十二年始建,清代重修)、墓门,观览子贡手植楷树及康熙、乾隆、宋真宗三座驻跸亭,最后到孔子墓及儿子孔鲤、孙子孔伋墓前肃立致敬,表达对孔子的追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束游览走出孔林,不意那位三轮车师傅正等在门口,主动送我去公交车站,途中还热情补充介绍 “三孔” 典故,指点曲阜古城门位置,曲阜人的淳朴真诚让我感动。下车后,顺利搭乘 K01 路公交车前往曲阜东站,为我的这次秋游齐鲁画上圆满句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