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半年来,参观几处北京古城遗迹,迫使我翻阅查找资料,归纳梳理出一条北京明代古城墙修建及拆除通俗简略线条即:北京明代古城墙在历史上,起源于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元大都城,由刘秉忠主持建于1267年至1276年完成。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此基础上改建,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成,全长约24公里。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计划再建一道外城,因财力不足,最终只在南城外筑起一条城墙,就是今天东起广渠门,西到广安门的外城。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跨越600多年中逐步修建完善。其中元朝以夯土建设的土城墙,奠定了北京明代古城墙的地理基础。明朝大规模扩建改造,城墙的外墙改用砖石结构,形成内城、外城、护城河防御体系。清朝时,北京明城墙继续做为防御功能加以使用,对局部改建、修缮维护和加固。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对北京明城墙的实际破坏加大,明城墙基本失去防御功能。民国时期为改善当时北京城市交通状况,市政对北京明城墙改造修建穿越城墙的道路,开辟大量豁口及门洞,皇城城墙基本被拆完。同期拆除西便门、德胜门、正阳门等8座门,最终导致城墙大规模被拆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新政府曾拨专款维修北京明城墙,特别是古城门楼。但到1952年,郭沫若等人提出倡议,北京明城墙失去军事防御功能,障碍城市发展,是旧时代的象征,成为禁锢人民思想的精神枷锁,必须彻底拆除。这个倡议遭到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坚决反对,指出北京明城墙是历史建筑艺术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和文化价值,应完整保留以传承民族记忆。梁思成还提出整体保留老北京城,另行开发北京新区的建设方案,但方案最终未能改变决策,这座经历六朝更迭战乱风云,近600多年的北京明城墙被拆除时,仅保留了天安门广场周边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等少数段落。1953至1959年,短短的7年时间里,这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为损毁永远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些年前,我曾经在网上搜索到有关北京明代古城墙四段珍贵航拍照片及视频,一段是一位法国摄影师1907年坐环城火车拍摄的;一段是一位不知名子的摄影师,在更早的时间站在东直门护城河对岸拍摄的;还有一段是1950年苏联摄影师坐飞机,从空中航拍的北京明代古城墙城;还有一段是1946年美国摄影师德米特立凯塞尔在飞机上拍摄的老北京明城墙中轴线照片,红墙黄瓦韵味十足。四段照片及视频记录了雄伟壮观的老北京明城墙,一座座马面敌台巍然耸立,一座座城门楼巍峨挺拔。气势雄浑的北京明代古城墙外绿树成荫,护城河水荡漾,白鸭成群在水面嬉戏。犹如一幅幅静谧的风景油画。空中俯瞰北京明城墙全貌,城墙清晰可见,城门楼、护城河一目了然,紫禁城琼楼玉宇金碧辉煌,长长的古城墙气势嗙礴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网上看到老北京明古城墙的珍贵视频、照片截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为防御北方蒙古部落、游牧民族的侵扰,元朝皇帝忽必烈采纳刘秉忠、郭守敬建议,令刘秉忠主持设计,采用夯土修筑元大都城墙,历时十年整,其形状为方囗形。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令蒯祥主持对元代城墙进行大规模缩减和扩建,放弃元大都北城墙,后退5里,将城墙方囗形状面积改建成凸字形布局,增设内城九门和外城城墙,每座城门均建有城楼、箭楼和瓮城,另外在城墙四角还各建箭楼一座,统称为城角箭楼。箭楼是城垣防御体系的核心建筑,高约32米,高大雄伟气象不凡。内城外城总长度达32公里,城墙最高处增加到14米,城墙顶部宽10米,墙体外则改砖石结构,城墙上建有垛口、箭垛、盾墙。城内同时修建紫禁城(北京故宫),形成皇城、内城、外城、护城河多重防御体系。两项工程总耗时14年,1420年完工,规模宏大、巍然屹立、气势雄伟。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又对明城墙进行必要的修缮。到清代,乾隆年间对北京明城墙,特别是东南角楼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清及民国时期北京明古城墙上仍有驻军值勤和铁炮,继续作为防御工事使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用火炮摧毁了正阳门、朝阳门箭楼,为运输物资和军队,又拆除永定门以西的城墙、崇文门瓮城和箭楼。与此同时北洋政府建京师环城铁路,挖断了北京明城墙东南角楼周边的城墙,造成东南角楼主体结构受损,后组织人力物力对其补修。此时的北京明城墙已失去实际防御作用,最终撒走值勤驻军,致使北京明城墙走向衰落破败境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仲夏五月,与老伴参与社区樱花沟一日游活动,返回时在北京站东不远处下车,瞧时间不到四时,抬头看蓝天白云,耳边微风拂面,索性继续前往眼前还未曾打卡,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遗址公园依一段1.5公里的明城墙遗址而建,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这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箭楼,也是北京古城的标志。据说为修复遗址公园,相关部门用重金赎回散落民间的明城墙砖,用这些明城墙砖,对这段古城墙在保留旧貌的情况下砌砖加固,上方保留了原始模样,可见百年前风侵雨淋斑驳砖石及黄土夯实地基,城墙下种植草坪花卉,加上原有的古树鳞皴如甲枝繁叶茂, 衬托出北京明城墙体的雄伟壮观与沧桑古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角楼建于明代内城的东城墙和南城墙结合处,登城斜坡马道,原为砖石露棱面排列堆砌,现改为石条台阶,方便游客上下。城墙上在原址复建有铺舍2间,即当年驻军兵佣执勤休息使用住房。不远处保留着百年前的旗杆石、铁火炮等古迹。东南角楼即箭楼,为明清两朝多次修缮,城墙砖石上可寻见印有嘉靖、隆庆等年号或窑记、私人印记,其外形与内木结构被完整保留下来。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脊,与灰筒瓦结合,形成独特民族建筑风格。四面砖垣,楼设西、北两座大门,连接转角房,门上设直棂窗。楼内采用砖木卯榫结构和楔形木柱架梁形式,立木柱20根,原为金色漆,民国时期修缮维护时,由于技术等多种原因支撑梁架木柱改为红漆,角楼内铺设楼板三层,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楼平面呈曲尺形状。楼内有四层,共设144个箭窗,分四排,东南方向各14箭窗,西北方向各4箭窗,用于防御来敌与瞭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砖石铺砌的北京明城墙上,抬头看箭楼与远处一片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眼前高速铁路上火车飞驰往来,网络交织般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光影交错。角楼雄伟如沉淀的历史缩影、与现代的繁华市容交相辉映,组成一幅东方文明古国独有的现代城市画卷,让人赞叹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中我们可以说北京明城墙是世界独一无二,其历史价值与建筑成就举世公认。它的消失确实使世人遗憾,但当年拆与不拆北京明城墙,我们前辈那一代人,站在破碎山河重建,生活物资匮乏倒悬之危时,残酷无情的现实考量,真的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更难,那种抉择是心酸、痛苦、残忍,犹如断臂切骨。站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回头审视特定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国力及国际环境。我们无法对前辈那段经历简单的评判对与错。只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更加用心保护好现存的古城墙及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从这些残垣断壁及古建筑中,去深耕和弘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内心深处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尊重和传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为华夏儿女,还真心希望在北京现代化钢精水泥高楼林立与悠悠古城墙、名胜古迹相间的繁华都市,能看见新崛起砖木材料,榫卯结构的传统楼宇,在和而不同中展现华夏古代建筑智慧的独到之处,将民族传统建筑独特技艺代代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己巳蛇年仲夏五月写于北京昌平名佳花园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良月(10)发表于美篇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上面系列图片均为作者用华为手机拍摄于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