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祭祀中华炎黄祖先和历代帝王、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它与太庙、孔庙并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1500平方米。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包括琉璃影壁、庙门、钟楼、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等。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1米,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其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屋顶覆盖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庙内共供奉188位历代帝王和79位功臣名将。祭祀标准经历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16位帝王,到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不断扩充的过程。乾隆皇帝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观点,强调中华文明传承的连续性。</p> <p class="ql-block">庙内许多建筑的主要构件,如景德崇圣殿的楠木柱等,均为明代原物,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选祭祀的帝王不仅包括汉民族帝王,也有少数民族帝王,如元世祖忽必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等,体现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观。功臣名将则按照"文东武西"的布局供奉在东西配殿,包括诸葛亮、房玄龄、岳飞、文天祥等著名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一个特别之处是庙内有单独为关羽建立的关帝庙,形成了"庙中庙"的奇特布局,体现了对关羽的特殊尊崇。</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流传帝王庙的顺口溜形象描述了其特点:“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其中“有钟无鼓”是因为其遵循皇家陵寝规制,只设钟楼;“有庙无佛”则因其祭祀的是帝王功臣而非神佛。</p> <p class="ql-block">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四座御碑亭是庙内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筑,它们不仅体现了清代碑亭建筑的极高规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四座御碑亭分列于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前广场的东南、西南、正东、正西四个方位,均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规制很高。</p> <p class="ql-block">四座御碑亭内保存有清雍正、乾隆的御制碑,碑趺造型独特,雕刻精湛。留意辨别龟趺(赑屃) 与龙趺的不同造型,其雕刻极为精细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了常见的赑屃驮碑,还有一种更为罕见的龙趺碑(或称龙驮碑),其碑趺(底座)完全采用龙的造型而非赑屃。</p><p class="ql-block">全国现存四通龙驮碑,其中两通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另外两通分别在明长陵和承德避暑山庄。</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的四座御碑亭,是清代鼎盛时期的产物,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如龙趺、无字碑)以及丰富的碑文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文化空间。</p> <p class="ql-block">四座御碑亭它们不仅宣扬了清朝皇帝“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大一统历史观,也体现了其对历代帝王“法戒兼资”(效法功绩与借鉴教训并存)的思考,是了解清代政治、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不仅是宏伟的古建筑,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代帝王庙静立于北京街头,红墙黄瓦之下,是一部用砖木写就的华夏史诗,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磅礴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