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峰霄篆刻航天员印譜

九三画院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工作室的窗前,望着案几上那一排排篆刻完成的印章,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说的平静。每一道刀痕,都是对时代的致敬;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段飞天的传奇。作为一名篆刻人,我从未想过,手中的刻刀有一天会与星辰大海相连。</p> <p class="ql-block">几个月前,当我接到为“航天员印谱”创作的任务时,内心既激动又忐忑。梁峰霄,只是个普通的名字,但这个名字背后,是我几十年对金石篆刻的执着。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套印章,而是一部用刀与石写就的中国航天史诗。</p> <p class="ql-block">第一枚印章,我刻的是“杨利伟”。三个字取法汉印,端庄肃穆。红色印泥落下那一刻,仿佛看见神舟五号划破长空,那一声轰鸣,是民族觉醒的回响。我不只是在刻名字,是在铭刻历史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翟志刚。“出舱”二字被我化入印文,用缪篆笔意写出苍劲之力。那枚红印,像极了他在太空挥动的国旗,飘扬在无垠宇宙中。我特意在边款上刻下:“一步出舱,千年梦圆。”</p> <p class="ql-block">刘洋的名字,我用了婉转的朱文风格。她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她的飞行,不只是突破,更是平等与勇气的象征。印章左侧,我加了一行小字:“巾帼凌云志,星河任往返。”</p> <p class="ql-block">每一枚印章,我都选用上好的寿山石。石质温润,如同这些航天员沉默却坚定的性格。王亚平、聂海胜、景海鹏……他们的名字在我手中慢慢成形。有人问我为何不用机器?我笑而不答——机器能刻字,却刻不出心跳。</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梦见自己站在发射塔下,手中捧着一套刚完成的印谱。火箭升空,火焰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印面上那一枚枚鲜红的名字。醒来后,我立刻起身,在灯下补刻了邓清明的印章。他等待了25年,终于圆梦太空,这份坚持,值得最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那天,我带着印谱去了现场。背景板上写着“中国航天手控交会对接第一人英雄刘旺返乡座谈会”,我怀着激动敬仰的心情,把“航天英雄刘旺”那枚印章亲手赠予刘旺。印面刻上平遥古城墙的形象,当人们惊叹地响地了热烈的掌声时,我看见一位老者轻轻抚摸印面,眼里泛着光:“这字,有魂。”</p> <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提议将这套印谱制成限量版文创。我同意了,但坚持每一件都必须手工钤印。是想让这份记忆,能被更多人捧在手里,饮进心里。</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动容的是神舟十三号乘组完成六个月驻留那天。我连夜刻下“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联名印,印文四周环绕着北斗七星图案。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太空中的呼吸声,与我的刻刀声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朋友说我老了,还这么拼。可我知道,有些事,必须趁还能拿稳刀的时候做完。我常坐在案前,一边听着航天新闻,一边打磨印章边缘。窗外四季更替,屋内刀锋不息。</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我,为什么印章背景总爱用紫色?我说,那是夜空的颜色,也是传统书画常用的底色。它深邃、沉静,像极了那些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不喧哗,自有声。</p> <p class="ql-block">如今,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九号,二十四位航天员的名字,已尽数落于石上。景海鹏四次飞天,我在他的印章边款刻下“四度凌霄”;陈冬成为最年轻的指令长,我用阳文写出“少年执剑,直指苍穹”。</p> <p class="ql-block">这套印谱,最终命名为《飞天印谱》。它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某个展览馆,它属于这个时代。每当有人问起这些印章的故事,我就讲一段航天往事,讲一个名字背后的坚持与热血。</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又开始准备神舟二十号的印章。发射时间定在2025年4月24日,三位新面孔即将奔赴星辰。我选了一块青田石,准备用楚篆风格来刻——那是属于未来的笔意。</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会想,若干年后,当人们翻开这本印谱,看到这些名字和印痕,会不会也像我此刻一样,心头一热?会不会也想起,曾有一群人,把梦想送上了星空?</p> <p class="ql-block">刻刀落下,红印浮现。那一刻,我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古老的方式,讲述最现代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而这一切,始于一个简单的信念:英雄不该被遗忘,而铭记,也可以很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