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回眸-第二篇大串联(1)

云游天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游数万里,火车行天下</p><p class="ql-block">导言</p><p class="ql-block">荏苒间文革已经离我们快要60年了,我们已经从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越过了花甲年龄,奔向耄耋岁月。文革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太多了。其中大串联的经历是最平实的也是最清晰的,它成为同龄人共同的回忆。其中每一个人的摄@记忆尽管可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但是这也像一滴水映射阳光一样,也映射出“大串联”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其特殊的运动。这场运动将被刻写在历史的石碑上,成为历史长河中奇特的浪花。</p><p class="ql-block">曾经响彻神州大地的狂飙宣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么与文革相伴生的大串联也同样是史无前例的。</p><p class="ql-block">早在1600多年以前,唐朝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写的那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应该同样也可以作为对文革,对大串联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大串联的起始</p><p class="ql-block">1966年8、9月间,中央文革小组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借助于青年学生的大串联,毛泽东要把文革之后烧到神州大地,摧毁新中国成立后他所建立的党政行政体系,已实现他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接见红卫兵</p><p class="ql-block">大串联的萌芽大约在六七月间,全国已出现“串联”师生。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取“文革造反经”,而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以大中学生为主。</p><p class="ql-block">从1966年8月18日开始,毛泽东分8次会见了红卫兵。受接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青年师生大约有1千3百万人。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大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从8.18毛自动接见红卫兵开始,就正式拉开了全国大串联的帷幕。</p><p class="ql-block">全国大串联</p><p class="ql-block">因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就要有人“冲锋陷阵”。从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表明,学生是最容易受鼓动的,很多激情的革命口号就会让这些荷尔蒙懵懂的青年人激情澎拜。尤其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十几年来一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上甘岭》中的英雄人物,从毛泽东号召这一代青年人要承担埋葬帝国主义的重任,到九评鼓动的“反修防修”,十几年的舆论和教育让这一代人成为点火就着的激情一代。让没有参加过父辈的革命战争经历而遗憾的青年们,在“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反修防修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样激动人心的革命口号鼓动下,又有“红旗卷起农奴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样的革命豪情的注入,它们与充盈的荷尔蒙交织在一起,交互激荡,形成了一股似乎可以掀翻地球一样的共振。</p><p class="ql-block">在伟人周密战略部署中,首先把首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发动起来,接着又“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一支“先头部队”,以此来冲击“资产阶级发动路线”。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比起动用工农兵的“成本”更低。1966年下半年,“中央文革”频繁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如同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拜。</p><p class="ql-block">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让毛主席接见的师生,他们取“文革造反经”。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红外围”学生,大串联以大中学生为主,甚至有个别小学生跟着哥哥姐姐一起串联。那时各地都成立了很多“红卫兵接待站”,红卫兵满天飞,不管“飞”到哪里都有人接待,接待站就像现在的旅行社一样搞全程服务,以保证“文化大革命”的“流程”顺利进行。各地政府生怕招待不周会“引火烧身”,因为得罪了红卫兵就是“破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吃不了兜着走。红卫兵来了,当权派就可能变成了“走资派”,他们明知对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明知红卫兵的危险,但也得硬着头皮欢迎。红卫兵所到之处有吃有喝,这在那个没有粮票就寸步难行年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红卫兵没有粮票却能在食堂里畅通无阻;城里的公共汽车也成了他们的“旅游公车”,不管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乘坐,不用买票爱到哪儿就到哪儿;至于火车就更是成为“红卫兵专列”了,一分钱不交就可以周游全国。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串联”的“盛况”,同时也是一次“免费旅游的热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