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起拳风——,七里河区太极拳协会百人展演绘就城市康养新图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白塔山巅,洒在缓缓东流的黄河水面,粼粼波光与岸边晨练者的身影交叠成兰州最动人的晨景。9月的兰州,秋高气爽,风清日朗,在七里河区黄河岸边的百合广场上,一场酝酿已久的太极盛宴正悄然拉开帷幕——兰州市七里河区太极拳运动协会组织的百余名太极拳爱好者,以黄河为幕、以广场为台,用一招一式的从容舒展,演绎着传统武术与现代生活的深度交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清晨天刚蒙蒙亮,百合广场上已热闹起来却不喧嚣。穿戴着统一白色、红色和蓝白相间色太极服的爱好者们陆续到场,他们中有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有身姿挺拔、眼神专注的中年骨干,也有个别眉眼间透着朝气的青年学员。大家根据穿戴服饰分片集中在广场各处。在教练指导下调整呼吸,双手缓慢画圆感受气息流转;有的面对着黄河水纠正身形,让每一个抬手、转身都贴合“圆活连贯”的要义;还有相熟的拳友互相提醒着招式细节,“揽雀尾的‘棚’要含劲,别太生硬”“云手的步幅再匀一点,跟呼吸对上”,轻声细语里满是对太极的敬畏与热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8时整,随着舒缓悠扬的《高山流水》乐曲响起,原本分散习武的百余名爱好者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缓缓聚拢成整齐的方阵。站在队伍前排台阶上的协会会长,是位年过六旬却身形如松,她微微抬手,掌心向下轻按,整个方阵瞬间安静下来——这是太极“以静制动”的默契,无需言语,一个手势便足以传递节奏。紧接着,会长起势:左脚轻轻迈出,与肩同宽,双臂如抱圆球般从体侧缓缓抬起,掌心相对,呼吸随之沉至丹田。身后的百余人如同镜面复刻,动作虽算不上整齐划一,却不僵硬,每一个抬手、屈膝、转身都带着太极特有的“圆”与“柔”,仿佛百余株垂柳在微风中摆动,看似随意,却暗含章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展演的第一套拳是简化24式太极拳,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套路。从“起势”到“野马分鬃”,再到“白鹤亮翅”,百余人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卡顿。阳光穿过薄云洒在白色的太极服上,衣袂飘动间,竟让人分不清是光影在动,还是招式在流。站在方阵右侧前排的这位光头大爷,已年过七旬,练太极已有十多年,他的“搂膝拗步”做得格外舒展:左腿前弓,右腿后蹬,左手按在左膝上,右手向前推出,身体微微侧转,眼神随着手的方向延伸,整个人如同拉满的弓,看似柔和,却藏着“刚柔并济”的力道。“以前我膝盖疼,走两步都费劲,练了太极后,慢慢能蹲能站,现在跟着大家一起在黄河边练,看着水、听着曲,心里特别敞亮。”大爷说这话时,手上的“手挥琵琶”刚做完,指尖轻挑,带着几分灵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方阵左侧有位青年学员格外惹眼。他是一名程序员,上班总对着电脑久坐,肩颈僵硬得像块石头,偶然跟着同事来黄河边练太极,一坚持就是3年。此刻他正在练“倒卷肱”,退步时脚掌先着地,重心慢慢后移,手臂向后划弧,动作比老一辈稍快些,却也难得地守住了“轻稳”——太极不讲究“快”,讲究“稳”,哪怕是年轻人,也要学会“慢下来”。“刚开始觉得太极‘慢悠悠’的,不像跑步、健身那样‘出效果’,后来才发现,练完后肩颈不酸了,晚上睡得香了,连开会时都能沉住气了。”年轻人说这话时,刚好做到“海底针”,身体前倾,右手向下探,左手护在腰侧,腰背挺直却不紧绷,完全看不出是曾经的“职场低头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乐曲渐转,从《高山流水》换成了更富韵律感的《太极韵》,展演也进入了第二阶段——集体演练42式太极拳。这套拳比24式更复杂,多了“掩手肱捶”“野马分鬃”等讲究力道与节奏的招式,对协调性要求更高。但百余人的方阵依旧整齐,尤其是到了“云手”环节:百余人同时向左侧迈步,身体随之转动,双臂交替划圆,如同百朵云彩在广场上流动,脚步摩擦地面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只有衣料摩擦的“沙沙”声与乐曲、黄河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清晨最特别的“交响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广场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有的举着手机拍照,有的站在路边静静观看,连原本在黄河边晨跑的人,也放慢脚步,忍不住多看几眼。“这场面真壮观,百来人一起练,看着就舒服。”路过的游客正好遇上这场展演,纷纷感叹:“兰州不光有牛肉面、黄河桥,还有这么有味道的晨景,这太极跟黄河配在一起,真有点‘天人合一’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9点半,乐曲渐弱,展演接近尾声。百余人以“收势”收尾:双臂缓缓下落,掌心向下,呼吸随之平缓,左脚收回与右脚并拢,身体恢复站立姿势,整个过程安静而庄重,没有一丝嘈杂。当最后一个动作完成,方阵里响起了轻轻的掌声——这不是给别人的,是给自己的,也是给黄河、给晨光、给这份坚持的掌声。会长走上前,对着大家深深鞠了一躬:“咱们练太极,练的是身,修的是心。今天在黄河边,百来人一起练,练的就是这份‘和’——人与自己和,人与人和,人与天地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太阳渐渐升高,黄河水依旧东流,百合广场上的人群慢慢散去,有的继续留在原地单独练习,有的三三两两结伴去吃牛肉面,还有的带着孩子沿着黄河边散步。白色的太极服渐渐融入城市的晨光里,但那份从容、那份柔和,却像黄河水一样,留在了每个参与者的心里,也留在了这座城市的清晨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兰州市七里河区太极拳运动协会成立8年来,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名会员,黄河岸边的广场、公园,早已成了他们的“露天课堂”。他们不仅自己练,还经常组织公益教学,在社区、学校、养老院开设太极课,让更多人接触太极、爱上太极。会长告诉我们:“黄河是兰州的母亲河,太极是咱们的传统文化,把两者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文化,这就是咱们兰州人自己的‘康养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每当清晨或傍晚,走进七里河区的黄河岸边,总能看到练太极的身影:有的是三五人的小团体,有的是几十人的大队伍,白色的太极服与黄色的河水、绿色的柳树相映成趣。他们或许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都在一招一式的舒展里,感受着太极的魅力,也感受着黄河岸边的慢生活——这是兰州最生动的民生图景,也是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最美的交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