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游酢

曾汉龙

<p class="ql-block">游酢(1053年—1123年),字子通,后改字定夫,号广平、廌山,世称广平先生、廌山先生,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是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 </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游酢出生于世代耕读家庭,早年受教于族叔游复及大儒江侧。熙宁五年(1072年)到京城游学,求学于程颢、程颐。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历任越州萧山县县尉、河清县县令、齐州判官等职。曾因下属违法牵连被贬罢官,宣和五年病逝于和州含山县寓所,谥号文肃。</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游酢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曾与杨时拜访程颐,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他在二程学说基础上,提出天理价值论、道器论等哲学主张,著作有《易说》《中庸解义》等,对传播和弘扬二程“洛学”、成就程朱理学贡献重大。其书法与“苏、黄、米、蔡”齐名,草书被称为“游体”。</p> <p class="ql-block"><b>学术思想</b></p><p class="ql-block">天理价值论: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天理存在于人心,先于万物。他强调道德的世界价值,将道德伦理作为评判一切的准则,其对天理价值的追寻包含强调圣贤境界、践履功夫以及修齐治平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道器论:继承二程对“道”的认识,认可“道”的非物质性和自然规律性,认为“道”可统帅万物但依托于物。他主张君子要认识和体会道,不被具体事物限制,要体察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根源。</p><p class="ql-block">道体论:从《中庸》“天命之谓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由天命赋予,道是性之本体。道体说强调对道的内心体验,要求人们克制嗜欲,加强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心性论:认为心是认识的主体和宇宙的本体,兼有道德属性,仁是心之本体。他还将人心分为私己的人心和亲亲、仁民、爱物的道心,强调要战胜人心之私,回归道心之公。</p><p class="ql-block">性即天道论:明确提出“性即天道”的命题,认为人之性是天命所生,由此得出性善论。他认为后天习气不同导致人有善恶之分,同时也肯定了正常人的生理要求。</p><p class="ql-block">“尊德性”与“道问学”:认为诚是内在超越,性、诚与道、理是统一的。修成“诚”要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方面入手,“尊德性”是从诚的天赋出发了解事物,“道问学”是通过学习使固有之诚明白起来。</p> <p class="ql-block"><b>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理学传承与发展 :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游酢是二程理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与杨时“载道南归”,将二程的思想与学问从中原带到福建,为后来朱熹理学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重心南移。他提出了天理价值论、道器论、心性论等哲学主张,其理学上的诸多见解,朱熹在后来的《四书集注》中多有采用,他所掌握的二程第一手资料,也成为朱熹编辑《二程遗书》的主要材料来源。</p><p class="ql-block">教育贡献 :游酢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如黄中、胡安国、吕本中等人,他们对朱子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很大帮助,其中胡安国是湖湘学派代表性人物,其再传弟子张栻是湖湘学派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政治贡献:游酢从政四十余年,理政有方,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勤政为民,省刑薄敛,深受民众爱戴,程颐称赞他“政事亦绝人远甚”。</p><p class="ql-block">文化贡献 :游酢的书法造诣与“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其草书被尊称为“游体”,他还被列为宋朝七位草圣之一。此外,其诗儒雅脱俗,朗练清新,节奏轻缓自然,为杨万里“诚斋体”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b>书法贡献</b></p><p class="ql-block">书法地位卓越 :游酢的书法造诣与“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在清朝时被称为“草圣”,其草书被尊称为“游体”。清乾隆年间,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草书字典《草字汇》的作者石梁把游酢列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的宋朝七位草圣之一。</p><p class="ql-block">草书风格独特:游酢草书笔画线条之间映带照应,气脉连贯,体势灵动。用笔灵活,使转委婉曲折,圆韵而遒劲,铺毫抽锋,极富弹性,巨细收敛,变化无穷。其笔法简洁,简省了古法中的“藏头护尾”及行笔中的顿挫,大部分线条出自中锋,直来直去,简洁明快。</p><p class="ql-block">丰富书法理论:刘熙载在《艺概》的《书概》中,以游酢的草书为例,指出“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大,而在心小”,强调了草书创作中法度与胆魄的重要性,丰富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p><p class="ql-block">作品传承后世: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收入较多游酢的单字草书,部分书法拓片今存于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馆,为后世研究和欣赏其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b>教育观点</b></p><p class="ql-block">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游酢在《诲子》诗中写道“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勉励后代子孙勤奋学习,强调国家、社会到处都有用人之处,只怕儿孙没有真才实学,不能报效国家,体现了他对教育重视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提倡学思并行互补:游酢认为“学”是“多识前言往行而考古以验今者”,“思”是“耳目不交于物而悉心以自求者”,学思并行互补才是中正之道。他指出“学而不思则所学者不能以为己,故罔罔者反求诸己而无实也;思而不学则所思者不足以涉事,故殆殆者应于事而不安也”,强调了学与思相互依存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强调道德教育为本:游酢着重讨论学文与学道的关系,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交是“天下之达道”,“舍是无以教,舍是无以学”,学文应以道德为本,以引发人的善心善性为目的,读书也当服务于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p><p class="ql-block">主张因材施教:游酢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因材施教,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b>对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学术传承方面:游酢是二程高弟,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交往较深,胡安国之子胡宏又是二程的再传弟子。游酢将二程洛学南传,其学术思想为湖湘学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头,湖湘学派所传之道、所讲之学与二程之学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人物培养方面:游酢的弟子兼挚友胡安国将其学授予其子胡宏,胡宏又将其学授予张栻,张栻执掌岳麓书院,使湖湘学派闻名遐迩。此外,游酢的族孙游九言、游九公也来长沙岳麓书院拜张栻为师,成为湖湘学派巨子。</p><p class="ql-block">学派交流方面:游酢与杨时开创的闽学和胡安国开创的湖湘学派都是二程洛学文化南传的产物,后来朱熹作为闽学代表与湖湘学派的张栻论学,进一步促进了闽学与湖湘学派的交流融合,而这种交流融合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游酢与胡安国等人的交往。</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播方面:明洪武初年,明王朝将江西的游酢后人迁到湖南各地,命他们守护交通,兴办学校,加快了理学在湖南的传播,促进了理学与湖湘地域文化的交融,对湖湘学派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推动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