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养老的担忧

北师大居民

<p class="ql-block">机器人养老的担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机器人能陪伴、可辅助养老,甚至关联‘生育’想象”的信息铺天盖地,科技发展的速度既让人欣喜——仿佛孤独与养老压力将被轻松化解,又让人不安——若未来事事依赖机器人,人与人的联结会否被稀释?而这股“机器人万能”的宣传潮背后,又藏着多少资本运作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看“依赖”的隐忧。若深夜emo时,陪伴机器人能精准递上安慰;年迈行动不便时,养老机器人能无缝照料饮食起居,人对人的需求或许会慢慢褪色。毕竟,主动联系朋友吐槽、麻烦子女搭把手的动力,可能会被“机器人更高效”的想法削弱。可人与人的感情,本就藏在那些“不完美”的互动里:是朋友加班后赶来陪你吃的一碗热面,是子女笨手笨脚给你剪的指甲,这些带着温度的“麻烦”与“在意”,才是感情的底色。一旦机器人取代了这些真实互动,感情可能会变成预设好的程序,没了惊喜,也没了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看宣传与资本的关联。不少机器人宣传把功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明天就能全方位接管生活,可实际落地时,要么功能缩水,要么价格高昂得脱离大众。这背后,不乏资本的推波助澜——企业为了吸引投资、抬高股价,用夸张宣传制造“机器人万能”的假象,把消费者的期待和投资者的热情变成盈利的筹码。就像有些养老机器人,宣传时说能“懂老人心思”,实际却连基本的应急处理都做不好,不过是资本炒作的噱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机器人本应是“帮手”,而非“替代品”。它可以帮我们减轻养老负担,却替代不了子女的陪伴;能陪我们解闷,却替代不了朋友的真心。我们该警惕的,不是机器人技术本身,而是过度依赖带来的人情冷漠,以及资本炒作下的虚假期待。毕竟,人对人的需要,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照亮;人与人的感情,是岁月沉淀的珍贵。别让机器人的“高效”,偷走了人间最该有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