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按照笔者将中药与古典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习的安排,轮到理气药“檀香”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关于“檀香”的定义如下。<br> 檀香,中药名。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树干的干燥心材。以夏季采收为佳。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海南、广东、云南及台湾等地亦产。具有行气止痛,散寒调中的功效。主治寒凝气滞、胸腹冷痛,胃寒作痛、呕吐食少,胸痹心痛等。<br> 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脾、胃、心、肺经。功效: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主治:1、主要用于寒凝气滞、胸腹冷痛,胃寒作痛、呕吐食少,胸痹心痛等。2、西医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属寒凝气滞者。<br> 拙文标题出自盛唐布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古诗《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旃(zhān)檀”是“檀香”的古称。史籍中最早记录檀香并用于医疗的大概就是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了,书中据载汉武帝曾用白檀香药祛除宫廷中疫疾的事件。<br> 然而,笔者在查找与“檀香”、“旃檀”或“白檀”的诗词歌赋时发现,这些文人墨客的作品多与佛道有关,可见宗教领域是檀香文化的重要体现。佛教视其为“佛家第一香”,用于供奉佛祖、净化心灵;道教则用其驱邪祈福。<br> 在写有与“檀香”有关的诗词歌赋中,笔者借助搜韵网找到520余首古今作品,其中最早的诗歌是三国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的《空中歌三首·其二》,诗中有“十方散香花,燔烟旃檀馨。”由于诗歌较长且多道家词语,故而割舍。倒是初唐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七律《从幸香山寺应制》颇为值得学研一下。诗曰。<br> 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峨峨连翠云。<br> 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br> 旃檀晓阁金舆度,鹦鹉晴林采眊分。<br> 愿以醍醐参圣酒,还将只苑当秋汾。<br> 据史家考证,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沈佺期于698年春创作的,诗题《从幸香山寺应制》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说的是诗人作为随驾跟从当朝皇帝武则天游历香山寺,写下这首记录皇家活动的诗歌。“应制”就是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沈佺期当时官为通事舍人,也就是负责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事务的官员。<br> 首联。展现了香山寺与洛阳皇宫相连的宏伟景象,通过山寺与宫阙遥相呼应的描述,构建出宗教圣地与政治中心的意象关联。“丹禁”即天子所居住的宫城。接下来的颔联,更是以夸张手法表现建筑群的宏伟规模。颈联则描述了皇室出行的奢华场面。“金舆”帝王乘坐的车架。“鹦鹉晴林采眊(mào茂)分”说的是鹦鹉的羽毛在晴朗天气下的树林里神采飞扬。尾联用佛教意象表达了对皇权的颂扬。“醍醐”作为食物,是从牛奶中提出的精华,或代指美酒;在佛家则多用以比喻佛性。“只苑”指皇家园林中的禁苑;“秋汾”即秋日汾水之滨,代指曲江等皇家游赏地。<br> 顺带说一句。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初唐时期为七言律诗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上述这首诗八句就以工整对仗为特色,特别是首联体现了唐代应制诗“南山—北阙”的固定书写模式 。<br> 在写有“旃檀”的唐诗里,笔者比较喜欢孟浩然的这首《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因为它暗含着对隐居的希望,以及与友人欢聚的向往。这是一篇写给朋友的游记,但“包户曹(主管民政的官员”和“徐起居(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是何许人也,已不可考。“越府”指越州,治所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题云门山”在不同版本的诗集里记载不同,一说“题云门寺”,一说“游龙门寺”。诗云。<br> 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br> 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br> 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br> 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br>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br> 远怀伫应接,卑位徒劳安。<br> 白云日夕滞,沧海去(一作朅)来观。<br> 故国眇天末,良朋在朝端。<br> 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br> 诗的前两行说的是游云门山的缘由。因绍兴一带在春秋时属古越国,后以“诸越”泛指这一地区。“所欢”即所喜欢的人,在此指包、徐二友。“恣游”意为纵情游览飘荡。第三、四、五行则记录登山过程和所见景物。“磴石”登山的石头小路。“耶溪”即若耶溪,在会稽之南。“香界”泛指佛寺。这里的“旃檀”就指檀香木所见的楼阁。第五行转而写远景。“秦望”即“秦望山”,在今浙江杭州西南,相传秦始皇南巡时曾登此山瞻望,因此得名。“镜湖”又名鉴湖,今浙江绍兴以南,宋熙宁以后逐渐干涸。<br> 后面五行则是队友人的思念,以及希望能与友人见面同游。“远怀伫应接,卑位徒劳安。”意思是我怀念你们远方的朋友,但因地位卑微而白费心力。第七行字面大意是白云终日滞留于空中,而沧海则见证着来来往往的船只。但在诗中应应理解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倒数第二行说的是我十分怀念我的故乡,而你们却还在为朝廷做事。“眇天末”意为遥视那幽远的天边。“朝端”本意是朝中宰相一类的高官,在此指二位友人身居高位。最后一行则是以询问的方式,邀请与友人见面同游。“挂冠”即辞官归隐。《后汉书》有两处提到挂冠的故事。一是《后汉书·胡广》:“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閒。”一是《后汉书·逢萌》:“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br> 在“檀香”以“白檀”的面目出现时,最早准确使用“白檀”一词的是西晋时期的张华,那么在诗歌中第一个准确使用“白檀”的就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字先为逸少,后改袭美)了。笔者相信,应该还有比皮日休更早的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歌赋中吟咏“白檀”,只是笔者尚未找到罢了。<br> 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 其一 <br> 寒岚依约认华阳,遥想高人卧草堂。<br> 半日始斋青䭀饭,移时空印白檀香。<br> 鹤雏入夜归云屋,乳管逢春落石床。<br> 谁道夫君无伴侣,不离窗下见羲皇。<br> 上述这首七律是皮日休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这一年诗人22岁。如果前辈专家考证无误的话,即该诗的创作地点在江苏省苏州市,那么这一年的清明之后,诗人在太湖边结婚。但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还不是为新婚之喜而作,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新婚的快乐。<br> 笔者借助百度AI咨询了“茅山广文南阳博士”是谁,得到答案三段,笔者以为是可信的,拷贝粘贴如下。<br> “茅山广文南阳博士是唐代诗人张贲的别称,他因隐居茅山并曾任广文博士而得名。<br> 张贲字润卿,南阳人,约在唐懿宗咸通年间中进士。他早年曾隐居茅山,后移居吴中,晚年获广文博士之职。因其籍贯南阳,且在茅山有隐居经历,故被时人称为“茅山广文南阳博士”。<br> 张贲与皮日休、陆龟蒙等诗人交往密切,其作品以山水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皮日休曾在其诗中多次提及张贲的隐逸生活,如《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然而陆龟蒙的《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次韵》似乎超出了皮日休原唱诗的知名度。 <br> 还是来学习学习诗吧。<br> 首联“寒岚依约认华阳,遥想高人卧草堂。”呈现了南阳博士隐居山野的意象。“寒岚”即山间的雾气。颔联和颈联“半日始斋青䭀饭,移时空印白檀香。鹤雏入夜归云屋,乳管逢春落石床。”说的是南阳博士日常的起居生活,同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精神追求。“青䭀(xùn迅)饭”,即青精饭,道教的一种食物,后来佛教也用之供佛。“空印”基本意思来自佛教,指地、水、火、风、空五大印相之一,但在道教这里,“空印”具体有何寓意尚待考证。“云屋”指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乳管”管状石钟乳;“石床”石制的坐卧器具。此句通过春日乳管凋落、石床承接的意象,还向读者传达了生命循环与自然法则的哲理。尾联“谁道夫君无伴侣,不离窗下见羲皇。”比较好理解,说的是南阳博士虽身处孤寂环境,但精神上依然有志趣高雅、情谊相投的伙伴,并通过“不离窗下”的细节,刻画了南阳博士即便在世俗生活中仍保持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窗下”字面意思是窗户下、窗前,但文人墨客笔下常比喻研读学业。“羲皇”即伏羲氏,为神话中人类始祖。相传是《易经》核心组成部分“八卦”的始创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