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捧花生米的故事

信望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中的一九七五年,这一年,就历史的长河中来说,实在是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将它与现今放在了一起,便会显出了诸多的不同,很多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想象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年的七月,我被自愿报名上山下乡、被戴上大红花、被掫上货运汽车、被一阵锣鼓鞭炮声送出了城,而光荣的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辆半旧的解放牌货车车厢内拉r载着我们十几名新下乡的男女知青,在乡间的土路上颠簸前行,腾起的烟尘湮没了我们,也遮盖了女知青们的眼泪。按说知青点的伙食也并不比那时家里的伙食差多少,只是缺油少菜的粗粮饭食,怎能满足得了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繁重劳动且正在成长中的青春男女的需要。(那时农民的劳作时间是随着太阳走的,具体上下工时间要取决于“日头爷。”)当时摆在知青们面前的两样最大的难处,一个是超出了体能范围的劳作,另一个就是腹中的饥饿了。当早晨三点多钟开始上工,直到中午十一点多才能回知青点吃中饭,而两顿饭所间隔的时间是七八个小时,每人只能靠着早晨吃下的一个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碗清汤撑着,人真是实难顶住。每当中午下工时,在回知青点的路上,几个同路的男女知青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代之交谈的是每个人肚子里的肠鸣音。本来我们小队的几位女知青都长的很可以,只是这些已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因我那时最高的理想就是能立时有一个玉米面的大饼子来充饥,此生就足矣了。</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下乡后的第二年,我当上了生产队里的保管员,基本上成了队里的半脱产“干部”,繁重劳作的担子卸去了,但饥饿的事还是没能解决。饿疯了的知青们开始疯狂地偷老乡们家里的狗吃肉,在村里偷鸡摸鸭的事时常发上,最终搞的整个村子一晚上都很难再听到几声狗吠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一年生产队里新迁来了一户山东人,因家中孩子多缺少口粮,队长就让我从大仓库中为他出库些玉米,接济他家,我出于对他家孩子的怜悯就为他多出了些,这使他对我感激得不行。他将我请到了他的家中,打开他家柜子的锁,从柜子里神奇地为我捧出了两捧花生米,说这是从他山东老家带出来的土特产。他将两捧花生米倒在了我的衣兜里,须知道那时的花生米可是稀罕物,就是在城里一年也是难得见上一次。我将花生米小心翼翼地携回到了知青点里,小心翼翼地锁在了自己的衣服箱内。每天在上工时揣上它几粒,共饿极时吃上它一粒,细细地嚼,慢慢地咽,我当时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幸福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当我在一天的早上再一次打开衣柜时发现宝贝的花生米竟一粒未剩。我掏空了衣箱才发现原来在衣箱的底下出了一个大洞,该死的耗子们偷净了我的心肝宝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五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饱食了的今天我仍然会常抓起一把生花生米来慢慢地嚼,嚼着嚼着人会常常走神,人也会仿佛瞬间又回到了那饥饿难耐的时代。在这美食堆积的今天,一把生花米却成了我的不解之缘,成为了我一生难舍的最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两捧花生米的故事,它不但属于我一个人,也是当年整个一代知青人生活的缩影。愿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乡亲们都能安好!愿两捧花生米的故事也能永远成为过去,永不再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