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北抗联在江桥抗战中的壮烈事迹,宛如一座巍然矗立的历史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铮铮铁骨。1931年九一八事变骤起,山河破碎,国难当头,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挺身而出,临危受命,在嫩江桥畔毅然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抗日的第一枪,点燃了黑土地上不灭的烽火。</p> <p class="ql-block"> 他率领约1.3万省防军,构筑三道坚固防线,果断炸毁桥体关键部位以阻敌铁蹄,并亲赴前线督战,以身作则,激励将士舍生忘死,奋勇御敌,掀开了中国抗战史上悲壮而光辉的一页,拉开了黑龙江战役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为先锋悍然进犯,被我军奋勇击退。两日后,关东军主力第2师团倾巢而动,在飞机、坦克与重炮的掩护下发起猛攻。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若定,率部浴血抗击,与敌展开殊死拉锯。</p> <p class="ql-block"> 炮火连天,硝烟蔽日,江桥阵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中几度易手,每一寸土地皆浸染着将士的热血,书写下不屈的忠诚。面对孤军奋战的危局,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多次致电嘉奖马占山的英勇抵抗,并严令张学良迅速增援。</p> <p class="ql-block"> 然而,尽管电令频传,驻防锦州的东北军主力却始终未能出动一兵一卒。11月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大批援军,攻势愈发猛烈。马占山部因伤亡惨重、弹尽援绝,终被迫撤离阵地,江桥失守,悲壮落幕。</p> <p class="ql-block"> 为表彰其忠勇,国民政府于1931年11月17日正式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主席,以励全国抗日之志。然此时江桥早已硝烟散尽,孤军无援之痛,举国共愤。</p> <p class="ql-block"> 张学良虽曾电令“死守勿退”,然锦州部队毫无战备,未能策应,致英雄陷于绝境。11月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黑龙江省会被迫迁往海伦,舆论哗然,举国痛惜。</p> <p class="ql-block"> 在江桥阵地的血色硝烟中,东北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迎战装备精良的日军第16联队,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面对敌军坦克的轰鸣、飞机的俯冲扫射与重炮的狂轰滥炸,他们毫无惧色,死守战壕,寸土不让。弹药耗尽之时,战士们高擎大刀,怒吼着冲入敌阵,展开惨烈的白刃搏杀。刀光映血,杀声震野,每一寸焦土都浸透着英烈的热血与忠魂。</p> <p class="ql-block"> 这场殊死鏖战持续数昼夜,终以巨大牺牲重创强敌,沉重打击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狂妄气焰,成为中国抗战初期振奋人心的重要转折。江桥虽失,精神永存;血战虽败,志节不堕。那一声枪响,不仅唤醒了黑土地的抗争意志,更点燃了全国民众同仇敌忾的燎原烈火,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如今,江桥抗战的遗址静卧于松嫩平原,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段铁血峥嵘的岁月,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庄严课堂。泰来县人民检察院曾在此创新开展“红色+普法”教育活动,组织青年干警伫立英烈墙前,聆听历史回响,感悟使命如山。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法治精神与爱国情怀交融激荡,激励新一代政法工作者赓续血脉、忠诚履职。</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尚志市等地亦持续深耕抗联记忆,修缮烈士陵墓,抢救口述史料,让那段铁血岁月在时代变迁中永不褪色,薪火相传。每一座纪念碑、每一段讲述、每一次缅怀,都是对英灵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山河无恙,因有人负重前行;国运昌隆,须铭记来时血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