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小说:</p><p class="ql-block"> 牢袜</p><p class="ql-block"> 徐庭国</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99947735</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城乡是有差别的,而且差距很大;九十年代后,差距仍在,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从千禧年起,随着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建没,大开放、大改革,大拆大建,农村拆迁征地,农民住上了回迁房,且大多数人家不止一套两套,村民因征地进入数据库,日子红红火火,城乡差别甚至反转,在城市近郊,城不如郊,城不如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前,我在乡中学上初、高中。中学靠近集镇,镇里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生活条件天壞之别。镇里的学生一年四季穿袜子,冬天棉袜,夏天丝袜,他(她)们穿袜子,保暖已经不重要了,主要是漂亮,时髦;农村学生只有冬天才穿袜子,主要是保暖。春、夏、秋是不穿袜子的,何况,农村学生上学、放学都是步行来回,那时都是烂泥路,只要一下雨,泥泞难行,孩子们总是习惯于赤脚行走,至于鞋子吗,要么拎在手上,要么挂在脖子上,穿袜子,就是麻烦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课间上广播体操,踢腿运动时,我的一只坏解放鞋,因为高抬腿,鞋子飞出去,砸在一个漂亮女生的头上,那女生当场蹲下身,手捂头作痛苦状。“谁的牢鞋?”我们当地把不讨人喜欢、不受人待见的孩子称为“牢伢儿”,把不想吃,不喜欢吃或者没米没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免强烧的茶饭称为“牢饭”,依此类推,鞋子称为“牢鞋”,他们的衣服、袜子称为“牢衣”、“牢袜”,凡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或物,前面都能冠个“牢”字,这个意思,大概是等同于“牢改犯”的用品。体育老师很生气,拎着我脏兮兮的破鞋跑过来训斥我,以为是我恶作剧,我一只脚光脚站在水泥地上,不知所措,幸亏班主任老师圣明,一看鞋子就知就里,不仅没批评我,还拿出自己徽薄的收入,给我买了双新鞋。要知道,我从小学到高中,学费都是全免的,我们这帮娃儿们,能上到高中毕业,真的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中那年的春天,由于妈妈做的布鞋稍小了点,挤脚,脚上冻疮破口,常常流血,妈妈翻出过年的袜子让我穿,这样可以预防脚后跟与鞋帮的摩擦。春天,农村哪有人穿袜子?会被人嘲笑“城不城,乡不乡”的。果然,隔壁二叔不经意间看到我穿着袜子,用他自己的大脚丫子,在干硬的泥土地上蹭来蹭去,眼晴投来蔑视的目光,当着邻居们的面,满口嘲讽的说:“哎,大侄子,这个天还穿牢袜,你这牢袜偷来的啊?洋不洋,土不土,滚一边去,别碍着我的眼”。</p><p class="ql-block"> 无巧不巧的是,当年秋天,二叔下地耕田,脚被玻璃渣子划了一个五厘米长的口子,血流不止,我爸见状,立马丢下活计,把他背到合作医疗,清创、消毒,还缝了两三针。二叔的脚用纱布包好后,为防感染,二婶翻出过年的袜子让他穿,他嫌秋天穿袜子丢人,死活不肯穿,经不住二婶数落,好歹还是穿了。这事让我妈晓得了,有意无意的捉弄二叔:“你还知道伤口要保护?要穿牢袜?你这牢袜也是偷来的啊?我家伢儿脚后跟冻疮破口,穿个袜子好走路去学堂,你骂他洋不洋,土不土的,你现在穿袜子是不是甩不甩,撂不撂呢?你一个长辈,跟一个伢儿不三不四,不上不下,你这是为老不尊啊。”</p><p class="ql-block"> 二叔当然不知道我春天穿袜子的原因,听了妈妈的话,羞愧的把头埋在裤裆里,屁也不敢放一个。</p> <p class="ql-block"> 现在反转了,当我们乡下人一年四季都穿袜子,家中一年四季的袜子成打成盒时,城里人反而穿袜子的少了,特别是城里的年轻女人们,春秋天,特别是夏天,基本不穿袜子了,难道,城里人的审美观又变化了吗?还是,我们乡下人又落伍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