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落宝塔

我从战场走来

<p class="ql-block">策划 | 图文:张智勇/美篇号:51687664</p> <p class="ql-block">自1985年我初次踏上陕北的土地,延安便如雪落宝塔,悄然落进我的心底。四十年来,我数度归来,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微霜,这片黄土高原始终以它纵横的沟壑与沉默的梁峁,诉说着一段段被风雪封存的往事。这一次,我携家人同行,脚步踏过深秋,走向初冬。那张泛黄的军装照里,我站在秋日的光影中微笑,肩章闪着光,像一句未说出口的誓言。那时的我,尚不知多年后会在一场雪中,于宝塔山下,听见灵魂深处久违的心跳。延安,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它是雪夜里不灭的灯,是烙在血脉里的印记,是战火淬炼出的温柔与坚定。这个季节,我再次启程,不是奔赴战场,而是奔赴一场与历史相拥的红色朝圣。</p> <p class="ql-block">我又一次来到延安。这座城,静卧于陕北的黄土高坡,黄河如带,穿流而过,天地辽阔,风从千年前吹来,带着雪意。它不只是一座城市,更像一座被雪覆盖的记忆殿堂。从西安向北,车轮碾过黄土的褶皱,我的心也随雪意渐浓而沉静。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山峦与沟壑间回荡的往事低语。我知道,前方等待我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场在雪中与历史对话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刚进城,便遇见一场热闹的民俗表演。红绸翻飞,鼓声震天,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在广场上舞动,仿佛将整个陕北的暖意都揉进了节奏里。雪花悄然飘落,落在舞者的肩头,落在鼓面,却不曾熄灭那一腔炽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延安的精神从不只是沉重的历史,它也藏在这些鲜活的笑容与跃动的身影里。这里是民族的根脉所在,黄帝曾在此栖居,而今天,这片土地依然用最热烈的方式,在风雪中讲述着生生不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这片原本寂静的山野从此燃起革命的星火。我在脑海中勾勒那支疲惫却坚定的队伍——他们走过雪山草地,踏过泥泞与风雪,最终在这里扎下根来。十三年,一个时代在此孕育。窑洞里的灯火彻夜未熄,照亮了中国未来的方向。我站在旧址前,雪花轻轻落在肩头,仿佛能听见那些低语的决策、激昂的誓言,在风雪中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延安是精神的原乡。在这里,党领导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也培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它是爱国主义的课堂,是革命传统的熔炉,更是无数人心中的信仰高地。我走过一处处旧居,看见简陋的床铺、斑驳的桌椅,却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那是一种在困苦中依然挺立的尊严。雪花落在窑洞的窗棂上,像一封来自岁月的信,静静诉说那段不屈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离开市区,我去了延长县。那里不仅有革命遗迹,还有金黄酥甜的酥梨,皮薄汁多,咬一口,清甜直抵心间。当地人说,这梨像极了这片土地的性格:外表朴实,内里甘美。我不禁笑了——或许,延安精神也正是如此,不张扬,却沁人心脾。在这片曾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连果实都带着一种坚韧的甜,像雪后初晴的阳光,悄然融化心间的寒意。</p> <p class="ql-block">延安的秋天,是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卷。黄帝陵静卧桥山,松柏苍翠,石阶蜿蜒,那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系。而宝塔山上的古塔,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过烽火岁月,也迎接着每一个追寻信仰的旅人。我站在山腰回望整座城,雪花开始飘落,轻轻覆盖在宝塔的檐角,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座城的美,不在风景本身,而在它承载的记忆重量——如雪落无声,却深埋心底。</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在秋日里奔腾如雷,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咆哮着冲下断崖,激起千层雾浪。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精神的具象——不屈、奔涌、一往无前。而在万花山,野生牡丹虽已凋谢,但听当地人讲起当年毛泽东等人徒步赏花的故事,仍觉心头一热。原来,革命者也有诗意的目光,他们不仅看得见战火,也看得见春天。如今,雪落山间,仿佛为那段诗意披上素衣,静默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我一一走过这些名字熟悉得如同老友的革命旧址。窑洞依旧,桌椅如旧,墙上挂着泛黄的地图。我坐在毛泽东曾写作的书桌前,想象他如何在油灯下写下《论持久战》。没有空调,没有网络,有的只是信念与笔尖的摩擦声。雪花轻轻落在窗台,像一页未写完的稿纸。正是在这里,他们筹划了“七大”,指挥了战争,也种下了新中国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前,我驻足良久。天下第一陵,不只是称号,更是一种归属感的象征。祭祀的香火从未断绝,正如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传承。从人文始祖到革命圣地,延安始终是中国人精神版图上的坐标。我轻轻抚摸石碑,寒意从指尖传来,心里却暖着——因为我们从未忘记来时的路。雪花落在香炉上,化作一缕轻烟,升向苍穹,仿佛与千年的魂灵对话。</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上的铁钟早已不再报时,但它曾敲响过黎明的希望。我抚摸那口明代铸钟,锈迹斑斑,却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钟声,穿越延河,唤醒沉睡的山城。这座山,是延安的标志,更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它不高,却足以让整个民族仰望。如今,雪落宝塔,钟声虽寂,余音仍在风中回荡,像一句永不褪色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子长的钟山石窟隐于山间,佛像万尊,神态各异,静默千年。专家称它为“第二个敦煌”,而我觉得,它更像是信仰的另一种表达——不是战火中的呐喊,而是岁月里的低吟。革命与宗教,在这里奇妙地共存,一个唤醒现实,一个抚慰灵魂。雪花落在石窟前的台阶上,像一场无声的祭礼,为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上,隋唐石窟与革命旧址并肩而立。一边是万佛洞的庄严佛像,一边是当年新华广播电台的旧址。我站在延河边,看凤凰山与宝塔山遥遥相望,雪花纷纷扬扬,落在河面,落在旧址的屋檐。忽然明白:延安的伟大,正在于它把历史、信仰、革命与生活,全都融进了同一片山水,如雪落大地,不分彼此。</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的轰鸣还在耳畔,我却已走进另一重宁静。黄河蛇曲在延川划出“天下第一湾”,像大地写下的一个顿悟。S形的河道,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命运的隐喻——前行之路从不笔直,但只要方向不变,终将奔向大海。雪花落在河湾的边缘,勾勒出一道银色的弧线,仿佛时间在此停顿,只为铭记这一程的曲折与坚定。</p> <p class="ql-block">雪还未下,但我已在心中看见王稼祥旧居门前那扇深色拱门,红牌匾在冬阳下泛着光。那样的院子,安静、朴素,却藏着改变中国的力量。革命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更多时候,是这样一间小屋里的深思与抉择。如今,若雪落院中,那抹红将更加鲜明,像一颗跳动的心,在寂静中搏动。</p> <p class="ql-block">万花山的雪景在我脑海中浮现——古城在雪中沉睡,塔楼与红招牌交相辉映,行人踏雪而行,像一幅流动的水墨。我知道,无论季节如何更替,这片土地的精神始终如一:既厚重如山,也温柔如雪。雪落无声,却覆盖了所有的喧嚣,只留下最纯粹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枣园的窑洞前,石桌石凳落了薄雪,朱德旧居的门牌在风中静立。那样的院子</p>

雪花

延安

这片

革命

宝塔山

仿佛

旧址

宝塔

如雪落

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