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的记忆-----165团高机连2015年“八一”张掖聚会散记

金戈(散文、游记、摄影)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自1987年4月,带高机连去华阴农场护秋时赴宁夏军区任职,离开连队已近30年了。这30年中,只在15年前,去兰州军区政治部开会顺道去了张掖,在仅有的一天时间里,在老同学55旅副旅长白勇的安排下,匆匆忙忙去了趟老连队,也巧遇了时任营长的老部下刘部平,从他处了解到了老部队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八一”接到战友回老部队的邀请,既兴奋又纠结、兴奋的是,自从83年军校毕业,来到165团工作了5年,张掖、平原堡,165团四连、五连、高机机、政治处,一个个工作过的地方,已渗透于血脉、融入生命。一个个相处过的战友,一件件往事,如数家珍,早已珍藏在内心深处。早日见到战友的心情,催促自己前去;纠结的一方面是因退群之事带来的伤害或多或少在心里有些阴影。另一方面是五连“八一”在西安聚会也邀请了我,在四连、五连任连里干部时间相对长一些,那里熟知的部下和战友更多一些;还有一方面是省军区、军干所“八一”也组织了慰问和聚会活动。这些都与张掖聚会有冲突。左思右想,越是这样越应该去,同时其它地方都还有机会,回老部队也许以后将很难再成行,便义无返顾地踏上去张掖之路。</p> <p class="ql-block">  列车快速行驶,思绪纷飞飘逸。</p><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三十多年,虽然在军、师、团不同机关工作过,也在团、营、连主官等多个岗位上锤练过。但魂牵梦缠绕、难以忘怀的那是在一六五团工作过的那段五年多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 巍巍祁连山,潺潺黑河水,已深深地印在记忆的磁带里,镌刻在骨髓中,成为难以忘却的怀念。 忘不了团八百米大道,滚滚洪流般的分列式,整齐化一,排山倒海,威武壮观,振天动地;忘不了往返于五三零的十公里武装越野,汉流浃背,艰韧不拔,勇往直前,争夺第一;忘不了团靶场,迎风预习,冒雨射击,烈日匍匐,杀声振天;忘不了鳖盖山上的攻防演练,坦克引导,飞机俯冲,枪炮齐呜,彻夜厮杀...... </p><p class="ql-block"> 随着列车越来越驶近張掖,一种久违的心情开始弥漫,不禁拿起笔来一气呵成聚会上的感受和发言。</p><p class="ql-block"> 張掖再次走进眼帘。车站一然如故,军区工作过的老战友一家人的热情与日俱增,酒成了媒介,追忆过去、聆听倾诉成为主要话题。从不沾酒的我,也不得不频频应杯,对酒笑饮! “八一”成了我们一生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成为从军的印痕和络印,还成为我们共同的节日和永无止境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8月1日,晨曦刚刚划破,我便从甘州宾馆推门而出,用记忆和目光,追忆和识別似曾相识那一切。钟古楼巍然聶立,其它的一切早已被逝去的岁月,冲涮的干干净净。连忙用手机凝固瞬间的岁月,成为漫漫人生回忆的部分。 </p><p class="ql-block"> 周未的早晨的張掖市区,显得那么宁静,沒有暄嚣,甚至沒有晨练。为了将昨日火车上手写发言稿,在开会前整理打印出来,不断寻找有可能上班的打印店,终于有一家打印店老板在我的千打万呼下,驾车而来,亲自打印。8.55时,在正式开会前的五分钟,老搭档、曾任连长的朱旭东打来电话说战友们己开始合影。急忙拿起尚未校对好的发言稿,一路狂奔刚赶回宾馆,就听大家在说,“快来,就等你了”。谢天谢地,总算没有错过“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十时,聚会开幕式,在宾馆五楼会议室正式举行。从会场布置来看,把主席台摆成“八一”图案,用军歌作为背景音乐,到齐唱战友之歌,一点一滴,无不渗透老兵们的军旅情结。 </p><p class="ql-block"> 老团长苏广乾将高机连的组建过程及历史沿革,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战友面前,使我更加了解曾任职过的老连队,其实自己也是第一次这么完整的了解高机连的渊源和发展历程。老副政委任志兴的发言,使我想想起了31年前在团政治处任干事时,在他领导下工作的情景。老班长胡建中激情昂扬、身临其境的发言,仿佛使我们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由于会议议程有所调整,大会取消了个人发言的环节,早上辛辛苦苦、急急忙忙打印的发言稿,也就成为珍藏版了。老指导员蒋德安致辞亲切感人,使在座的许多老兵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想起美国女学者斯维兰娜.博伊姆曾说:“怀旧是一种丧失和位移,怀旧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冲动,精神的漂移,记忆的沉迷,幻想的觉醒。”</p><p class="ql-block"> 我想是它又唤醒了大家沉睡多年内心的记忆。30多年后的今天,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见面,在这物欲横飞、信念迷茫、信任缺失的年代,是什么力量把大家聚在一起,让他们从全国各地、东西南北,不辞千里参加聚会,这就是感情,战友情、兄弟情,感情之真、感情之纯、感情之深;就是早以沉淀在内心深处的缘份。变化了是年龄、岁月,不变的是一颗颗诚挚的心和淳朴的战友情,我、你、他,不仅是军旅生涯中结识的战友,也应是相伴一生的好兄弟。</p><p class="ql-block"> 8月1日下午,大家步行从住处来到素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的张掖大佛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由于自己从西夏故地而来,对建于西夏的大佛寺更有一种别样的情节,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听,不断回味历史。它与银川的双塔寺、乘天寺一样,一个个乘载的历史故事太多,一个有着189年历史的西夏国,在蒙古铁骑的第十次扫荡下,终于城倒人亡,灰飞烟灭,一个国、一个民族悄然无存。时间如烟云早已逝去,但历史却镌刻和见证了那一幕幕腥风血雨、刀光剑影,惊天动地;我、我们只是来到这里万万千千的一个人、一些人,如同空气中的一个微粒,时间隧道里一寸光阴。如果以年轮算,只是眨眼功夫,只是历史长河中的须臾之间。</p><p class="ql-block"> 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是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p><p class="ql-block"> 寺内人流攒动,信经念佛的人熙熙攘攘,与我30多前来到这里冷冷清清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出了大佛寺,我与郭卫孝、严化铜、胡建中等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刘家酿皮店,仔细品尝,又找回了在平原堡镇、水文队那怀念很久酿皮的感觉,喜上眉梢,美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洗尽铅华总是金。晚宴,热烈而有序,在干杯对饮和交谈诉说中,将三十年的记忆拉近在眼前焦距并放大。逝去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是思念、真情、友谊。老兵们登台演唱的一曲曲军旅行歌曲将宴会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8月2日清晨6时,我们从宾馆出发,匆匆带上秘书组准备的干粮,踏上了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张掖彩色丹霞。</p><p class="ql-block"> 丹涯赤壁,色彩斑斓。张掖彩色丘陵,既不同于我曾去过的青海贵德形态各异、似壁似堡、似人如兽的丹霞,也不同去过的宁夏西吉火石寨圆润鲜亮、灿若明霞的丹霞,但它有着奇妙的风采,别具一格。据说,张掖彩色丹霞地貌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彩色丘陵中国第一。特别是位于4号观景台的白庄子一带的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站在观景平台上,注目远眺,奇峰突起,峻岭横生,就像大地喷洒炽焰烈火,似山岸披上五彩霓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七彩斑斓,如花似玉,如醉如痴,这是一处与众不同的丹霞景观!</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营盘轮回。8月2日下午,在市区急急忙忙吃过饭后,车载战友奔向那挥之不去、伴随一生记忆的军营。当车行驶过平原堡镇、“五三零”、团八百米林荫大道时,一种久违的感觉内心涌动,一个个迫不及待的观望、寻觅,追寻失去的影子。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营区,显得那么寂静,已失去往日的暄嚣。过去若大的165团营区,变成了当今55旅的一个防化连。团部、连队营房早已被拆除,战友不断寻找三十年前的记忆中一切。三十年前往事那激扬顿挫的番号声、阵阵的喊杀声渐行渐远,成为久远的记忆。望着那拆去营房的老连队,一缕淡淡的忧伤泛上心头,欲诉无言。</p> <p class="ql-block">  便拿起相机,一張又一張,静静的思索,轻轻的拍照,用数码凝固历史,苦苦探析、追寻岁月的痕迹,让深思、思绪、回忆和期待、希冀融合一起,成为历史的见证和延续。</p> <p class="ql-block">  带着思索、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对老连队的眷恋,乘车前往此次聚会的最后一个活动地,参观马蹄寺。</p><p class="ql-block"> 天马扬蹄,因神骥足。行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距张掖65多公里马蹄寺。它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虽不如北魏以来的飞天轻盈自如,灵动多变,却也真切感人,我接连拍下印刻在大厅地上神奇的马蹄印。</p> <p class="ql-block">  走到普光寺前时,詹前顾后,全连只剩下我一人前往。洞内通道非常狭窄,在不断的等待中,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上了上下5层21窟的三十三个天洞。整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走出普光寺,向远眺望,景区环境奇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p><p class="ql-block"> 回望马蹄寺,忽然想起了明代《咏马蹄寺》:   </p><p class="ql-block"> 古刹层层出上方,</p><p class="ql-block"> 云梯石蹬步回长。</p><p class="ql-block"> 金神宝相莲开座,</p><p class="ql-block"> 玉梵清音月近床。  </p><p class="ql-block"> 茶沸烟腾禅出空,</p><p class="ql-block"> 花飞泉落水流香。</p><p class="ql-block"> 走出马蹄寺石窟群,天空中飘起细雨,远望祁连山,绿杨荫里,绿色草原一望无际。雨后,炊烟渺渺,天高去绕,撒落在山涧溪旁的一座座白色的毡房,宛如碧波荡漾的大海中的点点渔帆,太阳余晖夕映,景色万千,呈现出一派安详和顺大度雄浑的西部风光。</p> <p class="ql-block">  我静静沉静在美景之中,轻轻拿起手机,一張又一張不停的拍摄,生怕惊动草木山林,错过良辰美景,直到走出景区,仍犹然未尽,醉意还浓!</p> <p class="ql-block">  雨越来越大,若大的景区,除了行驶的车辆,就我一人在雨中行走。望着远处战友聚餐的帐蓬,不得不打电联系司务长郭卫孝,不一会他便冒雨开车来接我,战友们早已举杯欢饮了。奶茶、手抓羊肉、青稞酒、献哈达,使我们初次领略了这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豪情,特别是“衣领高、帽有缨”的裕固族姑娘,载歌载舞,独特的劝酒方法让战友们难以招架。上车酒、饭前酒、饭中酒、下车酒,就是用各种名目向客人敬酒,轮番给客人敬杯,千方百计地把客人灌醉,似乎只有这样才尽到了主人之谊。看着吕班长、白连长被一群裕固族姑娘围着灌下十多碗酒时,真替他们耽心。到这里没有海量是难以招架的。这一晚也是难忘的。丰富的晚宴,独特的民族风情,让战友加深了对张掖的印象,从内心深处更加眷恋和回味这块土地和曾经工作、训练、学习过的老连队—高机连。</p> <p class="ql-block">  在张掖战友一家人一再挽留下,硬是将2号晚上退换为4号的列车票,只好无奈的再留一天。</p><p class="ql-block"> 8月3号早晨,刚出宾馆,便被战友一家人接到了一个叫菜根香的臊面馆,一个张掖最出名、最悠久的臊面馆。也是当地最为普遍、最受欢迎的早餐。我端起一碗热腾的臊面,一股香味扑面而来,特别是以鸡汤为主加入胡椒粉和和姜粉等调好味后,加入适量水淀粉有一定色度和浓度的汤,外观晶亮透明,再加上手工薄擀细切,形似韭叶,色亮、精道、味鲜的薄面,色香诱人,味美无比。出了这儿地,再也吃不上这么美味的面了。 </p><p class="ql-block"> 青黄相连,人间美景。随后,在战友一家人和民乐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距张掖37公里处的民乐县扁都口景区。这里地势险要,山势峻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商族通行的要通道之一,也是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走进扁都口,登高望,远处雪峰雄峙,近处层峦叠嶂,山间绿草如茵,色彩斑斓的野花星星点点播撒在绿草之中,迎风摇曳。山坡上悠然自得的牛羊使人感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在民乐景区管委会领导的热情款待下,不胜酒力。失去了观景台照像的大好机会。唉,酒是到那里都能喝到,但错过美景就会失去最后一次机会。</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天的战友相聚,又匆匆离去。我想无论是短暂相聚,还是天隔一方,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忠诚与勇敢捆绑,定会克服重重困难,再次相聚在一起;把信念与实干叠加,各尽所能,有所作为;把坚定与执着凝结,赤胆衷心,痴心不改;把炽热与大爱交织,把我们的心从天南海北、四面八方联结在一起,再次相汇、相聚、相诉。</p><p class="ql-block"> 岁月风烟可以淹没,友情和纯真终将永存。纯真的友情,能会心灵感动,幸福降临。让战友之情,永远延续下去,直到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29日匆匆写于银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