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敦煌 一眼千年

秋月入怀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秋月入怀</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58382814</p> <p class="ql-block">  “敦,大也;煌,盛也。”当《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在唇齿间流转,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便从千年时光里缓缓走来。今年6月30日,我穿越茫茫戈壁与漫漫黄沙,终于踏上这片沉淀着历史厚重的土地,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p> <p class="ql-block">  站在莫高窟的崖壁前,风掠过千年斑驳的石窟,那些历经风雨却依旧挺立的洞窟,像沉默的老者,诉说着岁月沧桑。步入第257窟的瞬间,仿佛有一道无形的门扉在身后闭合——眼前不再是戈壁烈日,而是北魏的稚拙、唐代的雄浑、宋代的婉约、元代的洒脱。壁画上的九色鹿眼神澄澈,似能洞穿人心;经变故事里的市井百态鲜活如初,连商贩衣襟上的褶皱都清晰可辨;最动人的当属第320窟的飞天:她们身姿轻盈如流云,衣带飘拂似月华,右臂舒展若揽清风,左腿微抬似踏星河,无需羽翼却似在云端起舞,每一道线条都似流淌着灵动的生命,让人忍不住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画师落笔时,矿物颜料在壁上晕染的细微声响。</p> <p class="ql-block">  这些壁画从不是冰冷的颜料堆砌,而是活的历史长卷。唐代的石青与朱砂浓艳奔放,第96窟“九层楼”内的弥勒佛坐像,衣袂间尽是盛唐气象;宋代的笔触细腻精巧,第45窟的供养人画像,发簪上的缠枝纹藏着文人雅趣;元代的画风豪迈洒脱,第3窟的千手观音壁画,线条里带着草原民族的奔放气息。一笔一画间,不仅藏着古代工匠的智慧,更记录着当时的生活风貌、宗教信仰与审美情趣。正如唐代佚名《莫高窟咏》所咏:“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傍出四天宫。”诗中的“雪岭”是巍峨的三危山,“云楼”正是眼前这座高41米的“九层楼”,而“千佛刹”与“四天宫”,则道尽了莫高窟作为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圣。此刻崖壁与诗句相映,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浪漫在此交融,让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愈发深沉。</p> <p class="ql-block"> 若说莫高窟是静态的文化瑰宝,那《又见敦煌》便是动态的历史回响。当晚,这场打破传统的演出,用“流线式”空间设计与现代科技,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3D影像与移动巨幕交织,28台升降机托起的不仅是布景,更是千年的时光——舞者指尖轻转,复原了壁画中“反弹琵琶”的曼妙弧度;光影流转间,重现了第220窟“药师经变”里的乐舞盛况,将敦煌博大精深的东方神韵在沉睡千年后再现舞台。</p> <p class="ql-block">  灯光亮起,张骞带着出使西域的坚定走来,羊皮袄上还沾着匈奴草原的黄沙;玄奘怀着求法的虔诚走来,僧袍下摆磨出了细密的针脚;唐明皇携着盛唐的气象走来,身后跟着手持《霓裳羽衣曲》乐谱的乐师;王维则吟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走来,笔尖还蘸着月牙泉的清辉。我看见张骞在河西走廊的风沙中坚守使命,用十三年光阴为东西方交流辟出坦途;看见丝路集市上,粟特商人用蹩脚的汉语讨价还价,印度僧侣向中原画师传授晕染技法;也看见文物被装箱运走时,守窟人攥紧的拳头与泛红的眼眶——那些承载民族记忆的瑰宝流离失所,让人心头泛起难以言说的悲愤。</p> <p class="ql-block">  我随人流步行“穿越”,先见藏经洞的幽暗:1900年,王道士在无意间推开这扇小门,数万件经卷、文书与绢画倾泻而出,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遭遇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掠夺,如今散落于世界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再溯公元366年莫高窟的初建:乐僔和尚路过三危山,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遂开凿第一窟,此后千年,无数工匠、僧侣、供养人在此接力,最终筑就这座“世界艺术宝库”;最后踏上七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商贾们牵着骆驼走过玉门关,波斯银币与中原丝绸在驼铃声中交换,梵文经卷与汉文典籍在驿站里共存。</p> <p class="ql-block"> 当演员们再次吟诵“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声浪里仿佛重现了古代敦煌的繁华盛景:这里不仅是丝路枢纽,更是文化融合的典范。佛教艺术与汉地文化相融,才有了“中国化”的飞天形象;西域晕染技法与中原线描审美共生,才成就了壁画的立体质感。这份包容与创新,恰是敦煌文化最动人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演出场地,戈壁的晚风拂面,带着月牙泉的湿润气息,心中的震撼久久未散。这场敦煌之旅,早已不止是“看风景”:莫高窟壁画上未干的“泪痕”(颜料氧化痕迹),让我触摸到古代艺术的温度;《又见敦煌》里文物守护者的叹息,让我读懂了历史的厚重。敦煌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它是文化的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更是中华民族包容创新精神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望这段旅程,它更像一场灵魂的洗礼。敦煌文化提醒我们:历史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唯有用心守护——就像一代代莫高窟人用科技手段修复壁画、用数字化技术留存文物那样,才能让千年智慧不被时光尘封;而它所蕴含的包容精神,更在全球化的今天给予我们启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永远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愿这颗丝路明珠永远闪耀,让更多人能走进敦煌、读懂敦煌,让千年壁画的色彩在传承中愈发鲜亮,让丝路驼铃的回响在新时代续写新章,为人类文明的长河注入不竭的东方力量。</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gu9gzy" target="_blank">雪域丹青 千秋文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wxa77h" target="_blank">把心留在敦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w4jgie" target="_blank">千年之约·梦华之旅</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