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人生只有一件事》:在21天共读里,照见“活好”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加入日记星球21天线上读书会时,我对《人生只有一件事》的书名带着几分疑惑:人生明明千头万绪,何来“只有一件事”?可随着21天里与同频伙伴的共创共读、每日分享感悟,这本书像一面通透的镜子,渐渐照出了我过往生活里的拧巴与通透,也让我读懂了“人生所有事,其实都只是一件事——活好”这句话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里没有宏大的人生哲理,作者金惟纯只以平实的语言,分享自己从职场焦虑到内心平和的转变:曾经总想着“搞定别人”“解决问题”,却在追逐中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直到后来才明白,“活好”不是把外界的一切都掌控在手中,而是先调整自己的状态——自己活得舒展了,身边的关系、遇到的难题,往往会跟着变得顺畅。这一点,在21天的共读里被不断印证:有伙伴分享,以前总因孩子写作业磨蹭发火,读了书后试着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用“催促者”的姿态面对孩子,反而发现孩子的抵触少了;也有伙伴说,曾对同事的“不配合”耿耿于怀,后来试着从“改变别人”转向“做好自己”,认真完成每一份工作,反而赢得了同事的主动协作。原来“活好”从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当你开始修正自己时,周围的一切都会随之松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关于“认错”的论述。金惟纯说:“认错是最高级的智慧,也是最顶级的能力。”以前我总把“认错”当成丢脸的事,哪怕知道自己有问题,也习惯找借口掩饰——和家人吵架,会先翻旧账证明“是对方先错”;工作出了疏漏,会下意识说“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可在一次共读分享中,有位伙伴提到自己试着向母亲“认错”:小时候总觉得母亲偏心弟弟,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不易,却一直没说出口。那天她在电话里跟母亲说“以前是我不懂事”,母亲沉默了几秒后哭着说“妈从没怪过你”。这个故事让我红了眼,当晚我也给许久没好好说话的父亲发了消息,承认自己以前总以“忙”为借口忽略他的关心。发完消息的那一刻,心里堵了很久的石头突然落了地。原来“认错”不是妥协,而是放下自己的执念,给关系一个和解的出口,也是给自己一个“活好”的台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1天的共读,更让我学会了用“修自己”的心态面对生活里的小事。以前通勤时遇到堵车,会忍不住烦躁地按喇叭;现在会试着深呼吸,打开书读几页,或是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堵车没有变,变的是我应对它的状态。以前总想着“等我有空了再陪家人”“等我升职了就轻松了”,现在明白“活好”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在当下的每一刻:陪孩子读一本绘本、和爱人聊几句家常、给朋友发一条关心的消息,这些细碎的瞬间,都是“活好”的样子。就像书中说的:“人生没有偶然,所有的发生都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活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合上《人生只有一件事》,再回望21天的共读时光,我忽然觉得,这场读书会不只是读一本书,更像是一场“活好”的练习。我们不再纠结于“如何搞定一切”,而是开始专注于“如何做好自己”;不再把幸福寄托于未来的某个目标,而是学会在当下的每一件小事里感受平和。往后的日子,或许还会遇到难题、陷入迷茫,但我会记得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人生最大的课题,从来不是搞定别人、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当你活好了,你的世界自然会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