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间好不经用,一转眼我们都白了头。</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温馨的酒局上,我们聊着往事,开心得像年少时一样。</p><p class="ql-block"> (一)国粮</p><p class="ql-block"> 国粮是他出生时父亲在千挑万选后给儿子取的名字。六十年前的中国农民,对子女最大的期望就是能离开农村,吃上“国家粮。” 哪怕是在最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只要吃的是国家统配的口粮,就是一种荣耀。其实就是一种中国农民骨子里渴望拥有的安全感,哪怕他们膜拜的“国家粮”也许就是他们自己种的然后上交给国家的粮食。</p><p class="ql-block"> 反正经过了国家的手再统配给你,那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稳定的象征,一种安全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国粮的父亲就是怀带着如此的期望给长子取了这个名字,他要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儿子实现这个名字所包含的全部也是最明确最单一的意义——让儿子长大后吃上国家粮,成为公家人。</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机会的到来是在国粮六七岁的时代。那时候全国人民都热爱背诵伟人的著作和经典语录。国粮从小异常聪明,所听所看过耳过目不忘。于是,小小的他很快因能流畅背诵伟人的经典著作《老三篇》和几乎所有经典语录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解农民们不太理解的字句而走出家门然后走出大队最后走上了公社的万人大舞台。</p><p class="ql-block"> 父亲欣喜不已,觉得儿子离实现“国粮” 这个目标应该不远了。那时候在农村,公社所在地,就是农民心目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粮都成了万民瞩目的政治明星了,吃个国家粮应该是有点眉目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时间到了1976年,国粮依然吃的是他和他爹自己种的粮。他们上交给国家的粮食并没有统配给国粮。</p><p class="ql-block"> 上帝给国粮关上了一扇窗,却又给他打开了一扇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了。那时国粮刚好上高一。两年制的高中学业结束后,学业优异的他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大学。这一次,国粮的爹终于妥妥地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儿子这国家粮吃得那叫一个扬眉吐气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国梁</p><p class="ql-block">国粮的大学时代那是毫不费力地度过。因为那时候读大学是国家补助生活费的。国粮那么优秀,在学校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分到了省级重点中学任教,而且仕途开始也还算顺利。意气风发的他为了一展抱负与才华,觉得国粮这个名字所包含的意义层次已经跟不上他的发展了。于是他第一次正式更名为“国梁”。他依然深爱着祖国,只是不再只满足于吃祖国的统配粮,而要成为祖国的栋梁,要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名字是栋梁了,才华也是栋梁之材了,可是,很久都没把这栋梁用在合适的地方。于是,国梁有点想不明白了。也许,这个地方的栋梁够用了吧,那我换个地方试试。</p><p class="ql-block"> 机会始于改革开放。国梁决定去深圳。才华横溢能力出类拔萃的他在深圳如鱼得水,一路过关斩将各类招聘考试无一不是名列榜首。有个学校招聘面试官问他:“您报考什么学科的老师?” 国梁的奇葩回答让我们一直对他顶礼膜拜。他非常淡定地回复面试官:“你们需要什么学科的老师,我就报考什么学科。” </p><p class="ql-block"> 国梁在一年后顺利调入深圳工作,因工作业绩与能力突出,他担任某实验学校的校长很多年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在深圳,他实现了“国梁”这个名字的含义。可是,在他调入深圳上户口的时候,他突然对户籍民警说他想改名字。</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第二次把名字“国梁” 改成了“国良。” </p><p class="ql-block">———当他只想做个国家的普通一员的时候,他什么理想都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