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0日,星期六,晨光微露,气温1至18摄氏度,旅程已步入第十六天。我们告别漠河的极北寒意,启程奔赴嫩江,全程约642公里,预计行车七小时十五分钟。因路途漫长,司机肩负重任,昨夜众人早早安歇,今晨六点便整装出发,迎着初升的朝阳,驶入大兴安岭的苍茫画卷。</p> <p class="ql-block">从漠河南下嫩江,全程约六百四十五公里,主要沿加漠公路(G111国道)前行,道路以高速为主,畅通有序。沿途风景徐徐展开:起初是大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原始森林,松涛阵阵,林海苍翠;随着地势南移,渐渐过渡为黑龙江省广袤的河谷平原,植被由针叶林转为阔叶林与草原交错,地貌悄然更迭,仿佛大地在诉说季节与地域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进入嫩江上游流域,河谷渐宽,水流舒缓,森林与草甸如织锦般交错铺展。至中下游,地势开阔平坦,农田阡陌纵横,草原延绵无垠,甘河、讷谟尔河等支流汇入,形成开阔的河谷地貌,与上游深山峡谷中的狭窄河道形成鲜明对比,宛如自然的节奏由激昂转入悠扬。</p> <p class="ql-block">上午八时五十分,途经塔河县塔河镇,短暂停留于G111国道旁的奥伦公园。秋意正浓,林间落叶轻舞,晨雾未散,公园静谧如诗,为长途跋涉添一抹温柔注脚。</p> <p class="ql-block">九时零六分,车行至大兴安岭呼玛县新林镇,仍沿G111国道南下。小镇静卧山间,炊烟袅袅,偶有居民驻足观望,眼神中透着北国边陲的淳朴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中午十二时五十分,抵达加格达奇区白桦乡,G111国道旁的风景依旧苍茫。短暂休整后继续前行,窗外林海渐疏,田野渐密,仿佛正一步步走入黑土地的腹心。</p> <p class="ql-block">下午十四时四十分,转入黑河市嫩江市前进镇,由G111转入S213国道。嫩江的气息扑面而来,风中已无漠河的凛冽,多了几分平原的温润与丰饶。</p> <p class="ql-block">十五时整,顺利入住嘉兴世上快捷酒店,房费138元/间,房间面积30至35平方米,不含早餐。我们将在此停留两日,暂别奔波,静心感受这座江畔小城的节奏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在鼎香楼饺子馆享用午餐。一盘热气腾腾的东北水饺,皮薄馅足,蘸上蒜泥醋汁,暖胃更暖心,正是旅途中最踏实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饭后,几位热情的嫩江当地人邀我们品尝街头烧烤。炭火升腾,肉香四溢,几串羊肉、几杯啤酒,谈笑间,陌生化为亲切,异乡亦成故知。</p> <p class="ql-block">饭后漫步嫩江街头,秋阳洒在江面,波光粼粼。我们仍穿着薄羽绒服,引来路人善意的注视——他们一眼便知:“这准是从漠河刚来的。”</p> <p class="ql-block">嫩江市,黑龙江省直辖县级市,由黑河市代管,位于省境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小兴安岭山地的过渡带,因境内奔流不息的嫩江而得名。清代称“诺尼水”,“诺尼”与“嫩”皆为满语,意为“碧绿”。嫩江发源于小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上游穿行于深山峡谷之间,河水清澈见底,如碧玉流淌于群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嫩江最早的名称为“墨尔根”,源于附近的墨尔根河(今喇嘛河)。墨尔根为蒙古语(亦有满语之说),意为“善射之人”,即“精于狩猎者”或“智慧之士”,彰显此地先民以渔猎为生、骁勇善射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墨尔根广场。广场宽阔,中央矗立着象征古老驿站文化的雕塑,四周灯火初上,老人散步,孩童嬉戏,一派宁静祥和,仿佛时光在此放缓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9月21日,星期日,气温6至20摄氏度,行程第十七天。今晨不再匆忙,睡到自然醒,早餐后精神饱满,启程前往嫩江古驿道博物馆,探寻这片土地深处的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先打卡留念。从嫩江边走过一座小桥,桥头设有收费站,一来一回共收费20元。虽为微小花费,却因一脚跨两省——黑龙江与内蒙古——而显得格外奇妙,这飞车越界的体验,令人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渡口位于北环路与北门大街交叉口西行百米处,是黑龙江与内蒙古之间的重要交通节点,连接齐齐哈尔、黑河与呼伦贝尔等地,地理位置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嫩江渡口地处黑龙江省嫩江市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交界处,位于嫩江中游,是黑、蒙、吉三地往来的重要通道,素有“一渡连三地”之称。</p> <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以前,渡口仅靠一艘渡船摆渡,冬季冰封停运,通行不便且存安全隐患。后引入浮桥技术,配备新型趸船,实现全年通航。如今,这里已成为嫩江流域技术最先进、管理最规范的渡口之一,日均通行车辆约五百台次,极大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渡口周边仍保留着东北特有的建筑风貌与民俗风情,成为摄影爱好者钟情的取景之地。</p> <p class="ql-block">嫩江市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坐落于城市一隅,是隶属于文物系统的国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7483平方米,建筑面积5474平方米,主体建筑四层,展陈面积达3511平方米,气势恢宏,庄重典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始建于2013年,2014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是国内首个以古驿道驿站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展区系统呈现从商周至明清的驿道发展史、清代墨尔根驿站文化,以及现代嫩江地区的建设成就,是一部立体的边疆交通史诗。</p> <p class="ql-block">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不仅是嫩江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一方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记忆的精神高地。它见证着边疆的开拓与守望,也昭示着人类文明在荒原上生生不息的力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层,以时间为轴,系统展示自上古以来十一个朝代驿道驿站的演变历程。从烽火传讯到驿站林立,从军情急递到商旅往来,每一步都镌刻着国家治理的智慧与边疆血脉的跳动。</p> <p class="ql-block">墨尔根古驿站驿道,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抵御沙俄侵略而修筑的军事交通线,全长约七百公里,贯穿今嫩江市境内,是清代东北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驿道以墨尔根城(今嫩江县)为起点,初设二十五站,后扩至三十三站,既是雅克萨之战的“奏捷之路”,又是漠河金矿的“黄金之路”,承载着军事与经济双重使命,是研究清代边疆治理与驿传制度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驿道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旨在缩短京师至雅克萨前线的军情传递时间,每三十公里设一站,形成直达京城的通信网络。当年雅克萨大捷的捷报,仅用十一日便由驿道传至京师,故被誉为“奏捷之驿”,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族实业家李金镛为开发漠河金矿,重修并扩建驿道至三十三站,专用于黄金运输与矿工通行,史称“黄金之路”。驿道后期因军事需求减弱而逐渐荒废,但“四站”“十八站”等地名沿用至今,驿站石碑、崔枝蕃家族墓群等遗迹仍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条驿道不仅是军事命脉,更促进了中俄边境贸易(如卜魁交易会)与民族融合,衍生出“古驿道站丁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边疆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嫩江湾的湖泊、河流和沼泽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当太阳落下时,嫩江湾的景色显得更加迷人和神秘。</p>